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91074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放有自然海水的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通过潜水电泵连接,野化训练塘内安装有水车式增氧机,池塘底部铺设微孔曝气管,曝气管与罗茨鼓风机连接,人工湿地主体为软泥基质,种植有耐盐植物,野化训练塘内内设有下层、中层和上层,下层为海沙,中层包括铺设在野化训练塘两侧的人工基质,上层为生态浮床,生态浮床上种植有耐盐植物。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流水刺激、丰富营养层和野化训练环境的方式使得大黄鱼野化训练环境更加复杂接近自然条件,提高野化训练效果,并通过增强生物饵料,循环水资源的方式使得大黄鱼生长更健康,更适于生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大黄鱼野化训练
,具体涉及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技术介绍
大黄鱼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大黄鱼是一种洄游性鱼类,栖息于西北太平洋的温带水域,中国的南部和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增殖放流作为补充渔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的直接手段,通过向天然水域投放人工繁育的鱼、虾、蟹等苗种,以达到改善群体结构和生态系统结构,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传统的增殖放流是直接将网箱养殖的大黄鱼放入天然水浴,然而网箱养殖的大黄鱼种的适应力和捕食力不足,放流后大黄鱼的存活率低,因此在放流前需要对大黄鱼进行野化训练使其能在放流后适应自然环境,现有技术中缺乏一种能够让大黄鱼得到有效野化训练的系统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在于提供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具有野化训练环境复杂,便于大黄鱼得到良好的野化训练,提高大黄鱼生存率的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包括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所述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为自然海水,所述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通过潜水电泵连接,所述野化训练塘内安装有水车式增氧机,所述生态塘的池塘底部为软泥,池塘底部铺设微孔曝气管,曝气管与罗茨鼓风机连接,所述人工湿地主体为软泥基质,种植有耐盐植物,所述野化训练塘内内设有下层、中层和上层,所述下层为填充在训练塘底部的海沙,所述中层包括铺设在野化训练塘两侧的非漂浮性的人工基质,人工基质材料为聚酯纤维,所述上层为生态浮床,生态浮床上设有多个种植孔,种植孔内设有种植有耐盐植物的花盆,所述花盆底部设有过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野化训练时,生态塘的生物饵料通过潜水电泵送入野化训练塘供大黄鱼觅食进行野化训练,野化训练塘内的水通过潜水电泵送入人工湿地,经过人工湿地净化后通过潜水电泵送入生态塘,如此实现水体的循环利用,使得野化训练塘内的基础饵料能够得到不断补充,便于大黄鱼进行野化训练,并且通过罗茨鼓风机为曝气管供气,使得生态塘内氧气充足便于生物饵料生长。野化训练塘内设有下层、中层和上层。在下层可供栖贝类和沙蚕等栖息,中层可供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藻类组成的微生物群落定殖,上层可种植耐盐植物且其根系可供甲壳类生物饵料提栖息,如此在进行野化训练时,在野化池内投入相应适存的生物,提高野化训练塘环境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大黄鱼野化训练效果,使得大黄鱼放流后生存率更高。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层还包括放置在海沙上的珊瑚骨和牡蛎壳,所述牡蛎壳数量为5-10kg/m3,珊瑚骨数量10-20kg/m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珊瑚骨和牡蛎壳可供底栖鱼类和甲壳类栖息,提高了栖息环境,使得野化训练塘内可投入的生物种类增加,丰富野化训练塘的生态环境使其更接近自然,从而提高野化训练效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生态塘的面积为16亩,水深2.7米,野化训练塘面积为1.3亩并且池底和四周护坡均用水泥硬化,所述人工湿地面积为5亩,水深为3.2米,所述耐盐植物的种植面积在人工湿地总面积的1/2以上,所述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的个数比例为1:4: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的个数使得三者之间更加平衡,并且通过增加野化训练塘并减小野化训练塘面积的方式,实现对生态塘和人工湿地的充分利用,并且使得野化训练塘较小易于管理。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生态浮床包括床体,所述生态浮床包括床体,床体为高分子聚乙烯,厚度6-8cm,所述种植孔每平方米分布16个,所述花盆放置在种植孔内,相邻种植孔之间设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为T字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种植在花盆的耐盐植物的根系可通过过孔伸至水面生长,而连接能够为耐盐植物的根系提供支撑,使得部分根系能够沿着连接架进行生长,使得根系的生长更加发达,提高植物生存率,同时相邻植物的根系互相交错,为甲壳类生物饵料提供更加良好的栖息环境。