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及可调电源双向对调方法,所述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包括输出功率变换电路、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内置控制逻辑电路和控制旋钮,还包括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和调节信号流通端口,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分别与所述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和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连接;所述调节信号流通端口与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连接,并用于连接外部从动被控可调电源。本发明专利技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连接外部主控装置带来的布线复杂问题,亦免除了连接匹配的难度问题,还具有布线的简单化、应用上的实用化及调节的稳定性高的优点。的实用化及调节的稳定性高的优点。的实用化及调节的稳定性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及可调电源双向对调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源
,尤其涉及一种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及可调电源双向对调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可调电源是采用当前国际先进的高频调制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将开关电源的电压和电流展宽,实现了电压和电流的大范围调节,同时扩大了直流电源供应器的应用。常见的可调电源如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案省去了传统直流电源因工频变压器而体积笨重。与传统电源相比高频直流电源就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等优点,同时实现输出电压可通过触控开关控制。
[0003]但是,目前市场上的输出可调电源都是以从机的方式工作,无论是单机或并机工作,每一台电源都必须倚赖其内置的控制器件接收或读取来自外部主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以调整其输出电流或输出电压。这样,使输出可调电源在连接外部主控装置时,不仅使布线变得复杂,造成连接匹配的难度增加,亦影响稳定性,同时影响电压调节效率,影响用户使用,满足不了用户的使用需求。因此,实有必要设计一种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及可调电源双向对调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及可调电源双向对调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可调电源在调节时布线复杂,连接匹配的难度高,影响稳定性,进而影响电压调节效率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包括输出功率变换电路、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内置控制逻辑电路和控制旋钮,所述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内置控制逻辑电路均与所述输出功率变换电路连接,所述控制旋钮与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0006]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设置于所述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和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之间,并分别与所述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和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连接;
[0007]调节信号流通端口,所述调节信号流通端口与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连接,并用于连接外部从动被控可调电源。
[0008]可选地,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包括第一缓冲电路、开漏输出电路、第二缓冲电路和射极跟随电路,所述第一缓冲电路与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连接,所述开漏输出电路与所述第一缓冲电路连接,所述开漏输出电路还与所述调节信号流通端口和所述第二缓冲电路均连接,所述射极跟随电路与所述第二缓冲电路连接,所述射极跟随电路还与功率变换控制电路连接。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缓冲电路包括第一比较器,所述第一比较器的正相输入端接地,
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开漏输出电路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开漏输出电路包括第一MOS管和第一电阻,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第一电阻还与一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还与所述第二缓冲电路连接。
[0011]可选地,所述第二缓冲电路包括第二比较器,所述第二比较器的正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一第二电阻后与所述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射极跟随电路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射极跟随电路包括射极跟随器和第三电阻,所述射极跟随器的基极与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射极跟随器的的集电极接地,所述射极跟随器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电阻连接,所述第三电阻还与所述供电端连接,所述射极跟随器的发射极还与所述功率变换控制电路连接。
[0013]可选地,还包括光耦隔离电路,所述光耦隔离电路包括隔离光耦,所述隔离光耦的一端与所述射极跟随器的发射极连接,所述隔离光耦的另一端与所述功率变换控制电路连接。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MOS管为N沟道增强型MOS管。
[0015]可选地,所述调节信号流通端口为调制信号输入/输出插座。
[001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0017]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所述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和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之间设置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使在调节时,先通过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获取所述控制旋钮被旋扭时产生的旋钮调节信号,然后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将旋钮调节信号转换为脉宽调制信号后,可以把脉宽调制信号发送至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脉宽调制信号经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后一路通至所述功率变换控制电路,从而通过功率变换控制电路控制所述输出功率变换电路,进而控制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的本身的输出电压;另一路通过设置的所述调节信号流通端口通至外部从动被控可调电源,以实现对其他与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的调节,进而通过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的设置实现所述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的双向调节功能,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连接外部主控装置带来的布线复杂问题,亦免除了连接匹配的难度问题,还具有布线的简单化、应用上的实用化及调节的稳定性高的优点。
[001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电源双向对调方法,所述双向对调方法应用于上述的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所述双向对调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步骤S100: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获取所述控制旋钮被旋扭时产生的旋钮调节信号;
[0020]步骤S200: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将所述旋钮调节信号转换为脉宽调制信号并将所述脉宽调制信号发送至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
[0021]步骤S300: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将所述脉宽调制信号分别发送至所述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和所述调节信号流通端口;其中,所述调节信号流通端口与外部从动被控可调电源连接。
[002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调电源双向对调方法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0023]因本专利技术所述调电源双向对调方法应用于上述的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故本专利技术所述调电源双向对调方法亦实现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连接外部主控装置带来的布线复杂问题,亦免除了连接匹配的难度问题,同样还具有布线的简单化、应用上的实用化及调节的稳定性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的电路结构框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双向对调的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调电源双向对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8]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9]输出功率变换电路100,功率变换控制电路200,内置控制逻辑电路300,控制旋钮400,信号缓冲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包括输出功率变换电路、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内置控制逻辑电路和控制旋钮,所述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内置控制逻辑电路均与所述输出功率变换电路连接,所述控制旋钮与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设置于所述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和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之间,并分别与所述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和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连接;调节信号流通端口,所述调节信号流通端口与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连接,并用于连接外部从动被控可调电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包括第一缓冲电路、开漏输出电路、第二缓冲电路和射极跟随电路,所述第一缓冲电路与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连接,所述开漏输出电路与所述第一缓冲电路连接,所述开漏输出电路还与所述调节信号流通端口和所述第二缓冲电路均连接,所述射极跟随电路与所述第二缓冲电路连接,所述射极跟随电路还与功率变换控制电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电路包括第一比较器,所述第一比较器的正相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开漏输出电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漏输出电路包括第一MOS管和第一电阻,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第一电阻还与一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还与所述第二缓冲电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电路包括第二比较器,所述第二比较器的正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自泉,刘志伟,陈伟健,易琪,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喜见天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