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立柱二十辊轧机液压压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87109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四立柱二十辊轧机液压压下系统,包括有主压力油管P、主回油管T、泄油管Y、伺服压下系统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四立柱二十辊轧机液压压下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轧制设备液压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四立柱二十辊轧机液压压下系统。
技术介绍
“手撕钢”作为一种能够被徒手撕碎、厚度小于0.1mm的精密极薄钢带,由于其具备优异的精度、耐蚀性、表面光洁度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医疗器械、石油化工、精密仪器等领域,目前能够生产“手撕钢”的设备为四立柱二十辊轧机,其由下机架、上机架及四根立柱三部分构成;该设备运行时,下机架固定不动,四根立柱分别固定在下机架的四个角,上机架沿四根立柱上下运动来实现生产。其中,每根立柱的顶端均安装有伺服压下缸,伺服压下缸分为活塞、缸体两部分,活塞与立柱固定连接,缸体与上机架连成一体。当伺服压下缸的缸体内通入液压油后,液压油推动活塞上下运动,从而带动上机架实现上升或下降动作。但由于目前的四立柱二十辊轧机液压系统无法精确地控制伺服压下缸动作时的位置及压力精度,导致生产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局部泡浪,残余应力大等问题,从而导致“手撕钢”的成材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四立柱二十辊轧机液压压下系统,从而可解决四立柱二十辊轧机因无法保证伺服压下缸动作时的位置及压力精度而导致“手撕钢”的成材率低的问题。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而提供的一种四立柱二十辊轧机液压压下系统,包括有主压力油管P、主回油管T、泄油管Y、伺服压下系统Li、辊系调整系统Ds、伺服缸Ci及压力传感器Fi,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1与主压力油管P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2与伺服缸Ci的油口P1、压力传感器Fi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3与伺服缸Ci的油口P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4、5与主回油管T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6与泄油管Y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1与主压力油管P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2与伺服缸C1的油口P1、压力传感器F1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3与伺服缸C3的油口P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4与伺服缸C1的油口P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5与伺服缸C3的油口P1、压力传感器F3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6与主回油管T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2的油口1与主压力油管P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2的油口2与伺服缸C2的油口P1、压力传感器F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2的油口3与伺服缸C4的油口P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2的油口4与伺服缸C2的油口P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2的油口5与伺服缸C4的油口P1、压力传感器F4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2的油口6与主回油管T通过管路连接,其中,i=1、2、3、4,s=1、2。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包括有比例减压阀、伺服阀、第一液控单向阀、第二液控单向阀及溢流阀,所述比例减压阀的油口A与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1连接,所述比例减压阀的油口B与伺服阀的油口P连接,所述比例减压阀的油口C与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6连接,所述伺服阀的油口A与第一液控单向阀的油口A、第二液控单向阀的油口Y连接,所述伺服阀的油口B与第一液控单向阀的油口Y、第二液控单向阀的油口A连接,所述伺服阀的油口T与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5连接,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的油口B与溢流阀的油口A、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2连接,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的油口B与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3连接,所述溢流阀的油口T与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4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s包括有电磁换向阀、第一伺服阀、第二伺服阀、第三伺服阀及第四伺服阀,所述电磁换向阀的油口P与辊系调整系统Ds的油口1连接,所述电磁换向阀的油口A与第一伺服阀的油口A、第二伺服阀(8)的油口B连接,所述电磁换向阀的油口B与第三伺服阀的油口A、第四伺服阀的油口A连接,所述电磁换向阀的油口T与辊系调整系统Ds的油口6连接,所述第一伺服阀的油口B与辊系调整系统Ds的油口2连接,所述第二伺服阀的油口A与辊系调整系统Ds的油口3连接,所述第三伺服阀的油口B与辊系调整系统Ds的油口4连接,所述第四伺服阀的油口B与辊系调整系统Ds的油口5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伺服缸Ci的活塞杆内部安装有内置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四立柱二十辊轧机液压压下系统,设置有伺服压下系统Li和辊系调整系统Ds,其中伺服压下系统Li和辊系调整系统Ds的协同工作以及辊系调整系统Ds主从控制的使用,有效提高了液压系统的控制精度;同时伺服缸Ci、伺服压下系统Li中的伺服阀及内置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三者组成位置闭环从而保证了伺服缸Ci中活塞杆的位置精度,伺服压下系统Li中的比例减压阀及压力传感器Fi二者组成压力闭环适时调整了伺服缸Ci中液压油的工作压力,从而大幅度提升“手撕钢”的成材率。附图说明图1为四立柱二十辊轧机结构剖视图;图2为四立柱二十辊轧机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四立柱二十辊轧机液压系统原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伺服压下系统Li原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辊系调整系统Ds原理图。其中:1-比例减压阀,2-伺服阀,3-第一液控单向阀,4-第二液控单向阀,5-溢流阀,6-电磁换向阀,7-第一伺服阀,8-第二伺服阀,9-第三伺服阀,10-第四伺服阀,11-内置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12-下机架,13-立柱,14-上机架,P-主压力油管、T-主回油管、Y-泄油管、Li-伺服压下系统、Ds-辊系调整系统、Ci-伺服缸,Fi-压力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图5所示,一种四立柱二十辊轧机液压压下系统,包括有主压力油管P、主回油管T、泄油管Y、伺服压下系统Li、辊系调整系统Ds、伺服缸Ci及压力传感器Fi,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1与主压力油管P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2与伺服缸Ci的油口P1、压力传感器Fi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3与伺服缸Ci的油口P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4、5与主回油管T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6与泄油管Y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1与主压力油管P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2与伺服缸C1的油口P1、压力传感器F1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3与伺服缸C3的油口P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4与伺服缸C1的油口P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5与伺服缸C3的油口P1、压力传感器F3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6与主回油管T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2的油口1与主压力油管P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2的油口2与伺服缸C2的油口P1、压力传感器F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2的油口3与伺服缸C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四立柱二十辊轧机液压压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主压力油管P、主回油管T、泄油管Y、伺服压下系统L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立柱二十辊轧机液压压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主压力油管P、主回油管T、泄油管Y、伺服压下系统Li、辊系调整系统Ds、伺服缸Ci及压力传感器Fi,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1与主压力油管P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2与伺服缸Ci的油口P1、压力传感器Fi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3与伺服缸Ci的油口P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4、5与主回油管T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的油口6与泄油管Y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1与主压力油管P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2与伺服缸C1的油口P1、压力传感器F1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3与伺服缸C3的油口P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4与伺服缸C1的油口P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5与伺服缸C3的油口P1、压力传感器F3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1的油口6与主回油管T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2的油口1与主压力油管P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2的油口2与伺服缸C2的油口P1、压力传感器F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2的油口3与伺服缸C4的油口P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2的油口4与伺服缸C2的油口P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2的油口5与伺服缸C4的油口P1、压力传感器F4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辊系调整系统D2的油口6与主回油管T通过管路连接,其中,i=1、2、3、4,s=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立柱二十辊轧机液压压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压下系统Li包括有比例减压阀(1)、伺服阀(2)、第一液控单向阀(3)、第二液控单向阀(4)及溢流阀(5),所述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东平黄庆学王涛徐慧东任忠凯高海峰刘元铭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