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4761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31
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多条影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影像信号线具备配置在边框区域且两端与多个延伸布线部(延伸布线)连接的多个迂回布线部(迂回布线)。多条影像信号线的多个迂回布线部包括:配置在第二导电层的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和配置在与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不同的第三导电层的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及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分别小于显示区域内的多条影像信号线的配置间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装置的技术,涉及应用于在显示区域内存在不与像素重叠的非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而有效的技术。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3728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在影像显示部与透明显示部之间配置有遮光部的显示装置。另外,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布第2017/0123452号说明书)中记载了一种在与摄像头重叠的位置设有透明区域的显示装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3728号公报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布第2017/0123452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对于显示装置而言,要求尽可能缩小显示区域内的非显示区域的面积、增大有效显示区域的占有率。作为针对该要求的解决方案的一环,本申请专利技术人研究了使显示区域的面积扩大至将配置例如摄像头等零件的区域的周围包围的位置的技术。当俯视时,在显示区域的内侧存在配置摄像头等零件的区域的情况下,配置于显示区域内的许多信号布线的布局成为课题。例如,在显示区域的内侧配置可见光透射性的透明区域的情况下,需要使多条信号布线以不与透明区域重叠的方式在透明区域的周边迂回。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显示装置的性能的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具有:第一基板,其具备显示区域、在俯视时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内侧的透明区域、和在俯视时沿着所述透明区域的外缘包围所述透明区域且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透明区域之间的边框区域;多条扫描信号线,其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导电层,并沿第一方向延伸;和多条影像信号线,其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二导电层,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影像信号线具备: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延伸布线部、和配置在所述边框区域且两端与所述多个延伸布线部连接的多个迂回布线部。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的所述多个迂回布线部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部、和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不同的第三导电层的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部。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部的配置间距及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部的配置间距分别小于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的配置间距。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的显示装置具有:显示区域;透明区域,其在俯视时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内侧;边框区域,其在俯视时沿着所述透明区域的外缘包围所述透明区域,且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透明区域之间;第一基板,其具备所述显示区域及所述边框区域;多条扫描信号线,其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导电层,并沿第一方向延伸;和多条影像信号线,其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二导电层,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扫描信号线具备: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延伸布线部、和配置在所述边框区域且两端与所述多条第一延伸布线部连接的多条第一迂回布线部。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影像信号线具备: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延伸布线部、和配置在所述边框区域且两端与所述多条第二延伸布线部连接的多条第二迂回布线部。所述多条第一迂回布线部的配置间距大于所述多条第一延伸布线部的配置间距。所述多条第二迂回布线部的配置间距小于所述多条第二延伸布线部的配置间距。所述边框区域包括:第一区域,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透明区域的旁边,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二迂回布线部各自的一部分;第二区域,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着所述透明区域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相反侧,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二迂回布线部各自的另一部分;第三区域,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透明区域的旁边,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一迂回布线部各自的一部分;和第四区域,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着所述透明区域配置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相反侧,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一迂回布线部各自的另一部分。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显示面侧的俯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像素周边的电路结构例的电路图。图4是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图1所示的透明区域周边的第一导电层的放大俯视图。图6是图1所示的透明区域周边的第二导电层的放大俯视图。图7是图1所示的透明区域周边的第三导电层的放大俯视图。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配置有图6及图7所示的多个迂回布线部的区域的放大俯视图。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配置有图5所示的多个迂回布线部的区域的放大俯视图。图10是表示在图7所示的B部使图6及图7所示的迂回布线重叠的状态的放大俯视图。图11是表示在与图10相同的位置使图5及图6所示的迂回布线重叠的状态的放大俯视图。图12是沿着图10及图11所示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3是将图6所示的第二导电层与图7所示的第三导电层连接的部分周边的放大俯视图。图14是图13的A部的放大俯视图。图15是沿着图14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6是表示配置在图1所示的透明区域周围的边框区域中的密封材料的平面形状的放大俯视图。图17是沿着图16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8是相对于图6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所具有的透明区域周边的第二导电层的放大俯视图。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配置有图18所示的多个迂回布线部的区域的放大俯视图。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配置有图18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导电层的多个迂回布线部的区域的放大俯视图。图21是表示相对于图12的变形例的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公开内容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针对保持专利技术主旨的适当变更所能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当然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另外,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存在附图与实际的形态相比对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进行示意性地表示的情况,但只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有时对于与关于已出现过的图而叙述过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或关联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的例子而采用具备作为电光层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装置来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要说明的技术除了液晶显示装置之外还能应用于各种变形例。例如,电光层除了液晶层之外也可以是有机发光元件层、包含微LED的无机发光元件层、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微机电系统)快门、或电泳元件层等包含通过施加电能而光学特性变化的元件的层。在本申请中,当俯视时,存在使用以彼此相邻的方式排列的多条布线(后述的扫描信号线和影像信号线)的布线宽度、配置间距、或配置密度等用语的情况。上述用语如以下那样定义。布线宽度是指相对于布线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布线的长度。配置间距是指彼此相邻的布线之间的中心间距离。布线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具有:/n第一基板,其具备显示区域;/n透明区域,其在俯视时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内侧;/n边框区域,其在俯视时沿着所述透明区域的外缘包围所述透明区域,且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透明区域之间;/n多条扫描信号线,其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导电层,并沿第一方向延伸;和/n多条影像信号线,其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二导电层,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n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影像信号线具备: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延伸布线、和配置在所述边框区域且两端与所述多条延伸布线连接的多条迂回布线,/n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的所述多条迂回布线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和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不同的第三导电层的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n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及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分别小于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的配置间距。/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830 JP 2018-1616371.一种显示装置,具有:
第一基板,其具备显示区域;
透明区域,其在俯视时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内侧;
边框区域,其在俯视时沿着所述透明区域的外缘包围所述透明区域,且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透明区域之间;
多条扫描信号线,其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导电层,并沿第一方向延伸;和
多条影像信号线,其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二导电层,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影像信号线具备: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延伸布线、和配置在所述边框区域且两端与所述多条延伸布线连接的多条迂回布线,
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的所述多条迂回布线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和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不同的第三导电层的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
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及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分别小于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的配置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边框区域包括:
第一区域,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透明区域的旁边,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及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各自的一部分;和
第二区域,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着所述透明区域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相反侧,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及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各自的另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配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的条数与配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的条数彼此相等,
配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的条数与配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的条数彼此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配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及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分别沿着所述透明区域的外缘呈圆弧状延伸,
所述第一区域的宽度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地变化,且在与从所述透明区域的中心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假想线重叠的位置处最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扫描信号线具备: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扫描信号用延伸布线、和配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所述边框区域且两端与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用延伸布线连接的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
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小于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的配置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边框区域包括:
第三区域,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透明区域的旁边,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中的一部分;和
第四区域,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着所述透明区域配置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相反侧,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中的另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配置在所述第三区域中的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的条数与配置在所述第四区域中的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的条数彼此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配置在所述第三区域中的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分别沿着所述透明区域的外缘呈圆弧状延伸,
所述第三区域的宽度在与从所述透明区域的中心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假想线重叠的位置处最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宏宜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