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级取向硅钢板面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7435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等级取向硅钢板面定位装置,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至少两块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相互平行安装且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分别与第一丝杆、第二丝杆、托轴可圆周转动、不可轴向移动装配,第一丝杆、第二丝杆分别穿过驱动板部分且与之通过螺纹旋合装配,驱动板部分设置在底板上,底板上安装有定位转轴、定位板,定位转轴上可圆周转动地安装有定位轮,定位板上设置有限位凸板;托轴上套装有托辊,托辊用于和硅钢板底面接触以支撑硅钢板,硅钢板顶面与限位凸板之间为容纳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在钢板上表面增加下压力,若钢板在剪切力和摩檫力的作用下,向上弯曲时,碰到槽口上表面,阻止钢板的进一步弯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等级取向硅钢板面定位装置
本技术涉及高等级取向硅钢加工过程的板面定位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等级取向硅钢板面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在取向硅钢分条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产品的外形尺寸,必须保证钢板在加工过程中沿着机组中心线运行,而剪切力、侧导辊摩檫力和压板在钢板宽度方向的不均匀压力,会导致钢板横向移动,产生跑偏,这时需要侧导辊阻止钢板的横向移动,普通的钢板因为有足够的刚度,侧导辊产生的侧向阻力不会导致钢板的变形,而高等级取向硅钢属于极薄材料,厚度为0.05-0.1mm,接近头发丝的直径,且及其柔软,在侧导侧向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弯曲之后爬上侧导辊,钢板严重跑偏,无法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等级取向硅钢板面定位装置,其可以解决高等级取向硅钢在生产过程中跑偏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等级取向硅钢板面定位装置,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至少两块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相互平行安装且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分别与第一丝杆、第二丝杆、托轴可圆周转动、不可轴向移动装配,所述第一丝杆、第二丝杆分别穿过驱动板部分且与之通过螺纹旋合装配,所述驱动板部分设置在底板上,所述底板上安装有定位转轴、定位板,所述定位转轴上可圆周转动地安装有定位轮,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限位凸板;托轴上套装有托辊,所述托辊用于和硅钢板底面接触以支撑硅钢板,所述硅钢板顶面与限位凸板之间为容纳槽。优选地,容纳槽的内侧顶面距离硅钢板的顶面有不超过3㎜的高度,且容纳槽至少有15㎜的长度。优选地,所述定位板固定在安装座上,安装座通过燕尾槽与滑轨卡合、可滑动装配,所述滑轨固定在底板上,锁紧螺栓穿过安装座后其端面与底板压紧。优选地,所述第一丝杆、第二丝杆一端穿出第一侧板后分别与一个带轮装配固定,两个带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并构成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丝杆上还套装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传动,第二齿轮套装固定在输出轴上,输出轴装入内。优选地,所述第二丝杆内部为中空的丝杆内腔,丝杆内腔一端开口且开口端与进气管一端密封、可圆周转动装配,所述进气管可将加压气流输入丝杆内腔中;丝杆内腔另一端通过过气孔与膨胀槽连通,膨胀槽内卡合、密封安装有膨胀圈,膨胀圈采用弹性软质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丝杆可圆周转动、不可轴向移动装配。优选地,所述第二丝杆穿过第二侧板后与旋钮装配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上还分别安装有一个拉绳位移传感器,两个拉绳位移传感器的拉绳分别与两块驱动板部分连接固定。优选地,还包括感应组件,所述感应组件安装在限位凸板上,所述限位凸板与导气轴可轴向滑动装配,所述导气轴底部穿过限位凸板后与气环密封套装固定、与受压板装配固定,所述气环安装在受压板和限位凸板之间密封且气环具有弹性;所述气环内部为中空的气腔,气腔通过进气孔与过气通道一端连通,过气通道另一端与气压计的进气口密封连通,所述气腔内充满加压气体;所述进气孔、过气通道均设置在导气轴上;所述导气轴位于限位凸板的一端上固定有限位环,限位环不可穿过限位凸板。优选地,所述导气轴上固定有绝缘块,绝缘块上固定有导电块,导电块与导电条贴紧、导电,且导电块、导电条一端分别通过与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一端导电连接,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另一端分别与直流电源的正极导电连接、电阻一端导电连接,电阻另一端与此直流电源的负极导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靠近导电块、导电条处分别与电压计的两个接电端导电连接。