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酸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3026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1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解酸化装置,涉及排污处理技术领域。该水解酸化装置包括水解池、提升器、内筒和外筒;内筒和外筒均安装于水解池内,并均与水解池连通,内筒位于外筒的筒腔内;内筒的侧壁顶部设置有过流孔,过流孔用于连通内筒的筒腔和外筒的筒腔,内筒的侧壁底部连接有进液管;提升器用于提升内筒内的物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水解酸化装置缓解了现有技术中水解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技术中水解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技术中水解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解酸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排污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水解酸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力度的逐步加强,排放水质指标将日趋严格,尤其是工业废水含量较高的污水厂和工业区综合污水厂,故而在污水排放时必须对污水进行处理。水解酸化工艺就是污水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水解酸化工艺主要是利用甲烷菌与水解产酸菌生长速度的不同,人为地在反应器中造成水流动的淘洗作用,使得甲烷菌难以繁殖,将厌氧处理控制在水解酸化阶段,将厌氧水接处理作用各种生化处理的预处理,进而提高污水生化性能,降低后续生物处理的负荷。然而传统的水解池在进行水解过程中,由于配水均匀性较低,容易出现死角,进而严重影响水解效率。
[0003]鉴于此,迫切需要一种水解酸化装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0004]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技术的总体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解酸化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水解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解酸化装置,包括水解池、提升器、内筒和外筒;
[0008]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均安装于所述水解池内,并均与所述水解池连通,所述内筒位于所述外筒的筒腔内;所述内筒的侧壁顶部设置有过流孔,所述过流孔用于连通所述内筒的筒腔和所述外筒的筒腔,所述内筒的侧壁底部连接有进液管;所述提升器用于提升所述内筒内的物料。
[000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水解池的底部呈碗状结构设置。
[001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排泥管,所述排泥管连接于所述水解池的底部。
[001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出液管,所述出液管连接于所述水解池的上端部。
[001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出液堰,所述出液堰连接于所述水解池的上端部。
[001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出液管的高度低于所述出液堰的高度。
[001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提升器包括电机、搅拌轴和搅拌叶片;
[0015]所述搅拌轴位于所述内筒内,所述搅拌叶片固设于所述搅拌轴,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搅拌轴传动连接。
[001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水解池的顶部设置有池顶支架,所述内筒、所述外筒以及所述提升器均安装于所述池顶支架。
[001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进液管穿过所述池顶支架伸入所述外筒内,并沿所述外筒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内筒的底部。
[001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支座,所述支座安装于所述水解池,用于支撑所述水解池。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0]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解酸化装置,包括水解池、提升器、内筒和外筒,内筒和外筒均安装在水解池内,且内筒位于外筒的筒腔内。内筒的顶部设置有过流孔,过流孔用于连通内筒的筒腔和外筒的筒腔,且在内筒的底部连接有进液管。在实际使用时,处理污水从进液管进入,与水解池内的污泥接触,同时提升器产生提升动力促使处理污水与污泥向上移动,进而使得处理污水和污泥能够通过内筒上的过流孔流向外筒,在外筒导流作用下沿筒壁向下移动,并与水解池的池底产生撞击,在撞击产生的相互作用下,在水解池内产生向上的运动趋势,而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中的污泥逐渐沉淀。也就是说,该水解酸化装置一方面通过提升器使得由进液管进入的处理污水与水解池内的污泥在搅拌提升的过程中充分接触,另一方面通过内筒、外筒、提升器以及水解池的配合改变液体和污泥的流向,增加处理污水与污泥的接触时间,进而使得处理污水与污泥充分接触,提高了水解酸化效率。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解酸化装置的示意图。
[0023]图标:10-水解池;11-池顶支架;20-提升器;21-电机;22-搅拌轴;23-搅拌叶片;30-内筒;40-外筒;50-进液管;60-排泥管;71-出液管;72-出液堰;80-支座;81-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
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实施例
[002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水解酸化装置包括水解池10、提升器20、内筒30和外筒40;内筒30和外筒40均安装于水解池10内,并均与水解池10连通,内筒30位于外筒40的筒腔内;内筒30的侧壁顶部设置有过流孔,过流孔用于连通内筒30的筒腔和外筒40的筒腔,内筒30的侧壁底部连接有进液管50;提升器20用于提升内筒30内的物料。
[0029]具体的,内筒30的底部和外筒40的底部均与水解池10连通,污泥沉淀在水解池10的池底。内筒30的侧壁底部连接有进液管50,以便于处理污水从进液管50进入,与水解池10的池底处的污泥接触。
[0030]如图1中箭头所指为处理污水和污泥的流动方向。在实际使用时,处理污水从进液管50进入,与水解池10内的污泥接触,同时提升器20启动产生提升动力,促使处理污水与污泥向上移动,在提升器20的搅拌提升作用下,沉淀的污泥逐渐的散开以便于与处理污水充分接触。在提升器20的作用下,提升的处理污水和污泥通过内筒30的侧壁顶部的过流孔,经过流孔流向外筒40的筒腔,并在外筒40导流作用下沿筒壁向下移动,并与水解池10的池底产生撞击,再次促使沉淀至池底的污泥散开,与处理污水充分接触。同时撞击时处理污水和污泥分别于池底产生相互作用,促使污泥和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解酸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解池(10)、提升器(20)、内筒(30)和外筒(40);所述内筒(30)和所述外筒(40)均安装于所述水解池(10)内,并均与所述水解池(10)连通,所述内筒(30)位于所述外筒(40)的筒腔内;所述内筒(30)的侧壁顶部设置有过流孔,所述过流孔用于连通所述内筒(30)的筒腔和所述外筒(40)的筒腔,所述内筒(30)的侧壁底部连接有进液管(50);所述提升器(20)用于提升所述内筒(30)内的物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解酸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池(10)的底部呈碗状结构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解酸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排泥管(60),所述排泥管(60)连接于所述水解池(10)的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解酸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出液管(71),所述出液管(71)连接于所述水解池(10)的上端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解酸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出液堰(72),所述出液堰(72)连接于所述水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河吴振华张轶凡刘宝玉程岩刘范嘉刘晓磊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凯英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