柴油机气缸盖罩油气预分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96953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柴油机气缸盖罩油气预分离系统,包括气缸盖板、预分离盖板、多个预分离组件,所述预分离盖板连接在气缸盖板内部并与气缸盖板形成预分离内腔,所述气缸盖板具有加油口、出气口,所述预分离盖板具有多个回油槽,所述预分离组件包括多孔板、挡板、以及无纺布,所述挡板卡接在所述预分离盖板顶面;所述多孔板与所述挡板间隔设置,沿高温混合气流方向上看,所述多孔板位于所述无纺布的后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多个预分离组件实现大油滴的收集,利用无纺布对有机物的吸附量大,吸附速度迅速,对高速混合气中的细小油滴进行吸附,最终减少油排入大气中,能够很好的对油气进行分离,以达到排入大气的要求,减少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柴油机气缸盖罩油气预分离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柴油机发动机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油气预分离系统。
技术介绍
柴油机运行过程中,活塞燃烧室内的高压可燃混合气和已燃气体,少量会通过活塞环的开口、活塞裙部与气缸之间的间隙漏入曲轴箱内造成窜气。窜气的成份:未燃的混合气、燃烧废气、少量水蒸气等。窜气随着柴油机的运行不断聚集造成曲轴箱压力的上升。窜气聚集在曲轴箱内,不但影响机油的品质,还会因为压力太大影响曲轴箱的密封。此外,为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和提高经济型,在柴油机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进行曲轴箱通风系统的设计和验证。现阶段柴油发动机主流的曲轴箱通风系统中,气缸盖罩内部采用迷宫的型式:延长混合气的走线,提高混合气的流速。但是混合气中的细小油滴还是会从出气口进入大气中。或者布置多个孔板(密布小孔)的形式,细小油滴还是会进入大气中。如申请号108049937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气缸盖罩内置油气分离系统”,内置油气分离器,包括:盖罩本体以及设置在该盖罩本体一侧的迷宫腔体和底盖,所述迷宫腔体的一端设置有延伸至盖罩外部的出气接管,顶部开设有呼吸器插口;该迷宫腔体内设有粗滤孔板、迂回式整流结构、精滤孔板和隔位板。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发现,现有技术中气缸盖罩油气预分离装置设有粗滤孔板和迂回式整流结构,其可以用于油气分离,但超大油滴(直径大于10um的油滴)与大油滴(指油滴直径为2~10um)容易混杂,且不具有油滴吸附和导流效果,会导致进入精滤孔板的油滴直径仍然很大,对于处理小油滴(指油滴直径为0.1~2um)有非常大的影响;现有技术所公开的迂回式整流结构无法解决油气混合物在高速碰撞时产生的油滴二次破碎(碰撞飞溅)问题,油滴流经碰撞迂回式整流结构后无法吸附回收,仍会随着油气混合物流向出口,分离效率低下。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现有的气缸盖罩内油气分离系统无法对细小的油滴难以分离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柴油机气缸盖罩油气预分离系统,包括气缸盖板、预分离盖板、多个预分离组件,所述预分离盖板连接在气缸盖板内部并与气缸盖板形成预分离内腔,预分离内腔具有供高温混合气流进入口,所述气缸盖板具有加油口、出气口,所述预分离盖板具有多个回油槽,多个预分离组件间隔的连接在所述预分离盖板顶面,并位于预分离内腔内,多个预分离组件与多个回油槽交替间隔排列,沿高温混合气流方向上看,预分离组件位于回油槽前;所述预分离组件包括多孔板、挡板、以及通过超声波焊接在挡板上的无纺布,所述挡板卡接在所述预分离盖板顶面;所述多孔板与所述挡板间隔设置,沿高温混合气流方向上看,所述多孔板位于所述无纺布的后方高温混合气流由高温混合气流进入口进入预分离内腔,依次经过多个预分离组件后,大油滴流入回油槽,无纺布吸附小油滴,经过分离后的气体由出气口排出。本专利技术工作过程,油气混合物由高温混合气流进入口进入预分离内腔,油气混合物撞击第一处多孔板,被阻挡在多孔板外的大油滴流向回油槽,携带小油滴的高速混合气进入第一处无纺布,无纺布的纤维结构能够快速吸附部分小油滴,并让混合气快速通过,然后绕过第一处挡板;后高温混合气通过多处预分离组件,最后携带很少量小油滴的混合气排入大气;本专利技术通过多个预分离组件实现大油滴的收集,利用无纺布纤维的结构特点,高的结构稳定性,对有机物的吸附量大,吸附速度迅速,对高速混合气中的细小油滴进行吸附,最终减少油排入大气中,能够很好的对油气进行分离,以达到排入大气的要求,减少污染。优选的,所述预分离盖板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气缸盖板的内腔的中部。具体的,气缸盖板的内部具有螺孔,预分离盖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气缸盖板内部。优选的,所述多孔板上设有多个矩阵排列的通孔,通孔直径为2-5mm。多孔板的主要作用是筛掉大油滴,故直径不可过大,经过多孔板时,因混合气流通面积的急剧减小,能够显著提高了高温混合气的流速。优选的,所述气缸盖板的内部具有用于卡接多孔板的孔板固定槽。孔板固定槽一方面与多孔板形成密封,一方面可以固定多孔板,以防在柴油机运行过程中多孔板因振动大而断裂。优选的,所述挡板上用于焊接无纺布的一侧具有多个间隔排列的焊接凸条,所述无纺布焊接在所述焊接凸条上。