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3029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1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该设备包括缺氧区、好氧区、分离沉淀区、清水区、出水管、排泥管、曝气管和气提回流管,好氧区的底部与缺氧区的底部连通;气提回流管设在好氧区的顶部,气提回流管通过回流通道连通缺氧区;分离沉淀区设在缺氧区的上部;清水区设在缺氧区的顶部,清水区通过溢流口与分离沉淀区连通;出水管设在缺氧区的顶部,出水管与清水区连通。该设备通过气提回流管、回流通道将缺氧区的顶部和好氧区的顶部连通构成内循环体系;好氧区水流在曝气产生的气流驱动下由下至上,经气提回流管回流至缺氧区的混合液由上至下,促进泥水混合液混合均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可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可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当前生化处理法是城市生活污水及含有机污染物工业废水的主要处置手段,利用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作为营养源,通过其代谢繁殖作用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净化。由于该污水处理方法具有二次污染小、工艺成熟及成本较低等特点,已在污水处理领域广泛应用。基于该方法的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所设置的二沉池易产生浮泥,厌氧释磷导致出水总磷浓度偏高,常需额外增加化学除磷工序,此外,生化池与二沉池占地面积大,加上所要求的污泥回流量大,能耗较高,费用较高。
[0003]虽然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应运而生,有效解决了部分问题,但传统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往往是上述工艺的工序单元集成,并配套相近数量的机电设备,易出现结构设计复杂、制造难度大、运行时管线管件多、工况不稳定等问题。因此,设计出一种能够结构简单、机电设备少且可高效稳定处理污水的设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以下可简称为该设备),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本技术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缺氧区、好氧区、分离沉淀区、清水区、出水管、排泥管、曝气管以及气提回流管,所述好氧区的底部与所述缺氧区的底部连通;所述气提回流管设在所述好氧区的顶部,所述气提回流管通过回流通道连通所述缺氧区;所述分离沉淀区设在所述缺氧区的上部;所述清水区设在所述缺氧区的顶部,所述清水区通过溢流口与所述分离沉淀区连通;所述出水管设在所述缺氧区的顶部,所述出水管与清水区连通;所述排泥管设在所述好氧区的底部;所述曝气管设在所述好氧区的底部。
[0006]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该设备还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腔中,所述缺氧区与所述好氧区之间通过第一隔板隔开。
[0007]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缺氧区的底部设有倾斜的第二隔板,所述缺氧区底部和所述好氧区底部的连通口通过所述第二隔板构成倾斜向下的导流口。
[0008]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筒体内腔中,所述分离沉淀区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上部与所述第三隔板之间构成所述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倾斜向下。
[0009]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提回流管设有调节阀。
[0010]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曝气管的侧壁设有若干个曝气盘。
[0011]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该设备还包括曝气调节装置,所述曝气管与曝气调节装置接连,所述曝气调节装置包括溶解氧传感器、风机、曝气阀门以及气体流量计。
[0012]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缺氧区与所述好氧区分别填充有MBBR填料。
[0013]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分离沉淀区设有斜管填料。
[0014]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水区的上部设有消毒器。
