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国良专利>正文

收纳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5391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收纳结构,当需要临时收纳物体时,通过折叠收纳主体以收纳物体,其中,第一接触面与物体的外表面接触,第二接触面与物体的内表面接触;当需要使用物体时,只需平铺收纳主体,即可使用物体,取出物体后重新折叠收纳主体。重新折叠后的收纳主体,由于第二接触面处于闭合状态,以使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不接触,因此存留在第一接触面上的细菌或者病毒无法感染第二接触面。当收纳主体再次临时收纳物体时,由于第二接触面未感染细菌或者病毒,使得物体的内表面和第二接触面接触后仍然是干净的,可防止物体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交叉感染,从而使收纳结构能够起到良好的隔离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收纳结构
本技术涉及医用防护
,特别涉及一种收纳结构。
技术介绍
口罩作为一种日常卫生用品,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和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良好的作用。在现有技术中,临时收纳口罩方式包括纸巾包裹、信封或塑料带存放等,由于使用过的口罩外表面带有致病原,在临时收纳口罩时,口罩外表面容易感染未受污染的内表面,导致口罩外表面和内表面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因此现有的临时收纳方式无法起到良好的隔离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纳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在临时收纳物体时,物体外表面和内表面存在交叉感染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收纳结构,包括可折叠的收纳主体,所述收纳主体具有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在所述收纳主体的同一表面上;所述收纳主体具有第一种折叠状态、第二种折叠状态以及展开状态,所述第一种折叠状态是所述收纳主体在折叠过程中收纳物体,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面与物体的外表面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面与物体的内表面接触;所述第二种折叠状态是所述收纳主体在折叠过程中不收纳物体,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面处于闭合状态,以使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不接触;所述展开状态是平铺所述收纳主体。其中,所述收纳主体上设有折痕线,所述收纳主体沿所述折痕线折叠。其中,所述折痕线的数量为三条,分别为从上至下依次水平设置的第一折痕线、第二折痕线以及第三折痕线,以将所述收纳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四个所述部分分别为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以及第四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共同形成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共同形成第二接触面。其中,在第一种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沿所述第二折痕线向内对折形成第一收纳体,所述第一收纳体沿所述第一折痕线和所述第三折痕线向外对折形成第二收纳体;和/或,在第二种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第一折痕线向外对折形成第三收纳体,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沿所述第三折痕线向内对折形成第四收纳体,所述第三收纳体和所述第四收纳体沿所述第二折痕线对折形成第五收纳体。其中,所述折痕线的数量为四条,分别为第一折痕线、第二折痕线、第三折痕线以及第四折痕线,其中,所述第一折痕线、所述第二折痕线以及所述第三折痕线从上至下依次水平设置,以将所述收纳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四个所述部分分别为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以及第四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共同形成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共同形成第二接触面;所述第四折痕线相对另外三条所述折痕线垂直设置,以将所述收纳主体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其中,在第一种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沿所述第二折痕线向内对折形成第一收纳体,所述第一收纳体沿所述第一折痕线和所述第三折痕线向外对折形成第二收纳体,所述第二收纳体沿所述第四折痕线对折形成第三收纳体;和/或,在第二种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第一折痕线向外对折形成第四收纳体,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沿所述第三折痕线向内对折形成第五收纳体,所述第四收纳体和所述第五收纳体沿所述第二折痕线向内对折形成第六收纳体,所述第六收纳体沿所述第四折痕线对折形成第七收纳体。其中,所述收纳主体具有第一表面以及背对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在所述收纳主体的第一表面上,所述收纳主体的第一表面为杀菌涂层表面或者无杀菌涂层表面。其中,所述杀菌涂层表面为铜离子涂层表面、银离子涂层表面或纳米涂层表面。其中,所述收纳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收纳主体侧边的连接带,所述连接带和所述收纳主体连接,以使所述收纳主体处于第一种折叠状态或第二种折叠状态下。其中,所述收纳主体为片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需要临时收纳物体时,通过折叠收纳主体以收纳物体,其中,第一接触面与物体的外表面接触,第二接触面与物体的内表面接触;当需要使用物体时,只需平铺收纳主体,即可使用物体,取出物体后重新折叠收纳主体。重新折叠后的收纳主体,由于第二接触面处于闭合状态,以使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不接触,因此存留在第一接触面上的细菌或者病毒无法感染第二接触面。当收纳主体再次临时收纳物体时,由于第二接触面未感染细菌或者病毒,使得物体的内表面和第二接触面接触后仍然是干净的,可防止物体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交叉感染,从而使收纳结构能够起到良好的隔离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一个实施例的收纳结构的正面图;图2是一个实施例的收纳结构的背面图;图3是另一实施例的收纳结构的正面图;图4是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种折叠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一个实施例的第二种折叠状态的示意图。10、收纳结构;1、收纳主体;2、物体;11、第一表面;111、第一接触面;1111、第一部分;1112、第二部分;112、第二接触面;1121、第三部分;1122、第四部分;3、折痕线;31、第一折痕线;32、第二折痕线;33、第三折痕线;34、第四折痕线;12、第二表面;121、母扣;4、连接带;41、公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的“和/或”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技术方案、B技术方案,以及A和B同时满足的技术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收纳结构10,包括可折叠的收纳主体1,收纳主体1具有第一接触面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折叠的收纳主体,所述收纳主体具有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在所述收纳主体的同一表面上;所述收纳主体具有第一种折叠状态、第二种折叠状态以及展开状态,所述第一种折叠状态是所述收纳主体在折叠过程中收纳物体,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面与物体的外表面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面与物体的内表面接触;所述第二种折叠状态是所述收纳主体在折叠过程中不收纳物体,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面处于闭合状态,以使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不接触;所述展开状态是平铺所述收纳主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折叠的收纳主体,所述收纳主体具有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在所述收纳主体的同一表面上;所述收纳主体具有第一种折叠状态、第二种折叠状态以及展开状态,所述第一种折叠状态是所述收纳主体在折叠过程中收纳物体,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面与物体的外表面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面与物体的内表面接触;所述第二种折叠状态是所述收纳主体在折叠过程中不收纳物体,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面处于闭合状态,以使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不接触;所述展开状态是平铺所述收纳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主体上设有折痕线,所述收纳主体沿所述折痕线折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痕线的数量为三条,分别为从上至下依次水平设置的第一折痕线、第二折痕线以及第三折痕线,以将所述收纳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四个所述部分分别为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以及第四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共同形成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共同形成第二接触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种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沿所述第二折痕线向内对折形成第一收纳体,所述第一收纳体沿所述第一折痕线和所述第三折痕线向外对折形成第二收纳体;和/或,在第二种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第一折痕线向外对折形成第三收纳体,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沿所述第三折痕线向内对折形成第四收纳体,所述第三收纳体和所述第四收纳体沿所述第二折痕线对折形成第五收纳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痕线的数量为四条,分别为第一折痕线、第二折痕线、第三折痕线以及第四折痕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良
申请(专利权)人:陈国良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