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料引深整形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5786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薄料引深整形模具,底座(8)内设置有两个预顶弹簧(17),两个预顶弹簧(17)顶部均固设有下传力柱(18),两个下传力柱(18)的顶部均固设有预顶杆(19),预顶杆(19)与下传力柱(18)之间形成有台肩,预顶杆(19)向上贯穿通孔(16)且延伸于槽体(11)上方,预顶杆(19)下端部的柱面上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上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20),在螺纹连接力下,升降板(15)抵压于锁紧螺母(20)和台肩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紧凑、结构紧凑、提高凹形零件加工质量、提高凹形零件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薄料引深整形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成型凹形零件的
,特别是一种薄料引深整形模具。
技术介绍
凹形零件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零件是通过冲压模具对薄板引深而成,该冲压模具的结构如图2所示,它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引深凸模7和卸料板,卸料板设置于引深凸模7的下方,卸料板内设置有压边圈4,下模包括下垫板9和成型凹模12,成型凹模12固设于下垫板9的顶部,成型凹模12的凹腔内滑动安装有顶板14,顶板14的顶部延伸于凹腔的上方,下垫板9内设置有弹簧27,弹簧27的顶部固设有传力柱26,传力柱26的顶部固设于顶板14的底部,工作时,工人将薄板平放置于顶板14的顶表面上,冲压模具的冲头向下运动,冲头带动压边圈4和引深凸模7同步向下运动,压边圈4先压住薄板的外边缘,并带顶板14向下运动,顶板14经传力柱26压缩弹簧27,当薄板的外边缘夹在压边圈4和成型凹模12的顶表面上后,引深凸模7压在薄板的中部以引深出零件的凹槽如图3所示,最后引深出凹形零件28。当开模时,引深凸模7先向上远离凹形零件28,同时顶板14在弹簧27的恢复力下向上运动,顶板14将成品凹形零件28向上顶起,当引深凸模7复位后,压边圈4再与凹形零件28的外边缘分离,当上模复位后,即可将成品凹形零件28从顶板14上拿走。然而,当引深凸模7先向上远离凹形零件28的过程中,顶板14在弹簧27的恢复力下给凹形零件28的底部施加向上的压力,压力方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而此时凹形零件28的外边缘仍然被压在压边圈4和成型凹模12之间,因此导致凹形零件的底部被顶板14向上压变形,因此极大地降低了零件的加工质量,导致后期还需要对零件底部整平,这无疑增加了凹形零件的生产工序,降低了凹形零件的生产效率。因此亟需一种提高凹形零件加工质量、提高凹形零件生产效率的整形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提高凹形零件加工质量、提高凹形零件生产效率的薄料引深整形模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薄料引深整形模具,它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托、顺次固设于上托底部的上垫板和固定板,固定板下方设置有固连于一体的限位板和卸料板,限位板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间隙,限位板和卸料板之间固设有压边圈,所述上托内固设有上弹簧,上弹簧的底部固设有上传力柱,上传力柱顺次贯穿上垫板和固定板设置,且其端固设于压边圈的顶表面上,所述上垫板上固设有贯穿固定板且伸入于压边圈内的引深凸模,所述下模包括底座、顺次固设于底座顶表面上的下垫板和凹模板,凹模板的顶部开设有槽体,槽体内设置有固设于下垫板顶表面上的成型凹模,成型凹模的左右侧壁上均开设有径向槽,两个径向槽均与成型凹模的凹腔连通,所述成型凹模的凹腔内滑动安装有顶板,顶板的左右侧壁上均固设有升降板,两个升降板分别延伸于两个径向槽的外部,且延伸端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底座内设置有两个预顶弹簧,两个预顶弹簧顶部均固设有下传力柱,两个下传力柱的顶部均固设有预顶杆,预顶杆与下传力柱之间形成有台肩,预顶杆向上贯穿通孔且延伸于槽体上方,预顶杆下端部的柱面上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上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在螺纹连接力下,升降板抵压于锁紧螺母和台肩之间。所述下传力柱与预顶杆同轴设置。所述上托内开设有两个上弹簧,两个上弹簧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升降板的高度小于径向槽的槽高。所述下垫板内开设有连通槽体的下导向孔,所述下传力柱滑动安装于下导向孔内。所述上垫板和固定板之间设置有上导向孔,所述上传力柱滑动安装于上导向孔内。所述顶板的上端部延伸于成型凹模凹腔的外部。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结构紧凑、提高凹形零件加工质量、提高凹形零件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凹形零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冲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工作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处于开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处于压料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处于闭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卸料板被预顶弹簧顶起状态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成型凹模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顶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