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及视神经保护性电刺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56092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2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疗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视网膜及视神经保护性电刺激装置,所述刺激器输出的刺激脉冲通过放大电极跨视网膜和跨眼眶电刺激于视觉传导通路上的神经组织,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缺少基于无损伤的眼部跨视网膜电刺激和跨眼眶电刺激及其电刺激装置的研究的问题,具有填补了无损伤眼部跨视网膜和跨眼眶电刺激装置应用的空白的有益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视网膜及视神经保护性电刺激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视网膜及视神经保护性电刺激装置。
技术介绍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能够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生逆行性凋亡,而跨角膜电刺激能够增加细胞的存活率。我们在活体动物上,通过使用视网膜共聚焦方法监测了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形态及存活。在大鼠身上进行视神经损伤,损伤前及损伤后3、7、15天记录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及形态。视神经损伤后3天时,采用跨角膜电刺激发现刺激组与假刺激组相比有大量视网膜节细胞存活,七天时两者之间的差异变小,15天时两者之间的差异消失。形态学分析显示,在损伤早期假刺激组平均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部分细胞水肿、凋亡,而在刺激组细胞形态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因此与假刺激组相比,跨角膜电刺激能够对受损细胞产生保护作用,维持细胞正常形态,提高受损细胞存活率。离体情况下,电刺激离断的视神经能够促进轴突再生,提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研究结果显示电刺激具有视神经保护作用。由于临床中视神经损伤多发生在闭合状态下,尤其部分损伤多见,而实验条件下这种视神经完全离断性损伤不能很好地模拟临床情况,因此其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完善。电刺激视网膜及视神经做为一种新兴的物理疗法,能够激活视觉系统(视网膜及视神经),对受损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这成为了电刺激装置能够在眼科临床中应用的依据,其有望能够治疗多种视网膜及视神经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以及视网膜动脉阻塞等。目前诸多的研究试图阐述电刺激视觉系统的作用机制,多采用跨角膜电刺激或开放状态下的对受损视神经直接进行电刺激,但两种方法均有缺陷:首先,跨角膜电刺激其中刺激电极需要在表面麻醉作用下贴敷于角膜表面,患者无法长期耐受。而开放状态下对受损视神经及视网膜直接进行电刺激在临床中更是无法实现。综上所述,基于无损伤的眼部跨视网膜电刺激或跨眼眶电刺激及其电刺激装置的研究对于眼科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视网膜及视神经保护性电刺激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技术存在基于无损伤的眼部跨视网膜电刺激或跨眼眶电刺激及其电刺激装置的研究对于眼科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视网膜及视神经保护性电刺激装置,包括刺激器,所述刺激器输出的刺激脉冲通过放大电极跨视网膜或跨眼眶电刺激于视觉传导通路上的神经组织。进一步,所述刺激器通过自动控制刺激时间以及调整脉冲波形、脉宽、频率、振幅输出相应的刺激脉冲。进一步,所述放大电极包括回收电极组和刺激电极组,所述回收电极组包括贴附于左眼眶的下方的一回收电极和贴附于右眼眶的下方的另一回收电极,所述刺激电极组包括贴附于左眼眶的上方的一刺激电极和贴附于右眼眶的上方的另一刺激电极。进一步,所述一刺激电极和一回收电极分布于一眼罩的左罩内表面,所述另一刺激电极和另一回收电极分布于一眼罩的右罩内表面。进一步,所述刺激器包括刺激电路,所述刺激电路包括可编程控制芯片U1;所述可编程控制芯片U1的第一控制端输出连接于一刺激脉冲发生电路A1;所述可编程控制芯片U1的第二控制端输出连接于一回收脉冲发生电路A2;所述可编程控制芯片U1的第三控制端输出连接于另一刺激脉冲发生电路A3;所述可编程控制芯片U1的第四控制端输出连接于另一回收脉冲发生电路A4。进一步,所述一刺激脉冲发生电路A1和另一刺激脉冲发生电路A3均采用同一刺激脉冲发生电路;所述刺激脉冲发生电路包括可调电阻R1,所述可调电阻R1一端连接于正电源,其另一端连接于可编程控制芯片U1的第一控制端或可编程控制芯片U1的第三控制端,并连接于电容C1的一端,且连接于晶体管Q1的基极,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晶体管Q1的集电极经电阻R2连接于正电源,并经电阻R3连接于晶体管Q2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3通过与电阻R5串联接地,所述晶体管Q2的集电极连接于电阻R4的一端,并连接于一刺激电极或另一刺激电极,所述阻R4的另一端连接于正电源,所述晶体管Q2的发射极接地。