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翠银专利>正文

一种土木工程用组合式支撑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9521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土木工程用组合式支撑桩,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支撑筒,所述支撑筒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液压推杆,液压推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推杆,推杆的顶端贯穿支撑筒的内顶壁并延伸至支撑筒的上方,液压推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受力板,支撑筒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缓冲筒,缓冲筒的顶端贯穿支撑筒的内顶壁并延伸至支撑筒的上方,缓冲筒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缓冲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缓冲杆,缓冲杆的顶端贯穿缓冲筒的内顶壁并延伸至缓冲筒的上方,缓冲杆的顶端与受力板的底面固定连接。该土木工程用组合式支撑桩,具备支撑高度调节方便,能够对上部冲击力进行缓冲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土木工程用组合式支撑桩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
,具体为一种土木工程用组合式支撑桩。
技术介绍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土地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随着城市化飞速发展,地产开发行业适应时代需求,也得到了极快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土木工程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业对于建筑用工程机械也有了新的要求,在建造建筑物的过程中,需要人员使用支撑桩将多种建筑物件进行支撑,现有的支撑桩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支撑高度调节不方便,无法对上部冲击力进行缓冲的问题,为此,我们推出了一种土木工程用组合式支撑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土木工程用组合式支撑桩,具备支撑高度调节方便,能够对上部冲击力进行缓冲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支撑桩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支撑高度调节不方便,无法对上部冲击力进行缓冲的问题。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土木工程用组合式支撑桩,包括支撑筒,所述支撑筒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液压推杆,所述液压推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的顶端贯穿支撑筒的内顶壁并延伸至支撑筒的上方,所述液压推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受力板,所述支撑筒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缓冲筒,所述缓冲筒的顶端贯穿支撑筒的内顶壁并延伸至支撑筒的上方,所述缓冲筒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缓冲杆,所述缓冲杆的顶端贯穿缓冲筒的内顶壁并延伸至缓冲筒的上方,所述缓冲杆的顶端与受力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筒的外表面套设有支撑盘,所述支撑盘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的外表面固定铰接有减压杆,所述支撑筒的外表面套设有减压扣,所述减压扣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环,所述减压杆远离第一固定环的一端与第二固定环固定铰接。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筒的外表面开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的倾斜角度为三十度,通过设置排水孔可以将渗入支撑筒内部的水流排出,避免水流残留在支撑筒的内部,从而影响液压推杆的工作效果。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筒的底面固定连接有预埋杆,所述预埋杆的数量不少于三个,通过设置预埋杆可以加强支撑筒与地面的固定强度,提高了支撑筒的稳定程度。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盘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底脚,所述底脚的底面与支撑筒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线,通过设置底脚可以加强支撑盘的底面稳定性,避免支撑盘的底面发生滑动。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加固块,所述加固块的一侧面与支撑筒的内侧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加固块可以为支撑板提供一定量的支撑力度,避免支撑板受到冲击力从而发生弯折。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杆的底端套设有限位圈,所述限位圈的水平长度值大于缓冲杆的水平长度值,通过设置限位圈可以避免缓冲杆过度拉伸与缓冲筒完全脱离,对液压推杆的最大高度进行限定,提高了缓冲杆的工作适用性。进一步的,所述受力板的上表面开设有防滑槽,所述防滑槽的数量不少于五个,通过设置防滑槽可以提高受力板与接触面的摩擦强度,避免物体在受力板的上表面发生侧滑。1、该土木工程用组合式支撑桩,通过当受力板受到上部冲击力冲击时,冲击力会通过推杆与缓冲杆进行分流缓冲,推杆将冲击力传输至液压推杆,液压推杆通过其底部将冲击力传输到支撑筒底部,支撑筒将冲击力传输到支撑盘与预埋杆完成冲击力初步缓冲,缓冲杆将冲击力传输到缓冲弹簧的顶端,缓冲筒接收冲击力,并将冲击力传输至支撑筒的外表面,支撑筒外表面将冲击力依次通过减压扣、第二固定环、减压杆和第一固定环传输至支撑盘的上表面,完成对冲击力二次缓冲,启动液压推杆即可推动推杆对受力板的高度进行调节,达到了支撑高度调节方便,能够对上部冲击力进行缓冲的效果。2、该土木工程用组合式支撑桩,通过设置加固块可以为支撑板提供一定量的支撑力度,避免支撑板受到冲击力从而发生弯折,通过设置限位圈可以避免缓冲杆过度拉伸与缓冲筒完全脱离,对液压推杆的最大高度进行限定,提高了缓冲杆的工作适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支撑筒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支撑筒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缓冲筒剖视图。图示说明:1、支撑筒;2、液压推杆;3、推杆;4、受力板;5、支撑板;6、缓冲筒;7、缓冲弹簧;8、缓冲杆;9、支撑盘;10、第一固定环;11、减压杆;12、减压扣;13、第二固定环;14、排水孔;15、预埋杆;16、底脚;17、加固块;18、限位圈;19、防滑槽。