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脑横机用自动注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9273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脑横机用自动注油器,包括大油壶、小油壶,在所述大油壶底部设置有第一注油口,在所述小油壶顶部设置有第二注油口,在所述第一注油口和第二注油口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大油壶和小油壶的注油管,在所述小油壶与注油管连通处设置有自动注油结构,所述自动注油结构包括设置在小油壶和注油管之间的浮力活塞;在所述小油壶上还设置有过油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脑横机用自动注油器,用于实现弹力丝过油保证其编织顺畅;自动注油器结构简单仅使用机械结构,节能省电;且加油方便,避免频繁人工加油,提高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脑横机用自动注油器
本技术涉及纺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脑横机用自动注油器。
技术介绍
弹力性佳、延展性好的服饰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不管在任何材料和任何编织工艺的服饰中,都存在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针织领域也是如此,在许多原料和生产中也常会遇到需要额外增加弹力线的工艺,但是弹力线具有多种性能和品质,其中弹力最大的是LY001-3.6倍的高弹氨纶丝,此丝属于一种中心高弹氨纶边上围绕尼龙的一种复合高弹丝,因边上围绕的尼龙和中间的高弹的拉力比不同,会出现在纺纱中不能完全拧和的情况,会出现松散的状态,而在针织编织时需要用毛纱和弹力丝一起编织,才能起到表面毛纱而又有弹性的最终效果,但是由于编织时会出现线圈成全后不平服、出现尼龙外漏表面的情况,需要弹力丝在进入编织时进行粘合,目前有多种粘合方法,如采用二次翻倒、过蜡弹力丝等效果,但是该方法会导致弹力丝性能减弱,因此需要在电脑横机的调线装置上设置粘合装置使弹力丝粘合。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纱线过油器和洛丝装置”,其公告号CN203699542U,包括油槽、设于该油槽上的导纱孔、油辊和驱动该油辊旋转的驱动装置,油辊设于油槽内部;导纱孔由相对的入线孔和出线孔组成;原料纱线穿过入线孔进入油槽内,油辊旋转并对原料纱线上油,然后原料纱线由出线孔穿出。本技术采用较粗较长的纱杆,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使纱线通过导纱孔,从油辊上沿经过,实现自动上油,原料纱线表面的毛羽束缚在一起,增加纱线表面光滑度,使得纱线在后续进一步加工纺纱时,减少断头,将该技术方案应用于弹力丝过油粘合,但是该技术方案需要常在油槽内加油,且过油装置在电脑横机上的安装位置较高,加油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弹力线无法拧和,采用现有过油器时加油不便等问题,提供一种电脑横机用自动注油器,用于实现弹力丝过油保证其编织顺畅;自动注油器结构简单仅使用机械结构,节能省电;且加油方便,避免频繁人工加油,提高安全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脑横机用自动注油器,包括大油壶、小油壶,在所述大油壶底部设置有第一注油口,在所述小油壶顶部设置有第二注油口,在所述第一注油口和第二注油口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大油壶和小油壶的注油管,在所述小油壶与注油管连通处设置有自动注油结构,所述自动注油结构包括设置在小油壶和注油管之间的浮力活塞;在所述小油壶上还设置有过油线。在本技术方案中,自动注油器增设在电脑横机上,与电脑横机本身的调线装置配合实现弹力丝过油,保证其编织顺畅,第一注油口设置在大油壶的底部,便于实现大油壶是大油壶内的油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注油管,自动注油结构控制用于控制注油管与小油壶之间的连通状态,即通过浮力活塞上升和下降控制注油管与小油壶之间的连通状态,进而控制大油壶往小油壶内注油的情况,实现自动注油,减少人工加油次数,提高安全性,还保证了小油壶内油量充足,其中自动注油结构仅使用机械结构,节能省电;过油线用于弹力丝过油,使尼龙丝和氨纶的粘合,使弹力丝编织顺畅,提高编织品美观度,同时过油的方法还有利于避免弹力丝滴流污染其它毛纱。作为优选,所述浮力活塞包括活塞杆、分别设置在活塞杆两端的空心球和伸缩式活塞,所述伸缩式活塞设置在注油管内,所述伸缩式活塞远离活塞杆的一端为卡接端,在所述卡接端和注油管侧壁之间设置有卡接结构。浮力活塞通过空心球的重力和浮力来控制伸缩式活塞上下运动从而达到自动注油的效果;卡接结构和伸缩式活塞配合,便于控制在小油管固定油位进行注油,即当小油壶内油位下降时,空心球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同时带动伸缩式活塞下端向下运动,而卡接端通过卡接结构固定在注油管上,当油位下降到设定值时,伸缩式活塞达到最大长度,此时在空心球作用下浮力活塞的卡接端脱离注油管,向下运动,此时注油管与小油壶内部连通,实现注油;当小油壶内的油位上升时,空心球在浮力作用下不断上升,带动浮力活塞向上运动,直至卡接端卡接在注油管侧壁上,停止注油,此时小油壶内的油被注满。作为优选,所述卡接结构包括设置在卡接端的弹性卡接弧面、设置在注油管侧壁上的卡接槽。