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10)被分割成一体地具有隔壁部(54)的筒状的第一外壳部(51)、与第一外壳部的轴向的一端部连结且覆盖第二空间(S2)的第二外壳部(52)、以及与第一外壳部的轴向的另一端部连结且覆盖第一空间(S1)的第三外壳部(53)。穿过隔壁部的贯通孔(54c)的信号电缆从传感器(72、73)延伸至设置于第二外壳部或第三外壳部的外部连接器(81),且在隔壁部的贯通孔(54c)的附近卡止于第一外壳部(51)。近卡止于第一外壳部(51)。近卡止于第一外壳部(5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特别是涉及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中的信号电缆的布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包括形成其外廓的壳体、配置在壳体内的电动机部。在壳体内配设有用于向电动机部供给电力的电力线及用于将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向车身侧发送的信号电缆(信号线),这些电缆从壳体向外部引出。
[0003]在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之中,配置于车轮的内空区域(轮子内)的轮毂电动机驱动装置尤其是从提高向车辆的搭载性、行驶性能的观点出发也是要求尽可能轻量且紧凑。因此,为了将各种电缆在有限的空间之中以避免与周边部件发生干涉的方式配置而对壳体内部的电缆的保护结构以及提高接线作业性的固定结构进行了研究。
[0004]在日本特开2012
‑
206709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向电动机部供给电力的动力电缆(动力线)穿过电动机支承轴的内部来进行保护的结构。而且,作为提高接线的作业性的方法,如日本特开2016
‑
068605号公报(专利文献2)那样使用插口(连接器)的技术也被广泛实施。
[0005]在日本特开2016
‑
111862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用于防止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的组装工序中的电缆的夹入的布线固定结构。
[0006]在先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
206709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
‑
068605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6
‑
11186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专利技术的概要
[0012]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13]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将外壳(侧部)关闭的时刻,动力线未被定位固定。因此,无法直接(通过目视)确认组装完成时的外壳内的动力线的布线状态。例如,可考虑根据从电动机轴的贯通孔的布线入口起算的布线长度来管理动力线的布线状态的方法,但是在外壳内电缆上施加的张力、弯折状态及与周边部件之间的间隙会根据组装作业的方法而各式各样。
[0014]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的技术中,将在后罩的内侧端面安装固定的旋转传感器的信号电缆沿着该内侧端面配设在半径方向且配设在上下方向,在该信号电缆的路径上设置固定部。而且,采取了防止在电动机壳体的轴向端部安装后罩时成为死角的位置处的电缆的夹入的外壳结构。因此,专利文献3的技术能够极力排除驱动装置的组装时及完成后的信
号电缆的布线状态的不良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0015]然而,专利文献3的技术仅能适用于将在后罩的内侧端面安装的传感器的信号电缆沿半径方向配设并将该信号电缆引出至位于电动机壳体的外周侧的端子箱的布线结构。即,在将信号电缆的外部连接器设置于例如后罩的电动机驱动装置中,在从固定于电动机壳体或减速部壳体的传感器至外部连接器的信号电缆的布线结构中无法适用专利文献3的技术。因此,在这样的电动机驱动装置中,也要求能够提高组装完成后的信号电缆的布线状态的可靠性的技术。
[0016]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作出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壳体内的信号电缆的布线状态的可靠性的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
[0017]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8]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具备电动机部和壳体,所述电动机部包括对车轮进行驱动的电动机旋转轴,所述壳体包括隔壁部,隔壁部将配置电动机部的第一空间与位于比第一空间靠轴向的一侧的位置的第二空间分隔并且隔壁部设有将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连通的贯通孔。壳体被分割成:一体地具有隔壁部的筒状的第一外壳部、与第一外壳部的轴向的一端部连结且覆盖第二空间的第二外壳部、以及与第一外壳部的轴向的另一端部连结且覆盖第一空间的第三外壳部。该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具备:传感器,其配置在壳体内;信号电缆,其从传感器延伸至设置于第二外壳部或第三外壳部的外部连接器,并穿过隔壁部的贯通孔;以及卡止部,其将信号电缆在隔壁部的贯通孔的附近卡止于第一外壳部。
