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精细化正向循环除冰系统及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93025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精细化正向循环除冰系统及控制方法,包括板式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通过主路管道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主路连通气液分离器;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主路上分支连接有第一支路,通过板式换热器中第一支路冷媒吸收主路的换热余热后,用于室外换热器的除冰除霜。通过板式换热器换热后的余热进行二次利用,用于室内换热器的除冰除霜,从而避免了主路冷媒的损耗导致的供热能力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调器精细化正向循环除冰系统及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精细化正向循环除冰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风冷热泵机组广发应用于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其主要功能在于利用少量的电能,借助空调器系统,转化输出为客户末端的热能,以达到制冷或者制热的效果。其中热泵机组,主要在于制热功能的运用,顾名思义,“热泵”机组就是一种从低热能区域,克服热能自然传递梯度差,汲取热量至高高热量区域的机组。在淮河以北地区,冬季制热功能应用的尤为明显,风冷热泵机组也备受消费者青睐。但是,随着机组的制热运行,室外机长时间进行低温蒸发吸收热量,当换热器表面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温度时,就会产生凝露、结霜等现象。并且,伴随着制热运行时间的延长,结霜结冰的现象会进一步恶化。现有除霜除冰的方式中,正向循环除霜除冰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在北方地区,室外环境较为恶劣,极容易产生换热器结冰现象。正向循环除冰时整机除霜除冰时维持制热不换向,保证客户的稳定受热。但是,现有的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压缩机排气口或者均油器出口的的高温冷媒,独立设置支路控制,引流至室内换热器2中进行除霜除冰。此方案可以品质化客户享受,但是在化霜除冰阶段,由于耗费了主路的冷媒,导致系统冷媒的有效循环量减少,室外吸热能力较低,影响客户侧制热能力。机组通过自身调节,会持续控制压缩机频率的提升,从而加大了电耗。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精细化正向循环除冰系统及控制方法,该专利技术简要描述核心设计点及技术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空调器精细化正向循环除冰系统及控制方法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空调器精细化正向循环除冰系统,包括板式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通过主路管道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主路连通气液分离器;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主路上分支连接有第一支路,通过板式换热器中第一支路冷媒吸收主路的换热余热后,用于室外换热器的除冰除霜。进一步的,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支路上设有控制阀,控制阀连接控制器,通过控制阀控制板式换热器中换热后的支路冷媒,将支路冷媒流向室外换热器中进行除霜。进一步的,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主路连通气液分离器,且从该主路分支出的第一支路管路经过室外换热器后回到板式换热器的主路上连通的气液分离器中;当需要除冰时候,在室外侧低温结冰后,通过控制分支出的第一支路将板式换热器中吸余热后的支路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除冰化冻。进一步的,所述室内换热器中的第一支路设置成沿着流道从下至上沿着冰层厚度的方向逆向流动除冰化冻。进一步的,从板式换热器到室外换热器正向上的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三除冰阀,从室外换热器到板式换热器逆向上的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一除冰阀和第二除冰阀;在室外侧低温结冰后,匹配室内换热器检测温度,再通过控制器控制分析,通过控制第一除冰阀关闭且开启第三除冰阀,在板式换热器中吸热后的支路冷媒,通过第一过滤器进入室外换热器除冰化冻。进一步的,所述从板式换热器到室外换热器正向上的第一支路上还设有第一过滤器。进一步的,所述板式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还连接有第二支路,第二支路上设置有电子膨胀阀,且电子膨胀阀的两端之间连有单向阀,电子膨胀阀且与控制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路上还设有第二过滤器。一种空调器精细化正向循环除冰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步骤:从板式换热器的主路管道上分支出的第一支路连通于室外换热器,第一支路吸收了主路管道的热量后,匹配室内换热器检测温度;控制步骤:控制器控制第一除冰阀关闭,第三除冰阀开启,在板式换热器中吸热后的第二支路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底部;除冰步骤:控制经过室外换热器流道自下至上沿着冰层厚度的方向逆向流动除冰化冻。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节流降温步骤:板式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还连接有第二支路,通过控制器的自动分析判断,自动调节第二支路的电子膨胀阀的步数,从而实现节流降温。