[0015]本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设备通过气提回流管、回流通道将缺氧区的顶部和好氧区的顶部连通构成内循环体系,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好氧区水流在曝气产生的气流驱动下由下至上,经气提回流管回流至缺氧区的混合液由上至下,促进泥水混合液混合均匀,减少了污泥回流泵及搅拌机等机电设备的使用,节省成本。本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图1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8]本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该设备包括缺氧区11、好氧区12、分离沉淀区13、清水区14、曝气管17、出水管18、排泥管19以及气提回流管20。缺氧区11设置有进水管16,好氧区12的底部与缺氧区11的底部连通,排泥管19设在好氧区12的底部,曝气管17设在好氧区12的底部;气提回流管20设在好氧区12的顶部,气提回流管20通过回流通道15连通缺氧区11,分离沉淀区13设在缺氧区11的上部,清水区14设在缺氧区11的顶部,清水区14通过溢流口22与分离沉淀区13相通;出水管18设在缺氧区11的顶部,出水管18与清水区14连通。
[0019]污水经格栅等装置的物理拦截作用去除较大的悬浮物和其他杂质,再经调节池的作用后进入该设备。污水进入缺氧区11,强化反硝化菌利用碳源的竞争优势,加强了该设备的脱氮能力,污水在缺氧区11中处理后的泥水混合液随着水流进入好氧区12,好氧区12内水流在曝气产生的气流驱动下由下至上流动,并利用曝气的作用促进好氧区12的泥水混合液混合均匀。好氧区12上部大量气体集中所形成的气提作用利用负压驱使好氧区12中泥水混合液通过回流通道15回流至缺氧区11内,形成设备内混合液的内循环。混合液回流至缺氧区11的上部,通过分离沉淀区13的分离作用,比重较大的污泥混合液沉入缺氧区11,清水则通过溢流口22流入清水区14,再从出水管18排放。
[002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清水区14的上部设有消毒器21,进入清水区14的清水经消毒器21消毒后再从出水管18排放。
[002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分离沉淀区13设有斜管填料26,斜管填料26及斜管填料26以上的区域构成分离沉淀区13。
[002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气提回流管20设有调节阀,通过调节阀可设置不同污泥回流比。
[002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设备还包括筒体10,筒体10内腔中,缺氧区11与好氧区12之间通过第一隔板23隔开,缺氧区11和好氧区12分列左右,该设备设计为立式结构,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一体化设计,结构紧凑。
[002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缺氧区11的底部设有倾斜的第二隔板24,缺氧区11底部和好氧区12底部的连通口通过第二隔板24构成倾斜向下的导流口,倾斜向下设置的连通口可加速泥水混合液的流动,促进泥水混合均匀,减少缺氧区11积泥现象。
[002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筒体10内腔中,分离沉淀区13设有第三隔板25,第一隔板23的上部与第三隔板25之间构成回流通道15,第一隔板23的上部倾斜,所构成的回流通道15倾斜向下,起到混合液导流作用。
[002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筒体10的侧壁设有人工维修口30,便于人员进入该设备内维修检查。
[002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水管16设置在筒体10的侧壁,进水管16的外端与污水管连接,进水管16在进水时也可促进泥水混合液的混合均匀。
[002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缺氧区11与好氧区12分别填充有MBBR填料28,MBBR填料28增加了该设备的生物量和丰富了微生物种群,对冲击负荷的缓冲作用大,丰度高的生物量可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能耗较低。进一步地,筒体10的侧壁设有填料装卸口29,MBBR填料28可从填料装卸口29进行填充和卸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缺氧区(11);好氧区(12),所述好氧区(12)的底部与所述缺氧区(11)的底部连通;气提回流管(20),所述气提回流管(20)设在所述好氧区(12)的顶部,所述气提回流管(20)通过回流通道(15)连通所述缺氧区(11);分离沉淀区(13),所述分离沉淀区(13)设在所述缺氧区(11)的上部;清水区(14),所述清水区(14)设在所述缺氧区(11)的顶部,所述清水区(14)通过溢流口(22)与所述分离沉淀区(13)连通;出水管(18),所述出水管(18)设在所述缺氧区(11)的顶部,所述出水管(18)与清水区(14)连通;排泥管(19),所述排泥管(19)设在所述好氧区(12)的底部;曝气管(17),所述曝气管(17)设在所述好氧区(12)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筒体(10),所述筒体(10)内腔中,所述缺氧区(11)与所述好氧区(12)之间通过第一隔板(23)隔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区(11)的底部设有倾斜的第二隔板(24),所述缺氧区(11)底部和所述好氧区(12)底部的连通口通过所述第二隔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彬王靖萱陈翠群朱枭强陈子宁叶彬
申请(专利权)人:肇庆市鹏凯环保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