[0019]优选的是,设置于第二外壳部或第三外壳部的外部连接器或电缆固定构件被配置于与隔壁部的贯通孔在轴向上相面对的位置。
[0020]优选的是,信号电缆具有从外部连接器延伸的第一电缆和从传感器侧延伸并与第一电缆接线的第二电缆。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第一电缆与第二电缆通过内部连接器而被接线,卡止部包括将内部连接器向隔壁部的贯通孔的附近固定的连接器固定构件。
[0021]优选的是,外部连接器设置于第三外壳部。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从外部连接器或电缆固定构件至内部连接器的前端为止的轴向长度大于等于从外部连接器或电缆固定构件至隔壁部的第二空间侧的端面为止的轴向长度。
[0022]优选的是,卡止部包括将第一电缆或第二电缆的自由部分保持在隔壁部的贯通孔的附近的自由部保持构件。
[0023]优选的是,第一电缆与固定于第一外壳部的传感器连接。
[0024]信号电缆可以在外部连接器与一体地设有传感器的内部连接器之间沿轴向延伸。在该情况下,也优选卡止部包括将内部连接器向隔壁部的贯通孔的附近固定的连接器固定构件。
[0025]优选的是,在第二空间的下部设有贮存润滑油的油箱,贯通孔是用于使润滑油从第一空间向第二空间的油箱返回的开口。
[0026]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还具备减速部,所述减速部配置于第二空间且包括与电动机旋转轴的轴向的一端部结合的输入轴及与输入轴平行地配置的输出轴,所述减速部对电动机旋转轴的旋转进行减速。在该情况下,隔壁部的贯通孔设置在比减速部的输入轴及输出轴的轴心靠下方的位置。
[0027]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优选是壳体配置于车轮的内空区域的轮毂电动机驱动装置。在该情况下,电动机旋转轴的轴向的一侧为车宽方向外侧,电动机旋转轴的轴向的另一侧为车宽方向内侧。
[0028]专利技术效果
[0029]根据本专利技术,在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的组装工序中,能够直接确认壳体内的信号电缆的布线状态。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壳体内的信号电缆的布线状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轮毂电动机驱动装置用规定的平面剖切并展开示出的纵向剖视图。
[0031]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轮毂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减速部的内部结构的横向剖视图,示意性地表示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的状态。
[0032]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信号电缆的布线结构的剖视图。
[0033]图4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概念性地表示隔壁部与内部连接器的轴向上的位置关系的图。
[0034]图5是概念性地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第一外壳部时的内部连接器的卡止状态的图。
[0035]图6是概念性地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从车宽方向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其具备电动机部和壳体,所述电动机部包括对车轮进行驱动的电动机旋转轴,所述壳体包括隔壁部,所述隔壁部将配置所述电动机部的第一空间与位于比所述第一空间靠轴向的一侧的位置的第二空间分隔并且所述隔壁部设有将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的贯通孔,其中,所述壳体被分割成:一体地具有所述隔壁部的筒状的第一外壳部、与所述第一外壳部的轴向的一端部连结且覆盖所述第二空间的第二外壳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外壳部的轴向的另一端部连结且覆盖所述第一空间的第三外壳部,所述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具备:传感器,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信号电缆,其从所述传感器延伸至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部或所述第三外壳部的外部连接器,并穿过所述隔壁部的所述贯通孔;以及卡止部,其将所述信号电缆在所述隔壁部的所述贯通孔的附近卡止于所述第一外壳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部或所述第三外壳部的所述外部连接器或电缆固定构件被配置于与所述隔壁部的所述贯通孔在轴向上相面对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所述信号电缆具有从所述外部连接器延伸的第一电缆和从所述传感器侧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电缆接线的第二电缆,所述第一电缆与所述第二电缆通过内部连接器而被接线,所述卡止部包括将所述内部连接器向所述隔壁部的所述贯通孔的附近固定的连接器固定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外部连接器设置于所述第三外壳部,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妙木爱子,山本哲也,太向真也,田村四郎,竹内直哉,
申请(专利权)人:NTN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