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
‑
(3,5
‑
二(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配合物的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配合物领域,尤其属于二
‑
(3,5
‑
二(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的制备方法,该配合物作为光敏剂应用于光动力杀菌、抗感染。
技术介绍
[0002]光动力疗法(PDT)是利用光激发富集癌细胞内部的光敏剂分子(Photosensitizer,PS)产生活性氧,特别是单线态氧,从而引起细胞损伤以及随后细胞的凋亡。光动力治疗的关键是光敏剂。金属酞菁配合物由于结构稳定且易于修饰、最大吸收波长在600
‑
800nm范围内、易于穿透组织和细胞、单线态氧量子产率高等优点,是一类很有应用前景的第二代光敏剂。然而,由于酞菁分子之间存在强的π
‑
π相互作用和疏水作用,容易聚集,而且靶向能力有限。因此,设计合成性能优良的光敏剂成为研究热点。
[0003]噻吩因其稳定性好和结构多样性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针对酞菁分子易聚集和溶解度差等的问题,考虑在酞菁轴向位置引入稳定性好和结构多样性的噻吩基团,一方面引入芳基苄醚数值结构,赋予酞菁较大的空间位阻,阻止酞菁聚集体的形成并且提高其溶解度,另一方面将具有靶向功能的噻吩基团引入酞菁,有利于提高酞菁的选择性和光动力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有关二
‑
(3,5
‑
二(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的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二
‑
(3,5
‑
二(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制备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还提出一种二
‑
(3,5
‑
二(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作为光动力疗法光敏剂的应用。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7]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二
‑
(3,5
‑
二(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是将噻吩基团引入酞菁轴向位置,合成噻吩轴向硅酞菁配合物。一方面,芳基苄酯基的空间位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酞菁聚集体的形成,另一方面,噻吩可以提高酞菁光敏剂的选择性,使得芳基噻吩轴向取代硅酞菁配合物成为一类有应用潜力的光动力治疗光敏剂。
[0008]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芳基噻吩轴向取代硅酞菁噻吩/羧酸丙酯苯甲氧基配合物,其化学式为:二
‑
(3,5
‑
二(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氧基)取代硅酞菁,结构式为:
[0009][0010]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1](1)将2
‑
羧基噻吩和1,3
‑
二溴丙烷加入到丙酮和无水K2CO3混合溶液中80℃条件下搅拌混合,并回流6~48h制备得到前驱体噻吩
‑2‑
羧酸
‑3‑
溴丙酯(简称为M1);
[0012]所述的2
‑
羧基噻吩、1,3
‑
二溴丙烷的混合,其混合摩尔比量比为1:1;
[0013](2)将前驱体噻吩
‑2‑
羧酸
‑3‑
溴丙酯、3,5
‑
二羟基苯甲醇和18
‑
冠醚
‑
6加入到无水K2CO3和丙酮的混合溶液中,80℃条件下搅拌混合,并回流6~48h制备得到前驱体3,5
‑
二
‑
(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醇(简称为M2);
[0014]所述的前驱体噻吩
‑2‑
羧酸
‑3‑
溴丙酯、3,5
‑
二羟基苯甲醇与18
‑
冠醚
‑
6混合,其混合摩尔比量比为1:1:0.1~0.2;
[0015](3)将前驱体3,5
‑
二
‑
(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醇和二氯硅(Ⅳ)酞菁加入到无水K2CO3和甲苯溶液混合溶液中,在140℃条件下搅拌混合,并回流6~48h制备得到二
‑
(3,5
‑
二(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氧基)取代硅酞菁(简称为M2SiPc)。
[0016]上述步骤中所述的加入前驱体3,5
‑
二
‑
(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醇、二氯硅(Ⅳ)酞菁,其加入量的摩尔比为1.0~6.0:1;
[0017]步骤(2)中所述的噻吩
‑2‑
羧酸
‑3‑
溴丙酯,通过以下方式得到:
[0018]将2
‑
羧基噻吩和1,3
‑
二溴丙烷按照2~5:2的摩尔比加入到丙酮和无水K2CO3的混合溶液中,搅拌回流反应4h,反应结束后,室温过滤,滤液减压旋蒸除去丙酮,之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水洗有机层3次,收集有机层,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旋蒸除去二氯甲烷,收集粗产物,粗产物以硅胶柱为固定相,用体积比为1∶1的二氯甲烷/己烷为洗脱剂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的。
[0019]步骤(3)中所述的3,5
‑
二
‑
(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醇,通过以下方式得到:
[0020]将噻吩
‑2‑
羧酸
‑3‑
溴丙酯、3,5
‑
二羟基苯甲醇按照2~4:2的摩尔比加入到18
‑
冠醚
‑
6丙酮和无水K2CO3的混合溶液中,搅拌回流反应5h,反应结束后,混合物冷却至室温,过滤后滤液旋蒸除去丙酮,收集粗产物,粗产物以硅胶柱为固定相,用体积比为1∶2.5的丙酮/石油醚为洗脱剂进行分离纯化一次,再用体积比为1∶3的乙酸乙酯/己烷为洗脱剂进行分离纯化一次获得的。
[0021]步骤(3)中所述的二氯硅(Ⅳ)酞菁,通过以下方式得到:
[0022]将1,3
‑
二亚氨基异吲哚啉、四氯化硅和喹啉在200~240℃下,按照1~2:1的摩尔比搅拌回流反应4h,然后降温至70~90℃时,将其倾入甲醇中,趁热过滤,滤渣分别用甲苯、喹啉、甲醇以及丙酮依次洗涤后,干燥后得到。
[002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4]1、本专利技术制备的二
‑
(3,5
‑
二(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是在金属酞菁配合物轴向位置引入体积较大的分子,有望抑制聚集体形成,同时提高光敏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
‑
(3,5
‑
二(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配合物,其化学式为:二
‑
(3,5
‑
二(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氧基)取代硅酞菁,结构式为:2.一种二
‑
(3,5
‑
二(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1)将2
‑
羧基噻吩和1,3
‑
二溴丙烷加入到丙酮和无水K2CO3混合溶液中80℃条件下搅拌混合,并回流6~48h制备得到前驱体噻吩
‑2‑
羧酸
‑3‑
溴丙酯;(2)将前驱体噻吩
‑2‑
羧酸
‑3‑
溴丙酯、3,5
‑
二羟基苯甲醇和18
‑
冠醚
‑
6加入到无水K2CO3和丙酮的混合溶液中,80℃条件下搅拌混合,并回流6~48h制备得到前驱体3,5
‑
二
‑
(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醇;(3)将前驱体3,5
‑
二
‑
(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醇和二氯硅(Ⅳ)酞菁加入到无水K2CO3和甲苯溶液混合溶液中,在140℃条件下搅拌混合,并回流6~48h制备得到二
‑
(3,5
‑
二(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氧基)取代硅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
‑
(3,5
‑
二(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所述的2
‑
羧基噻吩、1,3
‑
二溴丙烷的混合,其混合摩尔比量比为1: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
‑
(3,5
‑
二(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所述的前驱体噻吩
‑2‑
羧酸
‑3‑
溴丙酯、3,5
‑
二羟基苯甲醇与18
‑
冠醚
‑
6混合,其混合摩尔比量比为1:1:0.1~0.2。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