7的I部局部放大视图;图中,1-上托,2-上垫板,3-固定板,4-压边圈,5-上弹簧,6-上传力柱,7-引深凸模,8-底座,9-下垫板,10-凹模板,11-槽体,12-成型凹模,13-径向槽,14-顶板,15-升降板,16-通孔,17-预顶弹簧,18-下传力柱,19-预顶杆,20-锁紧螺母,21-下导向孔,22-上导向孔,23-限位板,24-卸料板,25-薄板,26-传力柱,27-弹簧,28-凹形零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3~10所示,一种薄料引深整形模具,它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托1、顺次固设于上托1底部的上垫板2和固定板3,固定板3下方设置有固连于一体的限位板23和卸料板24,限位板23与固定板3之间设置有间隙,限位板23和卸料板24之间固设有压边圈4,所述上托1内固设有上弹簧5,上托1内开设有两个上弹簧5,两个上弹簧5左右对称设置,上弹簧5的底部固设有上传力柱6,上传力柱6顺次贯穿上垫板2和固定板3设置,且其端固设于压边圈4的顶表面上,所述上垫板2上固设有贯穿固定板3且伸入于压边圈4内的引深凸模7,所述下模包括底座8、顺次固设于底座8顶表面上的下垫板9和凹模板10,凹模板10的顶部开设有槽体11,槽体11内设置有固设于下垫板9顶表面上的成型凹模12,成型凹模12的左右侧壁上均开设有径向槽13,两个径向槽13均与成型凹模12的凹腔连通,所述成型凹模12的凹腔内滑动安装有顶板14,所述顶板14的上端部延伸于成型凹模12凹腔的外部,顶板14的左右侧壁上均固设有升降板15,两个升降板15分别延伸于两个径向槽13的外部,且延伸端上开设有通孔16,所述底座8内设置有两个预顶弹簧17,两个预顶弹簧17顶部均固设有下传力柱18,下传力柱18与预顶杆19同轴设置,两个下传力柱18的顶部均固设有预顶杆19,预顶杆19与下传力柱18之间形成有台肩,预顶杆19向上贯穿通孔16且延伸于槽体11上方,预顶杆19下端部的柱面上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上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20,在螺纹连接力下,升降板15抵压于锁紧螺母20和台肩之间。所述升降板15的高度小于径向槽13的槽高。所述下垫板9内开设有连通槽体11的下导向孔21,所述下传力柱18滑动安装于下导向孔21内。所述上垫板2和固定板3之间设置有上导向孔22,所述上传力柱6滑动安装于上导向孔22内。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S1、将上托1固连在冲压模具的冲头上;在开模状态下,将薄板25平放置于顶板14的顶表面上;S2、薄板的夹持固定,操作冲压模具使其冲头向下运动,冲头带动上托1向下运动,上托1带动上垫板2、固定板3、限位板23、卸料板24、压边圈4和引深凸模7同步向下运动,压边圈4将薄板25的外边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薄料引深整形模具,它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托(1)、顺次固设于上托(1)底部的上垫板(2)和固定板(3),固定板(3)下方设置有固连于一体的限位板(23)和卸料板(24),限位板(23)与固定板(3)之间设置有间隙,限位板(23)和卸料板(24)之间固设有压边圈(4),所述上托(1)内固设有上弹簧(5),上弹簧(5)的底部固设有上传力柱(6),上传力柱(6)顺次贯穿上垫板(2)和固定板(3)设置,且其端固设于压边圈(4)的顶表面上,所述上垫板(2)上固设有贯穿固定板(3)且伸入于压边圈(4)内的引深凸模(7),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包括底座(8)、顺次固设于底座(8)顶表面上的下垫板(9)和凹模板(10),凹模板(10)的顶部开设有槽体(11),槽体(11)内设置有固设于下垫板(9)顶表面上的成型凹模(12),成型凹模(12)的左右侧壁上均开设有径向槽(13),两个径向槽(13)均与成型凹模(12)的凹腔连通,所述成型凹模(12)的凹腔内滑动安装有顶板(14),顶板(14)的左右侧壁上均固设有升降板(15),两个升降板(15)分别延伸于两个径向槽(13)的外部,且延伸端上开设有通孔(16),所述底座(8)内设置有两个预顶弹簧(17),两个预顶弹簧(17)顶部均固设有下传力柱(18),两个下传力柱(18)的顶部均固设有预顶杆(19),预顶杆(19)与下传力柱(18)之间形成有台肩,预顶杆(19)向上贯穿通孔(16)且延伸于槽体(11)上方,预顶杆(19)下端部的柱面上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上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20),在螺纹连接力下,升降板(15)抵压于锁紧螺母(20)和台肩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料引深整形模具,它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托(1)、顺次固设于上托(1)底部的上垫板(2)和固定板(3),固定板(3)下方设置有固连于一体的限位板(23)和卸料板(24),限位板(23)与固定板(3)之间设置有间隙,限位板(23)和卸料板(24)之间固设有压边圈(4),所述上托(1)内固设有上弹簧(5),上弹簧(5)的底部固设有上传力柱(6),上传力柱(6)顺次贯穿上垫板(2)和固定板(3)设置,且其端固设于压边圈(4)的顶表面上,所述上垫板(2)上固设有贯穿固定板(3)且伸入于压边圈(4)内的引深凸模(7),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包括底座(8)、顺次固设于底座(8)顶表面上的下垫板(9)和凹模板(10),凹模板(10)的顶部开设有槽体(11),槽体(11)内设置有固设于下垫板(9)顶表面上的成型凹模(12),成型凹模(12)的左右侧壁上均开设有径向槽(13),两个径向槽(13)均与成型凹模(12)的凹腔连通,所述成型凹模(12)的凹腔内滑动安装有顶板(14),顶板(14)的左右侧壁上均固设有升降板(15),两个升降板(15)分别延伸于两个径向槽(13)的外部,且延伸端上开设有通孔(16),所述底座(8)内设置有两个预顶弹簧(17),两个预顶弹簧(17)顶部均固设有下传力柱(18),两个下传力柱(18)的顶部均固设有预顶杆(19),预顶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华庄严胡晋波王希亮杨翠刚游健杨政武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宏明双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