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行车或机车的电动辅助驱动机构,包括一行星齿轮组与一电动力源,行星齿轮组包括一环状之行星外齿轮及至少一行星内齿轮,该行星外齿轮设置在自行车或机车其非驱动轮的中心部位;电动力源固定连接在自行车或机车其非驱动轮的支撑组件上,该电动力源具有一可输出旋转动力的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啮合于该行星齿轮组的行星内齿轮上,使该电动力源输出之动力能经由该行星齿轮组带动该非驱动轮转动该电动力源之动力经该行星齿轮组进行转换减速,可对该非驱动轮形成一较大扭力的辅助驱动,以因应自行车或机车重负荷(重载重、爬陡坡)时之行驶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行车或机车的电动辅助驱动机构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或机车之电动辅助驱动机构,尤指一种可在不改变自行车或机车原有驱动结构的情形下,产生一大扭力辅助驱动力的电动辅助机构。
技术介绍
自行车或机车具有轻巧便利等特点,是经常使用的主要代步工具,而为了考虑行驶油耗及人力的节省,纯人力或小排气量引擎的机车更是代步工具中的主流;然而,在实际应用时,受限于人力或小排气量引擎的输出功率不足,往往在处于重负荷(高载荷、爬陡坡)时,有输出动力不足的情形,甚至于造成车速不足或上坡倒退等危险状况发生,因此,如何改善上述轻便型交通工具在应用时所可能产生的动力不足的缺失,乃为相关业者所亟需努力的课题。在汽车产业中,利用电力驱动电动马达配合增加汽、柴油引擎之输出功率,进而提升引擎的输出功率,是一已被广泛应用的技术手段,而单纯利用电动马达驱动之电动机车也已逐渐发展成熟,但受限于整体驱动机构的差异,将电动马达整合于二轮代步工具中并非常见;较常见的是以小型电动马达组装于自行车中,利用该自行车上的飞轮来衔接该电动马达与脚踏的动力。公开号为TWM399051U的专利:驻车节能驱动之改良结构,其公开了一种「以离合器之驱动盘与马达连动之油电复合动力机车」新型专利案,其具有:一引擎,机械连接至一机车的传动系统;一离合器,该离合器与该引擎联结,该离合器设有一驱动盘,该驱动盘上设置一连动组件;一马达,机械连接至该机车的传动系统,该马达外接一控制单元,包含一油电切换开关,及一电动马达调速器,该控制单元电性连接该马达及该引擎,以控制该马达及该引擎作动或不作动;一蓄电单元,与该马达及该引擎电性连接;一连动单元,将该连动组件及该马达联结。其系以离合器之驱动盘与马达连动,使引擎在行驶时,除由引擎提供行驶动能,同时透过引擎将电力回充到蓄电单元中,而马达则藉由蓄电单元所储存之电力,与引擎搭配,交互的作为机车动力的来源,而达到减少废气排放及省油之环保功效。然而,上述此种结构于实际应用时,必须大幅更动机车原有之结构,造成设计开发难度及生产成本增加,且由于该马达系机械连接至该机车的传动系统,因此该二者无法完全分离,若该马达或机车引擎的其中之一损坏,则会造成另一动力单元运动时之阻力,因此在使用上会产生严重的缺失。有鉴于习见之油电复合动力机车结构有上述缺点,创作人乃针对该些缺点研究改进之道,终于有本创作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自行车或机车的电动辅助驱动机构,主要系以一行星齿轮组之行星外齿轮设置于一自行车或机车之非驱动轮(前轮)的中心部位,并由一被固定之电动力源(电动马达)经由一驱动齿轮啮合于该行星齿轮组之行星内齿轮,使该电动力源之动力可经由该驱动齿轮通过各行星内齿轮驱动该行星外齿轮,进而带动该非驱动轮转动,由于其电动力源之动力经由该行星齿轮组传递至该非驱动轮转动,可形成扭力的转换提升,形成一大扭力的辅助驱动,以因应自行车或机车重负荷(重载重、爬陡坡)时之行驶需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自行车或机车的电动辅助驱动机构,包括一行星齿轮组与一电动力源,所述行星齿轮组包括一环状之行星外齿轮及至少一行星内齿轮,该行星外齿轮设置在自行车或机车其非驱动轮的中心部位;所属电动力源固定连接在自行车或机车其非驱动轮的支撑组件上,该电动力源具有一可输出旋转动力的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啮合于该行星齿轮组的行星内齿轮上,使该电动力源输出之动力能经由该行星齿轮组带动该非驱动轮转动。其可将该电动力源及行星齿轮组装设于自行车或机车之非驱动轮(前轮)的轮毂中,除可减少整体机构之占用空间,亦可有效简化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其由于实施上无需变更该自行车或机车之原有传动系统,因此除了可降低开发难度及生产成本外,若有故障发生,亦不会影响该自行车或机车原有行驶功能。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非驱动轮中央具有一轮毂,该轮毂设有至少一侧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以供容纳该行星齿轮组及该电动力源。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容置空间的开口上适配设有一侧盖。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行星齿轮组具有复数与该驱动齿轮相啮合的行星内齿轮,各该行星内齿轮均共同枢设于一内齿轮座上。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非驱动轮为自行车或机车的前轮,且该支撑组件为自行车的前叉杆或机车的前避震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非驱动轮为自行车或机车的前轮,且该支撑组件为自行车的前叉杆或机车的前避震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电动力源为一电动马达。