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土木工程用组合式支撑桩,包括支撑筒1,支撑筒1的外表面开设有排水孔14,排水孔14的倾斜角度为三十度,通过设置排水孔14可以将渗入支撑筒1内部的水流排出,避免水流残留在支撑筒1的内部,从而影响液压推杆2的工作效果,支撑筒1的底面固定连接有预埋杆15,预埋杆15的数量不少于三个,通过设置预埋杆15可以加强支撑筒1与地面的固定强度,提高了支撑筒1的稳定程度,支撑筒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液压推杆2,液压推杆2的型号为DYTZ2000-500,液压推杆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推杆3,推杆3的顶端贯穿支撑筒1的内顶壁并延伸至支撑筒1的上方,液压推杆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受力板4,受力板4的上表面开设有防滑槽19,防滑槽19的数量不少于五个,通过设置防滑槽19可以提高受力板4与接触面的摩擦强度,避免物体在受力板4的上表面发生侧滑,支撑筒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5,支撑板5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加固块17,加固块17的一侧面与支撑筒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加固块17可以为支撑板5提供一定量的支撑力度,避免支撑板5受到冲击力从而发生弯折,支撑板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缓冲筒6,缓冲筒6的顶端贯穿支撑筒1的内顶壁并延伸至支撑筒1的上方,缓冲筒6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7,缓冲弹簧7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缓冲杆8,缓冲杆8的底端套设有限位圈18,限位圈18的水平长度值大于缓冲杆8的水平长度值,通过设置限位圈18可以避免缓冲杆8过度拉伸与缓冲筒6完全脱离,对液压推杆2的最大高度进行限定,提高了缓冲杆8的工作适用性,缓冲杆8的顶端贯穿缓冲筒6的内顶壁并延伸至缓冲筒6的上方,缓冲杆8的顶端与受力板4的底面固定连接。支撑筒1的外表面套设有支撑盘9,支撑盘9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底脚16,底脚16的底面与支撑筒1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线,通过设置底脚16可以加强支撑盘9的底面稳定性,避免支撑盘9的底面发生滑动,支撑盘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环10,第一固定环10的外表面固定铰接有减压杆11,支撑筒1的外表面套设有减压扣12,减压扣1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环13,减压杆11远离第一固定环10的一端与第二固定环13固定铰接。使用时,首先将液压推杆2与移动电源相连通,然后当受力板4受到上部冲击力冲击时,冲击力会通过推杆3与缓冲杆8进行分流缓冲,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土木工程用组合式支撑桩,包括支撑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筒(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液压推杆(2),所述液压推杆(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推杆(3),所述推杆(3)的顶端贯穿支撑筒(1)的内顶壁并延伸至支撑筒(1)的上方,所述液压推杆(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受力板(4),所述支撑筒(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5),所述支撑板(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缓冲筒(6),所述缓冲筒(6)的顶端贯穿支撑筒(1)的内顶壁并延伸至支撑筒(1)的上方,所述缓冲筒(6)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7),所述缓冲弹簧(7)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缓冲杆(8),所述缓冲杆(8)的顶端贯穿缓冲筒(6)的内顶壁并延伸至缓冲筒(6)的上方,所述缓冲杆(8)的顶端与受力板(4)的底面固定连接;/n所述支撑筒(1)的外表面套设有支撑盘(9),所述支撑盘(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环(10),所述第一固定环(10)的外表面固定铰接有减压杆(11),所述支撑筒(1)的外表面套设有减压扣(12),所述减压扣(1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环(13),所述减压杆(11)远离第一固定环(10)的一端与第二固定环(13)固定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土木工程用组合式支撑桩,包括支撑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筒(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液压推杆(2),所述液压推杆(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推杆(3),所述推杆(3)的顶端贯穿支撑筒(1)的内顶壁并延伸至支撑筒(1)的上方,所述液压推杆(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受力板(4),所述支撑筒(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5),所述支撑板(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缓冲筒(6),所述缓冲筒(6)的顶端贯穿支撑筒(1)的内顶壁并延伸至支撑筒(1)的上方,所述缓冲筒(6)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7),所述缓冲弹簧(7)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缓冲杆(8),所述缓冲杆(8)的顶端贯穿缓冲筒(6)的内顶壁并延伸至缓冲筒(6)的上方,所述缓冲杆(8)的顶端与受力板(4)的底面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筒(1)的外表面套设有支撑盘(9),所述支撑盘(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环(10),所述第一固定环(10)的外表面固定铰接有减压杆(11),所述支撑筒(1)的外表面套设有减压扣(12),所述减压扣(1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环(13),所述减压杆(11)远离第一固定环(10)的一端与第二固定环(13)固定铰接。


2.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翠银
申请(专利权)人:蔡翠银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