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双电压输入的不间断电源的电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5009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源供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支持双电压输入的不间断电源的电路结构,包括三个继电器、一个变压器、三个三极管、三个二极管以及七个电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计继电器电路以配合具有指定变压比的变压器能够同时满足两种不同范围的电压输入,从而实现了不间断输出稳定的电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持双电压输入的不间断电源的电路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源供电
,具体涉及一种支持双电压输入的不间断电源的电路结构。
技术介绍
当前市场的后备式不间断电源都是只接受单电压的输入范围:只能满足120V范围(92V~145V)的电压输入,输出稳压120V;或者只能满足220V范围(190V~265V)的电压输入,输出稳压220V。因此,对于存在120V和220V两种市电要求输出电压120V的国家(例如巴西),当前市场的后备式不间断电源就无法满足这些国家市场的特殊需求了。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支持双电压输入的不间断电源的电路结构,通过充分利用继电器的功能以配合变压器的线圈组合,可以有效地兼容120V和220V的双电压输入,得到稳定的120V输出电压,从而满足了某些国家市场的特殊需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支持双电压输入的不间断电源的电路结构,包括继电器RY2、RY3以及RY4,变压器CN9,三极管Q3、Q5以及Q37,二极管D2、D3以及D19,电阻R6、R154、R89、R163、R35以及R92;所述继电器RY2的引脚1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9的正极和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继电器RY2的引脚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9的负极和12V端子,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54的一端和模拟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5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6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信号端BST-RLY,所述继电器RY2的引脚3分别连接所述变压器CN9的端子TAP和所述继电器RY3的引脚3,所述继电器RY2的引脚4分别连接所述变压器CN9的端子TX-L1和所述继电器RY4的引脚3,所述继电器RY2的引脚5连接电源输入端;所述继电器RY4的引脚1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和所述三极管Q37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37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63的一端和模拟地,所述三极管Q37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6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89的一端,所述电阻R89的另一端接信号端BUCK2-RLY,所述继电器RY4的引脚4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和12V端子,所述继电器RY4的引脚2连接所述变压器CN9的端子TX-L2,所述继电器RY4的引脚5连接所述继电器RY3的引脚4;所述继电器RY3的引脚1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和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所述继电器RY3的引脚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12V端子,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92的一端和模拟地,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92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35的一端,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连接信号端BUCK1-RLY,所述继电器RY3的引脚5连接电源输出端。进一步地,所述电路结构设有一级升压模式、一级降压模式、一级直通输出模式以及二级降压模式,所述一级升压模式、所述一级降压模式以及所述一级直通输出模式用于输入电压为120V范围(92V~145V),所述二级降压模式用于输入电压为220V范围(190V~265V)。进一步地,所述一级升压模式的设置为所述信号端BST-RLY发高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2处于吸合状态,所述信号端BUCK2-RLY发低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4处于释放状态,所述信号端BUCK1-RLY发低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3处于释放状态,此时,所述变压器CN9的3脚输入电压、4脚输出电压,所述变压器CN9的3脚输入的电压与所述变压器CN9的4脚输出的电压的升压比是1.15,从而形成所述一级升压模式。进一步地,所述一级降压模式的设置为所述信号端BST-RLY发低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2处于释放状态,所述信号端BUCK2-RLY发低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4处于释放状态,所述信号端BUCK1-RLY发高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3处于吸合状态,此时,所述变压器CN9的4脚输入电压,3脚输出电压,所述变压器CN9的4脚输入的电压与所述变压器CN9的3脚输出的电压的降压比是0.87,从而形成所述一级降压模式。进一步地,所述一级直通输出模式的设置为所述信号端BST-RLY发高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2处于吸合状态,所述信号端BUCK2-RLY发低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4处于释放状态,所述信号端BUCK1-RLY发高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3处于吸合状态,此时,所述变压器CN9的输入电压直接与所述变压器CN9的输出电压相通,使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相等,从而形成所述一级直通输出模式。进一步地,所述二级降压模式包括第一级降压模式和第二级降压模式,所述第一级降压模式用于将输入电压降低至指定范围,所述第二级降压模式用于将输入电压降低至比所述第一级降压模式的输出电压更低的指定范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级降压模式的设置为所述信号端BST-RLY发高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2处于吸合状态,所述信号端BUCK2-RLY发高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4处于吸合状态,所述信号端BUCK1-RLY发高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3处于吸合状态,此时,所述变压器CN9的3脚输入电压、2脚输出电压,所述变压器CN9的3脚输入的电压与所述变压器CN9的2脚输出的电压的降压比是0.59,从而形成所述第一级降压模式。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级降压模式的设置为所述信号端BST-RLY发低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2处于释放状态,所述信号端BUCK2-RLY发高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4处于吸合状态,所述信号端BUCK1-RLY发高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3处于吸合状态,此时,所述变压器CN9的3脚输入电压、2脚输出电压,所述变压器CN9的3脚输入电压与CN9的2脚输出电压的跟降压比是0.51,小于所述第一级降压模式的输出电压,从而形成所述第二级降压模式。进一步地,所述继电器RY2、RY3以及RY4的内部分别设有MCU,所述MCU用于控制所述继电器RY2、RY3以及RY4与所述变压器CN9的连接切换。