进一步,所述一回收脉冲发生电路A2和另一回收脉冲发生电路A4均采用同一回收脉冲发生电路;所述回收脉冲发生电路包括可调电阻R1’,所述可调电阻R1’一端连接于地,其另一端连接于可编程控制芯片U1的第一控制端或可编程控制芯片U1的第三控制端,并连接于电容C1’的一端,且连接于晶体管Q1’的基极,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负电源,所述晶体管Q1’的集电极经电阻R2’连接于地,并经电阻R3’连接于晶体管Q2’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1’的发射极接负电源,所述电阻R3’通过与电阻R5’串联接负电源,所述晶体管Q2’的集电极连接于电阻R4’的一端,并经移相电容C2连接于一回收电极或另一回收电极,所述阻R4’的另一端连接于地,所述晶体管Q2’的发射极接负电源。进一步,所述可编程控制芯片U1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AVP32F335。进一步,所述刺激脉冲的优选方案为双相方形脉冲,其频率为20Hz,其刺激时间为60分钟,其刺激电流为100μA,其脉冲宽度为1ms/phase。进一步,所述刺激电极为直径3mm金属圈。有益技术效果:本专利采用所述刺激器输出的刺激脉冲通过放大电极跨视网膜或跨眼眶电刺激于视觉传导通路上的神经组织,由于使用跨角膜电刺激的临床前期研究结果显示电刺激这种物理疗法适用于损伤后的早期干预,在视神经损伤后的早期,跨角膜电刺激能够显著提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率,保护残余的视神经纤维功能,为受损神经纤维结构上的重建提供可能。然而跨角膜电刺激对视网膜及视神经的保护作用的观察仅限于损伤后的早期,这个时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还没有完全发生。那么除了损伤后的早期电刺激能够改善眼部内环境以外,电刺激能否支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长期存活,为了了解这种长期作用,急需一种无损伤、可耐受、便携式、简单易操作的眼部电刺激装置配合这种长期电刺激观察,本专利技术正是基于上述研究成果,通过刺激器发出刺激脉冲,再将刺激脉冲的刺激电流输出于电极,电极经电流放大后作用于眼眶周围组织,形成跨视网膜及跨眼眶电流进而刺激视觉传导通路上的神经组织,从而对受损视网膜及视神经产生保护作用。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视网膜及视神经保护性电刺激装置,填补了无损伤、便携式眼部跨视网膜和跨眼眶电刺激装置应用的空白。附图说明图1是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装置的刺激电路的模块图;图3是本装置的刺激脉冲发生电路的电路图;图4是本装置的回收脉冲发生电路的电路图;图5是本装置的应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图中:1-刺激器;2-放大电极,3-回收电极,4-刺激电极,5-一刺激电极,6-一回收电极,7-另一刺激电极,8-另一回收电极,9-刺激电极组,10-回收电极组,11-眼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视网膜及视神经保护性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刺激器,所述刺激器输出的刺激脉冲通过放大电极跨视网膜和跨眼眶电刺激于视觉传导通路上的神经组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视网膜及视神经保护性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刺激器,所述刺激器输出的刺激脉冲通过放大电极跨视网膜和跨眼眶电刺激于视觉传导通路上的神经组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刺激器通过自动控制刺激时间以及调整脉冲波形的脉宽、频率、振幅输出相应的刺激脉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电极包括回收电极组和刺激电极组,所述回收电极组包括贴附于左眼眶的下方的一回收电极和贴附于右眼眶的下方的另一回收电极,所述刺激电极组包括贴附于左眼眶的上方的一刺激电极和贴附于右眼眶的上方的另一刺激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刺激电极和一回收电极分布于一眼罩的左罩内表面,所述另一刺激电极和另一回收电极分布于一眼罩的右罩内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刺激器包括刺激电路,所述刺激电路包括可编程控制芯片U1;
所述可编程控制芯片U1的第一控制端输出连接于一刺激脉冲发生电路A1;
所述可编程控制芯片U1的第二控制端输出连接于一回收脉冲发生电路A2;
所述可编程控制芯片U1的第三控制端输出连接于另一刺激脉冲发生电路A3;
所述可编程控制芯片U1的第四控制端输出连接于另一回收脉冲发生电路A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刺激脉冲发生电路A1和另一刺激脉冲发生电路A3均采用同一刺激脉冲发生电路;
所述刺激脉冲发生电路包括可调电阻R1,所述可调电阻R1一端连接于正电源,其另一端连接于可编程控制芯片U1的第一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婷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