焊接凸条能够使得无纺布与挡板具有一定的间隙,避免无纺布与挡板贴合,影响吸附效果。优选的,所述挡板远离焊接无纺布的一侧具有卡扣,所述预分离盖板上设有挡板固定槽,所述卡扣卡接在所述挡板固定槽内。挡板通过卡扣与挡板固定槽卡接,便于安装和更换。优选的,还包括单向伞阀,所述单向伞阀连接所述回油槽处。优选的,所述预分离组件为三个,所述回油槽为三个。在第一个回油槽与加油口之间的气缸内表面设有防飞溅挡板。优选的,所述气缸盖板的底部具有密封圈。气缸盖板的底部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到柴油机的气缸盖上,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优选的,所述挡板远离无纺布的一侧具有加强筋,所述挡板的顶部具有凸型结构,挡板的底部具有槽口。加强筋用于加固挡板,所述挡板的顶端为凸型结构,油气混合气体可以从挡板的顶部与气缸盖板的内部顶面之间的空隙通过,底部具有矩形槽,可以实现相邻的分离腔之间油的互通,特别是当倾斜时,保证大油滴不会积存在挡板处。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通过多个预分离组件实现大油滴的收集,利用无纺布纤维的结构特点,高的结构稳定性,对有机物的吸附量大,吸附速度迅速,对高速混合气中的细小油滴进行吸附,最终减少油排入大气中,能够很好的对油气进行分离,以达到排入大气的要求,减少污染;(2)多孔板的主要作用是筛掉大油滴,故直径不可过大,经过多孔板时,因混合气流通面积的急剧减小,能够显著提高了高温混合气的流速;(3)孔板固定槽一方面与多孔板形成密封,一方面可以固定多孔板,以防在柴油机运行过程中多孔板因振动大而断裂;(4)焊接凸条能够使得无纺布与挡板具有一定的间隙,避免无纺布与挡板贴合,影响吸附效果;(5)加强筋用于加固挡板,所述挡板的顶端为凸型结构,油气混合气体可以从挡板的顶部与气缸盖板1的内部顶面之间的空隙通过,底部具有矩形槽,可以实现相邻的分离腔之间油的互通,特别是当倾斜时,保证大油滴不会积存在挡板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柴油机气缸盖罩油气预分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预分离盖板与预分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柴油机气缸盖罩油气预分离系统的仰视图;图4是柴油机气缸盖罩油气预分离系统的俯视图;图5是柴油机气缸盖罩油气预分离系统的工作示意图;图6是多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挡板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2中A处放大示意图;图9是挡板与无纺布连接剖视图;图中标号:1、气缸盖板;11、加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柴油机气缸盖罩油气预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盖板、预分离盖板、多个预分离组件,所述预分离盖板连接在气缸盖板内部并与气缸盖板形成预分离内腔,预分离内腔具有供高温混合气流进入口,所述气缸盖板具有加油口、出气口,所述预分离盖板具有多个回油槽,多个预分离组件间隔的连接在所述预分离盖板顶面,并位于预分离内腔内,多个预分离组件与多个回油槽交替间隔排列,沿高温混合气流方向上看,预分离组件位于回油槽前;/n所述预分离组件包括多孔板、挡板、以及通过超声波焊接在挡板上的无纺布,所述挡板卡接在所述预分离盖板顶面;所述多孔板与所述挡板间隔设置,沿高温混合气流方向上看,所述多孔板位于所述无纺布的后方;/n高温混合气流由高温混合气流进入口进入预分离内腔,依次经过多个预分离组件后,大油滴流入回油槽,无纺布吸附小油滴,经过分离后的气体由出气口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柴油机气缸盖罩油气预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盖板、预分离盖板、多个预分离组件,所述预分离盖板连接在气缸盖板内部并与气缸盖板形成预分离内腔,预分离内腔具有供高温混合气流进入口,所述气缸盖板具有加油口、出气口,所述预分离盖板具有多个回油槽,多个预分离组件间隔的连接在所述预分离盖板顶面,并位于预分离内腔内,多个预分离组件与多个回油槽交替间隔排列,沿高温混合气流方向上看,预分离组件位于回油槽前;
所述预分离组件包括多孔板、挡板、以及通过超声波焊接在挡板上的无纺布,所述挡板卡接在所述预分离盖板顶面;所述多孔板与所述挡板间隔设置,沿高温混合气流方向上看,所述多孔板位于所述无纺布的后方;
高温混合气流由高温混合气流进入口进入预分离内腔,依次经过多个预分离组件后,大油滴流入回油槽,无纺布吸附小油滴,经过分离后的气体由出气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气缸盖罩油气预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分离盖板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气缸盖板的内腔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气缸盖罩油气预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板上设有多个矩阵排列的通孔,通孔直径为2-5m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媛宋佳张凯范祥敏李守青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