相比较现有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板式换热器换热后的余热进行二次利用,用于室内换热器的除冰除霜,从而避免了主路冷媒的损耗导致的供热侧能力不稳定的问题;2、逆向流动式除霜,大温差换热,高效可靠,有效缩短了化霜除冰周期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和现有技术空调系统连接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原理控制图。图中标号说明:板式换热器1、室外换热器2、第一除冰阀31、第二除冰阀32、第三除冰阀33、第一过滤器34、第二过滤器4、电子膨胀阀5、单向阀6、化霜感温包7、第一支路8、第二支路9。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1-3,对本专利技术一种空调器精细化正向循环除冰系统,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设计一种空调器精细化正向循环除冰系统,包括板式换热器1(即过冷器)和室外换热器2,板式换热器1和室外换热器2之间通过主路管道连接,板式换热器1的主路连通气液分离器,且从该主路分支出的第一支路8管路经过室外换热器2后回到板式换热器1的主路上连通的气液分离器中;当需要除冰时候,在室外侧低温结冰后,通过控制分支出的第一支路8将板式换热器1中吸余热后的支路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2除冰化冻。在板式换热器1的主路上分支连接有第一支路8,通过板式换热器1中第一支路8冷媒吸收主路的换热余热后,用于室外换热器2的除冰除霜。板式换热器1余热化霜技术,在系统正向循环的模式下,通过板式换热器1的支路冷媒吸收了主路的热量后,通过第一支路8用于室内换热器2的除冰除霜,即室外机除冰化霜,化霜感温包7检测温度方便控制器随时分析控制温度,从而避免了主路冷媒的损耗导致的供热侧能力不稳定的问题;另一方面,逆流除霜,利用除冰系统的大温差换热,高效可靠,有效解决了化霜除冰周期长的问题。室内换热器2中的第一支路8设置成沿着流道从下至上沿着冰层厚度的方向逆向流动除冰化冻。本方案使用的热源与众不同,不需现有技术中采用压缩机本体热源,而是板式换热器1的换热余热,利用循环回路的支路设置流路,实现除冰除霜技术效果。如图2所示箭头所示的流向,采用正向制热循环、沿着温度方向逆向流动的化霜方式。对于换热后的余热应用均有更好的技术效果,对于冷凝器化霜技术的方式采用逆流流动式除霜,高效可靠,缩短化霜除冰周期。本方案中,成分利用了板式换热器1换热后的余热,实现高效、低耗除冰。由于在整机制热运行时,经过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即为换热介质,统称为冷媒,直接进入室内换热器,在室内风机的作用下,空气被迫流动,当空气略过室内高温铜管时,因温差产生传热,从而室内空气吸热,输出“热风”。与此同时,铜管内的冷媒,放热冷凝,形成常压常温的液态冷媒。但是由于是内、外换热器的面积、风量相差较大,而换热能力与换气面积、温差成正比关系,所以室内换热能力明显弱于室外侧,导致室内外换热不平衡,既影响系统压力的稳定性,也会导致制热能力的锐减。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器精细化正向循环除冰系统,包括板式换热器(1)和室外换热器(2),所述板式换热器(1)和室外换热器(2)之间通过主路管道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1)的主路连通气液分离器;/n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式换热器(1)的主路上分支连接有第一支路(8),通过板式换热器(1)中第一支路(8)冷媒吸收主路的换热余热后,用于室外换热器(2)的除冰除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器精细化正向循环除冰系统,包括板式换热器(1)和室外换热器(2),所述板式换热器(1)和室外换热器(2)之间通过主路管道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1)的主路连通气液分离器;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式换热器(1)的主路上分支连接有第一支路(8),通过板式换热器(1)中第一支路(8)冷媒吸收主路的换热余热后,用于室外换热器(2)的除冰除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精细化正向循环除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1)的第一支路(8)上设有控制阀,控制阀连接控制器,通过控制阀控制板式换热器(1)中换热后的支路冷媒,将支路冷媒流向室外换热器(2)中进行除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精细化正向循环除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1)的主路连通气液分离器,且从该主路分支出的第一支路(8)管路经过室外换热器(2)后回到板式换热器(1)的主路上连通的气液分离器中;
当需要除冰时候,在室外侧低温结冰后,通过控制分支出的第一支路(8)将板式换热器(1)中吸余热后的支路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2)除冰化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精细化正向循环除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2)中的第一支路(8)设置成沿着流道从下至上沿着冰层厚度的方向逆向流动除冰化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精细化正向循环除冰系统,其特征在于,从板式换热器(1)到室外换热器(2)正向上的第一支路(8)上设有第三除冰阀(33),从室外换热器(2)到板式换热器(1)逆向上的第一支路(8)上设有第一除冰阀(31)和第二除冰阀(32);
在室外侧低温结冰后,匹配室内换热器检测温度,再通过控制器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蒙李敏甘威杨久子陈锐郭磊
申请(专利权)人: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