优选地,所述限位凸板上安装有护罩,导电条安装在绝缘板上,绝缘板固定在限位凸板上,绝缘板、绝缘块均采用绝缘材料制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可在钢板上表面增加下压力,若钢板在剪切力和摩檫力的作用下,向上弯曲时,碰到槽口上表面,阻止钢板的进一步弯曲,使钢板平稳的运行在机组中心线上,从而彻底解决了高等级取向规格柔软,在加工过程中的跑偏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第二丝杆轴线所在中心面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定位转轴轴线所在中心面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增加感应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A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见图1-图8,本实施例的高等级取向硅钢板面定位装置,包括第一侧板110、第二侧板120、至少两块底板130,第一侧板110、第二侧板120相互平行安装且第一侧板110、第二侧板120分别与第一丝杆350、第二丝杆360、托轴330可圆周转动、不可轴向移动装配,所述第一丝杆350、第二丝杆360分别穿过驱动板部分131且与之通过螺纹旋合装配,所述驱动板部分131设置在底板130上,所述底板130上安装有定位转轴340、定位板140,所述定位转轴340上可圆周转动地安装有定位轮370,所述定位板140上设置有限位凸板141;托轴330上套装有托辊320,所述托辊320用于和硅钢板900底面接触以支撑硅钢板900,所述硅钢板900顶面与限位凸板141之间为容纳槽142,容纳槽142的内侧顶面距离硅钢板900的顶面有不超过3㎜的高度,且容纳槽142至少有15㎜的长度。这种设计主要是为硅钢板900微量上翘提供空间,但是在上翘至与限位凸板141贴紧后,限位凸板141可以为硅钢板900提供下压力,从而防止硅钢板900继续上翘使钢板平稳地运行在机组中心线上,从而实现其精准定位。所述定位板140固定在安装座150上,安装座150通过燕尾槽与滑轨160卡合、可滑动装配,所述滑轨160固定在底板130上,锁紧螺栓380穿过安装座150后其端面与底板压紧,从而实现安装座150与导轨的相对固定,所述锁紧螺栓380与安装座150通过螺纹旋合装配。需要调节安装座150与导轨的相对位置时,旋松锁紧螺栓380后即可驱动安装座150与导轨相对滑动,调节完成后重新旋紧锁紧螺栓380即可。所述第一丝杆350、第二丝杆360一端穿出第一侧板110后分别与一个带轮411装配固定,两个带轮411之间通过皮带连接并构成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丝杆360上还套装有第一齿轮431,第一齿轮431与第二齿轮432啮合传动,第二齿轮432套装固定在输出轴221上,输出轴221装入电机220内,电机220启动后能够驱动输出轴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高等级取向硅钢板面定位装置,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至少两块底板,其特征是: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相互平行安装且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分别与第一丝杆、第二丝杆、托轴可圆周转动、不可轴向移动装配,所述第一丝杆、第二丝杆分别穿过驱动板部分且与之通过螺纹旋合装配,所述驱动板部分设置在底板上,所述底板上安装有定位转轴、定位板,所述定位转轴上可圆周转动地安装有定位轮,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限位凸板;托轴上套装有托辊,所述托辊用于和硅钢板底面接触以支撑硅钢板,所述硅钢板顶面与限位凸板之间为容纳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高等级取向硅钢板面定位装置,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至少两块底板,其特征是: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相互平行安装且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分别与第一丝杆、第二丝杆、托轴可圆周转动、不可轴向移动装配,所述第一丝杆、第二丝杆分别穿过驱动板部分且与之通过螺纹旋合装配,所述驱动板部分设置在底板上,所述底板上安装有定位转轴、定位板,所述定位转轴上可圆周转动地安装有定位轮,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限位凸板;托轴上套装有托辊,所述托辊用于和硅钢板底面接触以支撑硅钢板,所述硅钢板顶面与限位凸板之间为容纳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等级取向硅钢板面定位装置,其特征是:容纳槽的内侧顶面距离硅钢板的顶面有不超过3㎜的高度,且容纳槽至少有15㎜的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等级取向硅钢板面定位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定位板固定在安装座上,安装座通过燕尾槽与滑轨卡合、可滑动装配,所述滑轨固定在底板上,锁紧螺栓穿过安装座后其端面与底板压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等级取向硅钢板面定位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丝杆、第二丝杆一端穿出第一侧板后分别与一个带轮装配固定,两个带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并构成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丝杆上还套装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传动,第二齿轮套装固定在输出轴上,输出轴装入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等级取向硅钢板面定位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丝杆内部为中空的丝杆内腔,丝杆内腔一端开口且开口端与进气管一端密封、可圆周转动装配,所述进气管可将加压气流输入丝杆内腔中;丝杆内腔另一端通过过气孔与膨胀槽连通,膨胀槽内卡合、密封安装有膨胀圈,膨胀圈采用弹性软质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军马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浦电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