卡接结构用于固定卡接端,弹性卡接弧面的设置避免伸缩式活塞在注油管内向下运动受到阻碍,即当卡接弧面受到向下的力时,卡接弧面产生变形从而脱离卡接槽向下运动,实现在小油壶下降到固定油位后进行注油。作为优选,在所述卡接端设置有变形槽,所述弹性卡接弧面设置在变形槽内。在卡接端脱离卡接槽向下滑动时,弹性卡接弧面发生变形,且弹性卡接弧面整体收纳在变形槽内,避免阻碍伸缩式活塞的滑动。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注油口设置为上小下大的锥形结构,所述注油管包括插接在第二注油口内的插接端,所述活塞设置在插接端内,在所述插接端侧壁上设置有通油孔。通油孔与第二注油口配合,当伸缩式活塞被空心球带动向下运动时,注油管端部仍被伸缩式活塞堵塞,大油壶内的油从注油管通过通油孔进入到小油壶内,且通油孔设置在插接端的侧壁上,插接端插接在第二注油口内,保证大油壶内的油完全进入到小油壶中,避免浪费。作为优选,在所述小油壶内设置有用于限制空心球运动轨迹的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的设置主要用于限制空心球的运动方向,防止伸缩式活塞滑出注油管造成自动注油失效,同时限位结构也起到导向作用,便于使空心球对伸缩式活塞施加的力的方向与伸缩式活塞的运动方向一致,便于空心球带动伸缩式活塞运动。作为优选,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柱,在所述限位柱底部设置有限位凸边。限位柱的设置用于限制空心球的运动方向,而限位凸边的设置避免空心球下沉导致伸缩式活塞脱离注油管。作为优选,在所述小油壶侧壁上设置有过线孔,所述过油线两端通过过线孔设置在小油壶内部,在所述过线孔上设置有用于密封过线孔与过油线之间缝隙的密封圈。过线孔固定过油线,过油线上的过线孔用于将过油线两端固定在小油壶内部并与小油壶内的油接触,小油壶内的油从小油壶内部从过油线渗透到外,在弹力丝穿过过油线并与过油线接触后实现过油,而密封圈用于密封过线孔与过油线之间的缝隙,避免小油壶中的油从过线孔和过油线之间的缝隙中漏出造成滴油导致浪费。因此,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用于实现弹力丝过油保证其编织顺畅;自动注油器结构简单仅使用机械结构,节能省电;且加油方便,避免频繁人工加油,提高安全性;(2)卡接结构的设置实现在小油壶下降到固定油位后注油;(3)限位结构的设置有利于防止伸缩式活塞滑出注油管造成自动注油失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电脑横机用自动注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小油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自动注油器的应用结构示意图;图4是小油壶加满油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小油壶中油位下降但未开始注油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小油壶加油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大油壶101、加油盖102、第一注油口2、注油管201、通油孔202、卡接槽3、小油壶301、第二注油口4、过油线5、浮力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脑横机用自动注油器,其特征是,包括大油壶(1)、小油壶(3),在所述大油壶(1)底部设置有第一注油口(102),在所述小油壶(3)顶部设置有第二注油口(301),在所述第一注油口(102)和第二注油口(301)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大油壶(1)和小油壶(3)的注油管(2),在所述小油壶(3)与注油管(2)连通处设置有自动注油结构,所述自动注油结构包括设置在小油壶(3)和注油管(2)之间的浮力活塞(5);在所述小油壶(3)上还设置有过油线(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脑横机用自动注油器,其特征是,包括大油壶(1)、小油壶(3),在所述大油壶(1)底部设置有第一注油口(102),在所述小油壶(3)顶部设置有第二注油口(301),在所述第一注油口(102)和第二注油口(301)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大油壶(1)和小油壶(3)的注油管(2),在所述小油壶(3)与注油管(2)连通处设置有自动注油结构,所述自动注油结构包括设置在小油壶(3)和注油管(2)之间的浮力活塞(5);在所述小油壶(3)上还设置有过油线(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脑横机用自动注油器,其特征是,所述自动注油结构包括设置在小油壶(3)和注油管(2)之间的浮力活塞(5),所述浮力活塞(5)包括活塞杆(502)、分别设置在活塞杆(502)两端的空心球(503)和伸缩式活塞(501),所述伸缩式活塞(501)设置在注油管(2)内,所述伸缩式活塞(501)远离活塞杆(502)的一端为卡接端,在所述卡接端和注油管(2)侧壁之间设置有卡接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脑横机用自动注油器,其特征是,所述卡接结构包括设置在卡接端的弹性卡接弧面(504)、设置在注油管(2)侧壁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广萍赵连波汪浩宫刘湘
申请(专利权)人:达利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