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移动的无油空气压缩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9658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移动的无油空气压缩泵,包括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推拉调节结构和移动结构;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外弧面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侧面支撑板,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的外弧面中部对称设有凹槽一,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的右表面设有凹槽二;推拉调节结构:设置于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的外弧面右侧;移动结构:设置于对应的凹槽一内部;其中:还包括控制开关组,所述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的外弧面设有控制开关组,控制开关组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该便于移动的无油空气压缩泵,提高设备在使用中的灵活性,缩小无油空气压缩泵放置所需要的空间,减少工作人员推拉设备所需要的力度,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移动的无油空气压缩泵
本技术涉及无油空气压缩泵
,具体为一种便于移动的无油空气压缩泵。
技术介绍
无油空气压缩泵,是响应当今世界所倡导的节能环保型社会的要求,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为高科技产品,具有高效节能、安全环保、运行平稳、低噪音、高可靠性、长寿命、低温升、体积小、重量轻、外形美观、结构简单、完全无油、易维护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食品机械、水产养殖、水净化处理、设备维修、环境检测系统、高原地区制氧等领域,无油空气压缩泵在使用中需要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对无油空气压缩泵进行移动摆放,但传统的便于移动的无油空气压缩泵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无油空气压缩泵在使用中的灵活性不足,工作人员不能根据需要对设备进行移动摆放,无油空气压缩泵放置所需要的空间较大,工作人员推拉设备所需要的力度较大,加重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因此能够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便于移动的无油空气压缩泵的实现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便于移动的无油空气压缩泵,提高无油空气压缩泵在使用中的灵活性,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对设备进行移动摆放,缩小无油空气压缩泵放置所需要的空间,减少工作人员推拉设备所需要的力度,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移动的无油空气压缩泵,包括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推拉调节结构和移动结构;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外弧面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侧面支撑板,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的外弧面中部对称设有凹槽一,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的右表面设有凹槽二;推拉调节结构:设置于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的外弧面右侧;移动结构:设置于对应的凹槽一内部;其中:还包括控制开关组,所述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的外弧面设有控制开关组,控制开关组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组的输出端,提高无油空气压缩泵在使用中的灵活性,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对设备进行移动摆放,缩小无油空气压缩泵放置所需要的空间,减少工作人员推拉设备所需要的力度,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进一步的,所述推拉调节结构包括U型推拉杆、圆轴、齿轮圈、限位板、弹簧和调节板,所述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外弧面右侧的通孔与圆轴的外弧面转动连接,圆轴延伸至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外弧面的端头处分别与U型推拉杆的下端固定连接,圆轴的中部位于凹槽二的内部,圆轴的外弧面中部与齿轮圈的侧壁中心固定连接,凹槽二的底面设有弹簧,弹簧的上端与限位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限位板上表面的齿牙与齿轮圈啮合连接,限位板的右表面与调节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调节板中部前后两侧的转轴与凹槽二的前后壁面转动连接,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需要调节U型推拉杆的角度,减少工作人员推拉设备所需要的力度,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结构包括支撑板、U型板、导向支撑板、滚轮、电动推杆二和转轴,所述凹槽一的内部顶面均对称设有支撑板,导向支撑板上端前后两侧的转轴均与对应的两个支撑板相对内壁面转动连接,左侧的凹槽一右侧面和右侧的凹槽一左侧面均设有电动推杆二,电动推杆二的伸缩端均设有U型板,U型板的前后内表面分别与转轴的两端转动连接,转轴与导向支撑板内部的导向孔活动插接,导向支撑板位于U型板的内部,电动推杆二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组的输出端,提高无油空气压缩泵在使用中的灵活性,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对设备进行移动摆放。进一步的,还包括电动推杆一和支撑圆板,所述侧面支撑板的底面均设有电动推杆一,电动推杆一的伸缩端底部均设有支撑圆板,电动推杆一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组的输出端,可对设备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同时可对设备进行高度调节。