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0731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电端子,其包括用以固定于绝缘本体中的固持部、自所述固持部向前延伸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对接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向后延伸的尾部,所述对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顶、底壁及相对设置的一对侧壁,所述顶、底壁及侧壁相连围设形成对接腔,所述对接部还具有位于所述对接腔内的一对接触臂,所述一对接触臂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以供对接端子插入于其间,每一所述侧壁设有沿横向方向将其贯穿形成的通槽,每一所述接触臂的接触部自该通槽向外暴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导电端子的制作方便且导电性能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电端子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电端子,尤其涉及一种制作方便的导电端子。
技术介绍
传统导电端子在成型时通常会在电镀厂对金属板材的基底进行预镀镍,来增加金属板材表面的光滑度以便于后续的电镀处理,而且还能够防止导电端子被氧化;之后对接触部进行镀金处理以提升其传输速率,在转移至冲压厂进行冲压成型后再返回电镀厂对其端子脚进行镀锡处理,如此不仅工艺繁琐,而且端子脚其他部位的切断面仍然会有被氧化的风险。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导电端子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作方便且导电性能良好的导电端子。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电端子,其包括用以固定于绝缘本体中的固持部、自所述固持部向前延伸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对接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向后延伸的尾部,所述对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顶、底壁及相对设置的一对侧壁,所述顶、底壁及侧壁相连围设形成对接腔,所述对接部还具有位于所述对接腔内的一对接触臂,所述一对接触臂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以供对接端子插入于其间,每一所述侧壁设有沿横向方向将其贯穿形成的通槽,每一所述接触臂的接触部自该通槽向外暴露。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一对侧壁的通槽沿横向方向相对设置,每一所述接触臂具有朝向另一接触臂突伸形成的所述接触部,所述一对接触臂包括邻近所述顶壁设置的第一接触臂和邻近所述底壁设置的第二接触臂。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壁设有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设置的一对缺槽及在横向方向上位于该对缺槽之间的颈部,所述缺槽分别与同侧的通槽相连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壁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通槽后侧的后顶壁,所述后顶壁的前端面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后端面前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壁包括位于所述颈部前侧的前顶壁、位于所述颈部后侧的中顶壁及位于所述中顶壁后侧的所述后顶壁,所述中顶壁与所述后顶壁由一缺部将彼此间隔,部分所述第一接触臂自所述缺部向外暴露。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臂在横向方向上的一侧缘与其中一个所述侧壁相连且该侧壁弯折并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接触臂自所述第一接触臂的后端反向延伸形成,所述对接部还具有将第一、第二接触臂相连的弧形连接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接触臂在横向方向上的两端与相应侧壁的内表面之间设有间隙。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还具有位于第二接触臂的非对接侧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的延伸方向与其内侧相邻的接触臂的延伸方向相同。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臂抵接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底端,且所述支撑臂的前端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接触部后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一个所述侧壁包括自所述顶壁向下翻折形成的第一翻折部、自所述底壁向上弯折且与所述第一翻折部相对设置的第二翻折部及与自所述底壁向上弯折且与所述第一接触臂相连的第三翻折部。本技术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具有位于其对接腔内的一对接触臂,所述一对接触臂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以供对接端子插入于其间,以提供良好的插拔力及稳定的电性连接,每一所述侧壁设有沿横向方向将其贯穿形成的通槽,使得每一所述接触臂的接触部自该通槽向外暴露,以使导电端子在冲压厂成型后可直接在电镀厂对其接触部进行电镀处理,无需多次转移,制作工艺简单,可节省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2至图3是图1所示导电端子另一视角的视图。图4是图1所示导电端子的局部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导电端子的剖视图。