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其可将该电动力源及行星齿轮组装设于自行车或机车之非驱动轮(前轮)的轮毂中,除可减少整体机构之占用空间,亦可有效简化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其由于实施上无需变更该自行车或机车之原有传动系统,因此除了可降低开发难度及生产成本外,若有故障发生,亦不会影响该自行车或机车原有行驶功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自行车或机车的电动辅助驱动机构的爆炸图;图2是图1去除支撑组件后的示意图;图3是图1的组合图;图4是图2中行星齿轮组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4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中:1、行星齿轮组;11、行星外齿轮;12、内齿轮座;13、行星内齿轮;2、电动力源;21、驱动齿轮;3、非驱动轮;31、轮毂;311、容置空间;32、侧盖;34、轮轴;33、第二轮轴;331、第一轴承;341、第二轮轴;4、支撑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至图5所示(为便于图示,图5中去除了驱动齿轮、第一轴承及两个行星内齿轮),本技术是一种自行车或机车的电动辅助驱动机构,行星齿轮组1及电动力源2等部份;其中该行星齿轮组1具有一环状之行星外齿轮11,该行星外齿轮11系组设于一自行车或机车之非驱动轮(可为前轮)的中心部位,于该行星外齿轮11中央设有一内齿轮座12,于该内齿轮座12上枢设有至少一与该行星外齿轮11相啮合之行星内齿轮13。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该非驱动轮中央具有一轮毂31,该轮毂31设有至少一侧具开口之容置空间311,且该行星齿轮组1系设置于该容置空间311内,且该行星外齿轮11系组设于该容置空间311内周侧,而该容置空间311之开口上可盖合一侧盖32。该电动力源2系连结固定于一自行车或机车之非驱动轮(可为前轮)的支撑组件4(可为自行车的前叉杆或机车的前避震器)上,且该电动力源2具有一可输出旋转动力之驱动齿轮21,该驱动齿轮21系啮合于该行星齿轮组1之行星内齿轮13。在本实施例中,该电动力源2系为一电动马达,而该驱动齿轮21系设于该电动马达之输出转轴上。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该电动力源2亦系设置于该容置空间311内,且该电动力源2之外壳系经由一轮轴34穿过该侧盖32(或该轮毂31中央),连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自行车或机车的电动辅助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行星齿轮组与一电动力源,/n所述行星齿轮组包括一环状之行星外齿轮及至少一行星内齿轮,该行星外齿轮设置在自行车或机车其非驱动轮的中心部位;/n所属电动力源固定连接在自行车或机车其非驱动轮的支撑组件上,该电动力源具有一可输出旋转动力的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啮合于该行星齿轮组的行星内齿轮上,使该电动力源输出之动力能经由该行星齿轮组带动该非驱动轮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自行车或机车的电动辅助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行星齿轮组与一电动力源,
所述行星齿轮组包括一环状之行星外齿轮及至少一行星内齿轮,该行星外齿轮设置在自行车或机车其非驱动轮的中心部位;
所属电动力源固定连接在自行车或机车其非驱动轮的支撑组件上,该电动力源具有一可输出旋转动力的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啮合于该行星齿轮组的行星内齿轮上,使该电动力源输出之动力能经由该行星齿轮组带动该非驱动轮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或机车的电动辅助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驱动轮中央具有一轮毂,该轮毂设有至少一侧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以供容纳该行星齿轮组及该电动力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或机车的电动辅助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上适配设有一侧盖。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或机车的电动辅助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组具有复数与该驱动齿轮相啮合的行星内齿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卫,陈万春,庄皓琳,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康瑞成型技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