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用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3716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用支撑装置,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支架,两个连接支架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纵向紧贴于古建筑门洞上,实现了古建筑门洞的支撑。连接支架包括固定装置、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固定装置固定在第一支撑杆上,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连接支架可快速展开,存放时可折叠,节省存储空间的同时增加了连接支架安装的便利性。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转动连接,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抱紧于古建筑门洞下方的脚手架上,两块弧形板转动连接的设计,使抱紧脚手架的操作非常便捷,可自由确定连接支架的安装高度,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通用性大大增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用支撑装置
本技术属于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
,具体涉及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用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物枚不胜举。近年来,随着国家繁荣强盛,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历史古迹的保护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探测技术逐渐成熟,古文物病害病理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古遗址因年代久远,常年经受风吹、日晒、雨淋而产生了不可挽回的病害,诸如酥碱、侵蚀、空洞、开裂等。然而土遗址具有不可再生性,一经破坏就会成为历史,成为人类永久性的损失,所以保护古建筑就需要慎之又慎,决不能仓促而就。尤其是某些古遗址,既不能建馆保护还存在承接游客,这对古文物遗址的损伤不言而喻。对古建筑经常需要修复、翻新。尤其是一些古建筑门洞不适用于现代设备进行修补。现有技术为了进行对古建筑门洞的修补,通常采用搭建脚手架的方式,施工人员站立在用脚手架搭建的平台上,对古建筑门洞进行修补。但是古建筑门洞历史久远,局部承载能力不足,在修补过程中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很有可能发生门洞垮塌,施工人员的作业时安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了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用支撑装置,可实现支撑结构完全贴合于门洞上,使得装置与门洞有很大接触面积,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性,而且连接支架可实现装置的快速拆卸与折叠,使得装置的运输便利性与安装快捷性都有很大提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支架,两个连接支架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纵向紧贴于古建筑门洞上,实现了古建筑门洞的支撑。连接支架包括固定装置、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固定装置固定在第一支撑杆上,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连接支架可快速展开,存放时可折叠,节省存储空间的同时增加了连接支架安装的便利性。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转动连接,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抱紧于古建筑门洞下方的脚手架上,两块弧形板转动连接的设计,使抱紧脚手架的操作非常便捷,可自由确定连接支架的安装高度,使得固定装置可快速固定在脚手架的任意位置,从而使得本技术的通用性大大增加。本技术与脚手架配合使用,安装在脚手架顶部,通过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配合,使得本技术的便捷性与自由性大大增加。进一步,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之间通过连接螺栓连接,使得固定装置的安装与拆卸十分的便捷,提高了本技术的便捷性。进一步,第一弧形板设有第一锁紧耳板,第二弧形板设有第二锁紧耳板,连接螺栓设置于第一锁紧耳板与第二锁紧耳板之间。第一锁紧耳板与第二锁紧耳板的设置使得螺栓上螺母的连接面积大大增加,提升了固定装置的稳定性,也留出了锁紧连接螺栓的空间,使锁紧操作不受限制,提高了固定装置的装拆便捷性。进一步,连接支架包括第一铰链杆和第二铰链杆,第一支撑杆与第一铰链杆转动连接,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之间通过紧固螺栓连接,第二铰链杆与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通过螺栓固定后,对第二支撑支撑杆增加了一个支撑力,可使连接支架的承载力提高,增强了本技术的稳定性。进一步,支撑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其中一个连接支架螺钉连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螺钉连接,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杆的一端螺钉连接,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另一个连接支架螺钉连接。支撑结构采用分段式结构,不仅便于装置的存放与运输,而且可以根据古建筑门洞搭配尺寸,大大增强了装置的通用性,螺钉连接的设计在保证装置强度的同时,提高了装置安装与拆卸的便捷性。螺钉孔全部设置在支撑结构的侧面使得支撑结构顶部可与古建筑门洞完全贴合,大大增加了支撑面积,使得载荷均匀分布,增加了装置的安全性。进一步,第一连接杆设置有第一凸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凸台与第一凹槽相匹配,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凸台,第三连接杆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凸台与第二凹槽相匹配。凸台与凹槽配合的设计,提高了装置的连接强度,在安装时也易于校准安装位置,提高了安装的便捷性。第二连接杆首尾匹配,当长度不够时可增加多段第二连接杆,通用性非常强,同时只需增加同一个结构,使得加工成本下降。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支架,两个连接支架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纵向紧贴于古建筑门洞上,实现了古建筑门洞的支撑。连接支架包括固定装置、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固定装置固定在第一支撑杆上,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连接支架可快速展开,存放时可折叠,节省存储空间的同时增加了支撑结构安装的便利性。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转动连接,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抱紧于古建筑门洞下方的脚手架上,两块弧形板转动连接的设计,使抱紧脚手架的操作非常便捷,可自由确定连接支架的安装高度,使得连接支架可快速固定在脚手架的任意位置,从而使得本技术的通用性大大增加。本技术与脚手架配合使用,安装在脚手架顶部,通过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配合,使得本技术的便捷性与自由性大大增加。支撑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其中一个连接支架螺钉连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螺钉连接,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杆的一端螺钉连接,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另一个连接支架螺钉连接。支撑结构采用分段式结构,不仅便于装置的存放与运输,而且可以根据古建筑门洞搭配尺寸,大大增强了装置的通用性,螺钉连接的设计在保证装置强度的同时,提高了装置安装与拆卸的便捷性。螺钉孔全部设置在支撑结构的侧面使得支撑结构顶部可与古建筑门洞完全贴合,大大增加了支撑面积,使得载荷均匀分布,增加了装置的安全性。第一连接杆设置有第一凸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凸台与第一凹槽相匹配,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凸台,第三连接杆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凸台与第二凹槽相匹配。凸台与凹槽配合的设计,提高了装置的连接强度,在安装时也易于校准安装位置,提高了安装的便捷性。第二连接杆首尾匹配,当长度不够时可增加多段第二连接杆,通用性非常强,同时只需增加同一个结构,使得加工成本下降。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用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连接装置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连接装置收拢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连接支架;2-支撑结构;3-固定装置;4-第一支撑杆;5-第二支撑杆;6-第一弧形板;7-第二弧形板;8-连接螺栓;9-第一锁紧耳板;10-第二锁紧耳板;11-第一铰链杆;12-第二铰链杆;13-第一连接杆;14-第二连接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用支撑装置,/n其特征在于:/n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支架,两个所述连接支架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纵向紧贴于古建筑门洞上;/n所述连接支架包括固定装置、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固定装置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所述撑杆转动连接;/n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一弧形板与所述第二弧形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板与所述第二弧形板抱紧于古建筑门洞下方的脚手架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用支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支架,两个所述连接支架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纵向紧贴于古建筑门洞上;
所述连接支架包括固定装置、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固定装置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所述撑杆转动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一弧形板与所述第二弧形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板与所述第二弧形板抱紧于古建筑门洞下方的脚手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板之间通过连接螺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古建筑门洞结构修复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板设有第一锁紧耳板,所述第二弧形板设有第二锁紧耳板,所述连接螺栓设置于所述第一锁紧耳板与所述第二锁紧耳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富强刘学应姚剑锋王义加王文典刘乐妍崔一帆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