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架包括安装杆,安装杆的上端设有限位块,所述床体上端设有供限位块嵌入的限位槽,限位槽的底部设有供安装杆穿过的安装孔,安装孔的外侧设有与床体螺纹连接的定位盖,所述安装杆靠近相邻两个花盆的两侧设有收纳槽,收纳槽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收纳杆,收纳杆上固定有支撑杆,支撑杆上设有连接孔,安装杆上连接有用于控制支撑杆旋转的控制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连接架时,将安装杆穿过安装槽并使得限位块与限位槽的底部抵接,然后通过控制组件转动支撑杆与至水平状态并固定,然后将定位盖与床体连接实现连接架的固定,展开后的支撑杆靠近相邻的花盆,从而便于为花盆内植物根系的生长提供支撑,并且支撑杆上的连接孔便于植物根系穿过,使得植物根系与连接架连接紧密,同时连接架安装方便,在安装前可将连接架与床体分开存放运输,使得连接架和床体不易损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杆的内侧设有安装腔,限位块的上端设有操控槽,收纳组件包括与操控槽的底部转动连接的操控杆,操控杆的下端伸入安装腔内并固定有主动锥齿轮,主动锥齿轮与传动锥齿轮啮合,收纳杆的一端伸入到安装腔内并固定有传动锥齿轮,所述操控杆的上端固定有操控轮,所述操控轮上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定位螺栓为蝶形螺栓,所述操控槽的底部设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第二定位槽与第一定位槽夹90度,当转动操控盘使得支撑杆与收纳槽的下端抵接时,定位螺栓位置与第一定位槽对应,当转动操控盘使得支撑杆嵌入到收纳槽与收纳槽底部抵接时,定位螺栓位置与第二定位槽对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操控轮可带动操控杆和主动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传动锥齿轮转动,实现对支撑杆位置的控制,并且当转动操控盘使得支撑杆与收纳槽的下端抵接时,定位螺栓位置与第一定位槽对应,当转动操控盘使得支撑杆嵌入到收纳槽与收纳槽底部抵接时,定位螺栓位置与第二定位槽对应,可将定位螺栓转入到第一定位槽或第二定位槽中对支撑杆的位置进行定位。本专利技术还在于提供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方法,具有提高大黄鱼野化训练效果,提升大黄鱼生存率的功能。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的大黄鱼野化训练方法,包括权利1-5所述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步骤1:准备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在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中灌入自然海水;步骤2:野化训练塘基础饵料定向定量培养;持续时间两周,首先从生态塘中抽水至野化训练塘中,保持水体深度在1米左右,水温22℃以上,然后野化训练塘内接种2级培养的微藻藻种,微藻主要为角毛藻属、褐指藻属和扁藻属接种量为1m3,藻类密度100万个/L以上,投放南美白对虾苗和脊尾白虾苗,各1万尾/亩,苗种体长1cm左右,开启2台1.5kw的水车式增氧机增氧,投喂饲料蛋白为42%的对虾开口料,日投喂量为对虾投放量总重量的8%,投喂分早、中、晚3次投喂且相应比例为2:2:1,养殖过程中,不进行水体交换。步骤3:野化训练:停止投入对虾开口饲料,投放大黄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包括生态塘(1)、野化训练塘(2)和人工湿地(3),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塘(1)、野化训练塘(2)和人工湿地(3)为自然海水,所述生态塘(1)、野化训练塘(2)和人工湿地(3)通过潜水电泵(4)连接,所述野化训练塘(2)内安装有水车式增氧机(5),所述生态塘(1)的池塘底部为软泥,池塘底部铺设微孔曝气管(6),曝气管(6)与罗茨鼓风机(7)连接,所述人工湿地(3)主体为软泥基质,种植有耐盐植物,所述野化训练塘(2)内内设有下层(21)、中层(22)和上层(23),所述下层(21)为填充在训练塘底部的海沙,所述中层(22)包括铺设在野化训练塘(2)两侧的非漂浮性的人工基质,人工基质材料为聚酯纤维,所述上层(23)为生态浮床,生态浮床上设有多个种植孔(2311),种植孔(2311)内设有种植有耐盐植物的花盆(232),所述花盆(232)底部设有过孔(23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包括生态塘(1)、野化训练塘(2)和人工湿地(3),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塘(1)、野化训练塘(2)和人工湿地(3)为自然海水,所述生态塘(1)、野化训练塘(2)和人工湿地(3)通过潜水电泵(4)连接,所述野化训练塘(2)内安装有水车式增氧机(5),所述生态塘(1)的池塘底部为软泥,池塘底部铺设微孔曝气管(6),曝气管(6)与罗茨鼓风机(7)连接,所述人工湿地(3)主体为软泥基质,种植有耐盐植物,所述野化训练塘(2)内内设有下层(21)、中层(22)和上层(23),所述下层(21)为填充在训练塘底部的海沙,所述中层(22)包括铺设在野化训练塘(2)两侧的非漂浮性的人工基质,人工基质材料为聚酯纤维,所述上层(23)为生态浮床,生态浮床上设有多个种植孔(2311),种植孔(2311)内设有种植有耐盐植物的花盆(232),所述花盆(232)底部设有过孔(23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21)还包括放置在海沙上的珊瑚骨和牡蛎壳,所述牡蛎壳数量为5-10kg/m3,珊瑚骨数量10-20kg/m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塘(1)的面积为16亩,水深2.7米,野化训练塘(2)面积为1.3亩并且池底和四周护坡均用水泥硬化,所述人工湿地(3)面积为5亩,水深为3.2米,所述耐盐植物的种植面积在人工湿地(3)总面积的1/2以上,所述生态塘(1)、野化训练塘(2)和人工湿地(3)的个数比例为1: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浮床包括床体(231),所述生态浮床包括床体(231),床体(231)为高分子聚乙烯,厚度6-8cm,所述种植孔(2311)每平方米分布16个,所述花盆(232)放置在种植孔(2311)内,相邻种植孔(2311)之间设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为T字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包括安装杆(233),安装杆(233)的上端设有限位块(234),所述床体(231)上端设有供限位块(234)嵌入的限位槽(2312),限位槽(2312)的底部设有供安装杆(233)穿过的安装孔(2313),安装孔(2313)的外侧设有与床体(231)螺纹连接的定位盖(237),所述安装杆(233)靠近相邻两个花盆(232)的两侧设有收纳槽(2331),收纳槽(2331)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收纳杆(235),收纳杆(235)上固定有支撑杆(236),支撑杆(236)上设有连接孔(2361),安装杆(233)上连接有用于控制支撑杆(236)旋转的控制组件(23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杆(233)的内侧设有安装腔(2332),限位块(234)的上端设有操控槽(2341),收纳组件包括与操控槽(2341)的底部转动连接的操控杆(2381),操控杆(2381)的下端伸入安装腔(2332)内并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全刘伟成秦松陈琛陈少波张立宁叶希族丁文勇邵鑫斌李绅豪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