图6至图7是图4所示导电端子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图1至图7所示为本技术导电端子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导电端子100包括用以固定于绝缘本体(未图示)中的固持部1、自所述固持部1向前延伸以与对接端子(未图示)相接触的对接部2及自所述固持部1向后延伸的尾部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持部1呈U形,其具有沿横向方向相对设置以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的一对固持壁12。所述对接部2包括相对设置的顶、底壁21、22及相对设置的一对侧壁23,所述顶、底壁21、22及侧壁23相连围设形成以供对接端子插入的对接腔20。所述对接部2还具有位于所述对接腔20内的一对接触臂24,所述一对接触臂24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以供对接端子插入于其间,每一所述侧壁23设有沿横向方向将其贯穿形成的通槽231,每一所述接触臂24的接触部241自该通槽231向外暴露,电镀材料可自通槽231流至接触部241表面,以使导电端子100在冲压厂成型后可直接在电镀厂对其接触部241进行电镀处理,无需多次转移,制作工艺简单,可节省成本。所述一对侧壁23的通槽231沿横向方向相对设置,每一所述接触臂24具有朝向另一接触臂24突伸形成的所述接触部241。进一步地,所述一对接触臂24包括邻近所述顶壁21设置的第一接触臂242和邻近所述底壁22设置的第二接触臂243。所述顶壁21设有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设置的一对缺槽212及在横向方向上位于该对缺槽212之间的颈部213,所述缺槽212分别与同侧的通槽231相连通。所述顶壁2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通槽231后侧的后顶壁214,所述后顶壁214的前端面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242的后端面前侧,以使所述后顶壁214在所述第一接触臂242的上方对其提供止挡力,避免因对接端子的插入力作用力而导致第一接触臂242的后部向上旋转甚至造成瞬间接触不良,同时可优化插拔力度。所述顶壁21包括位于所述颈部213前侧的前顶壁215、位于所述颈部213后侧的中顶壁216及位于所述中顶壁216后侧的所述后顶壁214,所述中顶壁216与所述后顶壁214由一缺部217将彼此间隔,部分所述第一接触臂242自所述缺部217向外暴露。请参图5及图7所示,所述第一接触臂242在横向方向上的一侧缘与其中一个所述侧壁23相连且该侧壁23弯折并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接触臂243自所述第一接触臂242的后端反向延伸形成,所述对接部2还具有将第一、第二接触臂242、243相连的弧形连接部25。其中一个所述侧壁23包括自所述顶壁21向下翻折形成的第一翻折部232、自所述底壁22向上弯折且与所述第一翻折部232相对设置的第二翻折部233及与自所述底壁22向上弯折且与所述第一接触臂242相连的第三翻折部234。所述第二接触臂243在横向方向上的两端与相应侧壁23的内表面之间设有间隙,以使所述第二接触臂243在横向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避免第二接触臂243与所述侧壁23之间发生硬干涉。所述对接部2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243的非对接侧的支撑臂26,所述支撑臂26的延伸方向与其内侧相邻的接触臂24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支撑臂26抵接于所述第二接触臂243的底端以对其提供支撑,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电端子,其包括用以固定于绝缘本体中的固持部、自所述固持部向前延伸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对接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向后延伸的尾部,所述对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顶、底壁及相对设置的一对侧壁,所述顶、底壁及侧壁相连围设形成对接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还具有位于所述对接腔内的一对接触臂,所述一对接触臂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以供对接端子插入于其间,每一所述侧壁设有沿横向方向将其贯穿形成的通槽,每一所述接触臂的接触部自该通槽向外暴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电端子,其包括用以固定于绝缘本体中的固持部、自所述固持部向前延伸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对接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向后延伸的尾部,所述对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顶、底壁及相对设置的一对侧壁,所述顶、底壁及侧壁相连围设形成对接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还具有位于所述对接腔内的一对接触臂,所述一对接触臂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以供对接端子插入于其间,每一所述侧壁设有沿横向方向将其贯穿形成的通槽,每一所述接触臂的接触部自该通槽向外暴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侧壁的通槽沿横向方向相对设置,每一所述接触臂具有朝向另一接触臂突伸形成的所述接触部,所述一对接触臂包括邻近所述顶壁设置的第一接触臂和邻近所述底壁设置的第二接触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设有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设置的一对缺槽及在横向方向上位于该对缺槽之间的颈部,所述缺槽分别与同侧的通槽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通槽后侧的后顶壁,所述后顶壁的前端面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后端面前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包括位于所述颈部前侧的前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德乐郑峰张勇刚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