进一步的,还还包括安装板和皮带扣,所述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的右表面中部横向设有安装板,安装板的上表面设有皮带扣,皮带扣与U型推拉杆的上端板体对应设置,通过安装板上表面皮带扣将U型推拉杆固定,节约设备的放置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便于移动的无油空气压缩泵,具有以下好处:1、由于调节板中部前后两侧的转轴与凹槽二的前后壁面转动连接,向上拨动调节板,弹簧受压收缩,限位板下移,限位板上表面的齿牙与齿轮圈分离,由于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外弧面右侧的通孔与圆轴的外弧面转动连接,可实现U型推拉杆的角度调节,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需要调节U型推拉杆的角度,减少工作人员推拉设备所需要的力度,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当设备移动至所需位置时,可将U型推拉杆调节至与安装板贴合的位置,通过安装板上表面的皮带扣将U型推拉杆固定,节约设备的放置空间。2、通过控制开关组的调控,电动推杆二伸展运转,由于导向支撑板上端前后两侧的转轴均与对应的两个支撑板相对内壁面转动连接,U型板的前后内表面分别与转轴的两端转动连接,转轴与导向支撑板内部的导向孔活动插接,可实现导向支撑板最大90度转动,将滚轮调节至与地面垂直的状态,通过控制开关组的调控,电动推杆一收缩运转,支撑圆板上升,滚轮与地面接触,通过与推拉调节结构配合,实现无油空气压缩泵的移动,提高无油空气压缩泵在使用中的灵活性,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对设备进行移动摆放,移动至摆放位置时,通过控制开关组的调控,电动推杆一伸展运转,支撑圆板与地面接触,滚轮离地,对设备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同时可对无油空气压缩泵进行高度调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移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推拉调节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2控制开关组、3侧面支撑板、4安装板、5推拉调节结构、51U型推拉杆、52圆轴、53齿轮圈、54限位板、55弹簧、56调节板、6电动推杆一、7支撑圆板、8皮带扣、9凹槽一、10移动结构、101支撑板、102U型板、103导向支撑板、104滚轮、105电动推杆二、106转轴、11凹槽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移动的无油空气压缩泵,包括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推拉调节结构5和移动结构10;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外弧面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侧面支撑板3,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的外弧面中部对称设有凹槽一9,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的右表面设有凹槽二11;推拉调节结构5:设置于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的外弧面右侧,推拉调节结构5包括U型推拉杆51、圆轴52、齿轮圈53、限位板54、弹簧55和调节板56,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外弧面右侧的通孔与圆轴52的外弧面转动连接,圆轴52延伸至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外弧面的端头处分别与U型推拉杆51的下端固定连接,圆轴52的中部位于凹槽二11的内部,圆轴5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移动的无油空气压缩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推拉调节结构(5)和移动结构(10);/n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外弧面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侧面支撑板(3),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的外弧面中部对称设有凹槽一(9),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的右表面设有凹槽二(11);/n推拉调节结构(5):设置于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的外弧面右侧;/n移动结构(10):设置于对应的凹槽一(9)内部;/n其中:还包括控制开关组(2),所述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的外弧面设有控制开关组(2),控制开关组(2)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组(2)的输出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移动的无油空气压缩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推拉调节结构(5)和移动结构(10);
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外弧面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侧面支撑板(3),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的外弧面中部对称设有凹槽一(9),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的右表面设有凹槽二(11);
推拉调节结构(5):设置于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的外弧面右侧;
移动结构(10):设置于对应的凹槽一(9)内部;
其中:还包括控制开关组(2),所述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的外弧面设有控制开关组(2),控制开关组(2)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组(2)的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移动的无油空气压缩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调节结构(5)包括U型推拉杆(51)、圆轴(52)、齿轮圈(53)、限位板(54)、弹簧(55)和调节板(56),所述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外弧面右侧的通孔与圆轴(52)的外弧面转动连接,圆轴(52)延伸至无油空气压缩泵泵体(1)外弧面的端头处分别与U型推拉杆(51)的下端固定连接,圆轴(52)的中部位于凹槽二(11)的内部,圆轴(52)的外弧面中部与齿轮圈(53)的侧壁中心固定连接,凹槽二(11)的底面设有弹簧(55),弹簧(55)的上端与限位板(5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限位板(54)上表面的齿牙与齿轮圈(53)啮合连接,限位板(54)的右表面与调节板(56)的左表面固定连接,调节板(56)中部前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正冯全全陈胜
申请(专利权)人:宿迁信合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