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及包括其的充电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2688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及包括其的充电设备,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其包括:设置于充电桩散热系统的第一维修门上的第一散热风机;和/或,设置于充电桩散热系统的第二维修门上的第二散热风机;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机的被控端与充电桩内的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机根据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信号启动或关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及包括其的充电设备,能够控制气流走向的改变,可以在气流方向改变时将遗留的灰尘吹出,以实现更好的除尘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及包括其的充电设备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20203011314、申请日为2020年03月12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及包括其的充电设备”的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技术涉及充电桩应用
,具体涉及一种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及包括其的充电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充电桩都配置有风冷散热系统,通过空气循环将热量带出充电桩。风冷散热系统的结构及散热气流走向如图1所示。其中风冷散热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维修门,其中包括第一维修门101和第二维修门102,在第一维修门101上开有第一风口(作为进风口),在第二维修门102上开有第二风口(作为出风口),第一风口上设置有第一防尘网103,第二风口上设置有第二防尘网104。为了能够使第一风口进入的冷风更好地从第二风口出去,可以在第二防尘网104上设置散热风机105。充电桩主机壳体106内部设置有整流模块(将三相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输出的功能模块)、高压端子和模块风机(以交流电或直流电驱动的风扇)等电器部件。当充电桩开始对电动汽车充电时,由于充电桩内部整流模块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此时整流模块的模块风机会通过第一防尘网103从第一风口吸入环境中的冷空气,经过内空气循环后再将热风经第二防尘网104排出到环境中。以上方案中,在吸入冷空气的过程中第一防尘网103外侧网面上会沉淀和吸附大量颗粒,另外在第二防尘网104内测面也会沉淀和吸附大量颗粒,防尘网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形成很密集的粉尘而影响系统的散热,随着防尘网粉尘的沉淀会影响充电桩整体的散热性能极易触发风险问题。因此在运营的充电桩设施都需要进行定期除尘工作,避免充电桩由于粉尘的堆积导致散热系统效率下降,以及粉尘引起的静电、火灾、线路或端子绝缘性能下降等问题。现有技术中,部分充电桩的散热系统自身配置除尘通能,例如通过设置滚轮式的除尘部件对防尘网上的灰尘进行清理,这类除尘装置不但结构复杂、控制线路复杂而且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以安装各类机械部件还需要为滚轮提供滚动空间,而充电桩内部的空间有限,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及包括其的充电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桩的散热系统或者无除尘功能或者除尘功能难以实现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其包括:设置于充电桩散热系统的第一维修门上的第一散热风机;和/或,设置于充电桩散热系统的第二维修门上的第二散热风机;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机的被控端与充电桩内的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机根据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信号启动或关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机根据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信号正转、反转或关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风机设置于第一防尘网的内侧面;和/或所述第二散热风机设置于第二防尘网的内侧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风机为偶数个,沿所述第一防尘网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和/或,所述第二散热风机为偶数个,沿所述第二防尘网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的第一信号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风机的被控端和是第二散热风机的被控端通信连接;所述通信模块的第二信号端与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通信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信模块的第一信号端采用双单工或半双工通信方式与所述第一散热风机的被控端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机的被控端通信连接;所述通信模块的第二信号端采用全双工通信方式与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通信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自动除尘装置包括振动部件:所述振动部件设置于充电桩散热系统的第一维修门上,其振动端贴合于第一防尘网设置;和/或,所述振动部件设置于充电桩散热系统的第二维修门上,其振动端贴合于第二防尘网设置;所述振动部件的被控端与充电桩内的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振动部件根据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信号启动以带动所述第一防尘网和/或所述第二防尘网振动。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中:所述第一维修门上设置至少四个所述振动部件,其中四个振动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防尘网的四角处;和/或,所述第二维修门上设置至少四个所述振动部件,其中四个振动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防尘网的四角处。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中,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充电桩内部的温度值,并将所述温度值发送至所述充电控制模块;所述充电控制模块内存储有充电桩温度值与输出信号的第一对应关系;所述充电控制模块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发送的温度值以及所述第一对应关系确定输出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中,还包括电流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用于检测充电桩的充电枪电流值,并将所述电流值发送至所述充电控制模块;所述充电控制模块内存储有充电枪电流值、充电桩温度值与输出信号的第二对应关系;所述充电控制模块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发送的温度值、所述电流传感器发送的电流值以及所述第二对应关系确定输出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中,还包括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的第一信号端分别与所述振动部件的被控端、第一散热风机的被控端和第二散热风机的被控端通信连接;所述通信模块的第二信号端与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通信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中:所述通信模块的第一信号端采用双单工或半双工通信方式与所述振动部件的被控端、第一散热风机的被控端和第二散热风机的被控端通信连接;所述通信模块的第二信号端采用全双工通信方式与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通信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中:所述振动部件为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的驱动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防尘网和/或所述第二防尘网贴合设置。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充电设备,包括以上任一项方案所述的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及包括其的充电设备,能够控制气流走向的改变,可以在气流方向改变时将遗留的灰尘吹出,以实现更好的除尘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充电桩风冷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以及散热气流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充电桩风冷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第一方向散热气流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设置有振动部件的维修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充电桩风冷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第二方向散热气流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充电桩风冷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的电器结构框图。...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设置于充电桩散热系统的第一维修门上的第一散热风机;和/或,/n设置于充电桩散热系统的第二维修门上的第二散热风机;/n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机的被控端与充电桩内的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机根据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信号启动或关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设置于充电桩散热系统的第一维修门上的第一散热风机;和/或,
设置于充电桩散热系统的第二维修门上的第二散热风机;
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机的被控端与充电桩内的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机根据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信号启动或关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机根据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的输出信号正转、反转或关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热风机设置于第一防尘网的内侧面;和/或
所述第二散热风机设置于第二防尘网的内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桩散热系统的自动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王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