进一步地,所述变压器CN9为具有指定变压比的低频变压器,所述变压比设计通过线圈切换组合实现。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支持双电压输入的不间断电源的电路结构,包括三个继电器、一个变压器、三个三极管、三个二极管以及七个电阻,本技术通过设计继电器电路以配合具有指定变压比的变压器能够同时满足两种不同范围的电压输入,从而实现了不间断输出稳定的电压,满足了某些国家市场的特殊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持双电压输入的不间断电源的电路结构的电路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持双电压输入的不间断电源的电路结构的变压器CN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支持双电压输入的不间断电源的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继电器RY2、RY3以及RY4,变压器CN9,三极管Q3、Q5以及Q37,二极管D2、D3以及D19,电阻R6、R154、R89、R163、R35以及R92;/n所述继电器RY2的引脚1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9的正极和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继电器RY2的引脚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9的负极和12V端子,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54的一端和模拟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5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6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信号端BST-RLY,所述继电器RY2的引脚3分别连接所述变压器CN9的端子TAP和所述继电器RY3的引脚3,所述继电器RY2的引脚4分别连接所述变压器CN9的端子TX-L1和所述继电器RY4的引脚3,所述继电器RY2的引脚5连接电源输入端;/n所述继电器RY4的引脚1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和所述三极管Q37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37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63的一端和模拟地,所述三极管Q37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6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89的一端,所述电阻R89的另一端接信号端BUCK2-RLY,所述继电器RY4的引脚4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和12V端子,所述继电器RY4的引脚2连接所述变压器CN9的端子TX-L2,所述继电器RY4的引脚5连接所述继电器RY3的引脚4;/n所述继电器RY3的引脚1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和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所述继电器RY3的引脚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12V端子,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92的一端和模拟地,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92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35的一端,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连接信号端BUCK1-RLY,所述继电器RY3的引脚5连接电源输出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支持双电压输入的不间断电源的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继电器RY2、RY3以及RY4,变压器CN9,三极管Q3、Q5以及Q37,二极管D2、D3以及D19,电阻R6、R154、R89、R163、R35以及R92;
所述继电器RY2的引脚1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9的正极和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继电器RY2的引脚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9的负极和12V端子,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54的一端和模拟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5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6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信号端BST-RLY,所述继电器RY2的引脚3分别连接所述变压器CN9的端子TAP和所述继电器RY3的引脚3,所述继电器RY2的引脚4分别连接所述变压器CN9的端子TX-L1和所述继电器RY4的引脚3,所述继电器RY2的引脚5连接电源输入端;
所述继电器RY4的引脚1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和所述三极管Q37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37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63的一端和模拟地,所述三极管Q37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6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89的一端,所述电阻R89的另一端接信号端BUCK2-RLY,所述继电器RY4的引脚4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和12V端子,所述继电器RY4的引脚2连接所述变压器CN9的端子TX-L2,所述继电器RY4的引脚5连接所述继电器RY3的引脚4;
所述继电器RY3的引脚1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和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所述继电器RY3的引脚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12V端子,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92的一端和模拟地,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92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35的一端,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连接信号端BUCK1-RLY,所述继电器RY3的引脚5连接电源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持双电压输入的不间断电源的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结构设有一级升压模式、一级降压模式、一级直通输出模式以及二级降压模式,所述一级升压模式、所述一级降压模式以及所述一级直通输出模式用于输入电压为120V范围,所述120V范围为92V至145V,所述二级降压模式用于输入电压为220V范围,所述220V范围为190V至265V。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持双电压输入的不间断电源的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升压模式的设置为所述信号端BST-RLY发高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2处于吸合状态,所述信号端BUCK2-RLY发低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4处于释放状态,所述信号端BUCK1-RLY发低电平以使所述继电器RY3处于释放状态,此时,所述变压器CN9的3脚输入电压、4脚输出电压,所述变压器CN9的3脚输入的电压与所述变压器CN9的4脚输出的电压的升压比是1.15,从而形成所述一级升压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持双电压输入的不间断电源的电路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新忠
申请(专利权)人:山克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