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装置、放电系统及放电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0579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09:17
一种电池装置、放电系统及放电方法,该放电系统包括控制模块和放电电路,所述放电电路包括主放电电路和预放电电路,所述主放电电路和预放电电路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且预放电电路与主放电电路并联,当负载接入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预放电电路导通及所述主放电电路断开而可通过所述预放电电路向所述负载放电。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并联的预放电电路和主放电电路以形成放电电路,从而可通过预放电电路进行预放电而对负载的电容进行充电,通过预放电电路的预放电电阻进行限流,从而避免上电瞬间电流过大而导致打火现象的发生。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可消除安全隐患,而且可提高电池、负载的使用寿命,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宜大力推广。宜大力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装置、放电系统及放电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过预放电以防止上电打火的电池装置、放电系统及放电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锂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锂电池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循环寿命长、无污染、安全性好等优良特性,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助力车、电瓶车等产品中。在很多情况下,例如,在助力车的使用中,都会有换电池的过程,电池取出充电,充满电后再安装至助力车上。由于助力车内的电机控制系统内设有电容,因此在助力车上电的瞬间,会有很大电流对电容充电,从而会导致电池与助力车的电池插头在对接时打火,而经过长期的反复插拔后,电池插头的金属件会因打火而氧化,这样,当上电打火时,便会导致安全隐患发生,而且还会缩短电池和助力车电池插头的寿命,增加维护成本,因此,其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通过预放电以防止上电打火的电池装置、放电系统及放电方法。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放电系统,其包括控制模块和放电电路,所述放电电路包括主放电电路和预放电电路,所述主放电电路和所述预放电电路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且所述预放电电路与所述主放电电路并联,其中,当负载接入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预放电电路导通及所述主放电电路断开,通过所述预放电电路向所述负载放电。
[0005]进一步地,所述预放电电路包括预放电电阻和第一控制开关,所述预放电电阻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串联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主放电电路包括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二控制开关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预放电电阻和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串联后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并联。
[0006]进一步地,其还包括负载检测电路,所述负载检测电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负载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述负载是否接入,当所述负载检测电路检测到所述负载接入时,所述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以使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导通。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包括第一MOS管Q15,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一端与所述预放电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预放电电阻和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两端,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三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预放电电路包括三极管Q3和第二MOS管Q2,所述三极管Q3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第二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第三端经第一电阻R17与所述第二MOS管Q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第二端经第四电阻R25与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第三端与工作电压连接。
[0009]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MOS管Q2的第一端与第三端之间连接有并联设置的电容C6
和第二电阻R16。
[0010]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连接有并联设置的稳压二极管D6和第三电阻R24,所述稳压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6的负极与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三端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预放电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5,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端与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端与所述预放电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0012]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装置,其包括电芯、放电正端口、放电负端口、充电正端口、充电负端口、控制模块、充电电路、主放电电路和预放电电路,其中,所述放电正端口及充电正端口分别与所述电芯的正极连接;所述主放电电路与所述预放电电路并联后连接于所述电芯的负极与所述充电电路之间;所述充电电路分别与所述放电负端口及所述充电负端口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放电电路、预放电电路及充电电路连接;当所述放电正端口和所述放电负端口与负载连接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预放电电路导通及所述主放电电路断开,所述电芯与所述负载、充电电路、预放电电路之间形成回路而通过所述预放电电路向所述负载放电。
[0013]进一步地,所述预放电电路包括预放电电阻和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及所述预放电电阻连接;所述主放电电路包括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二控制开关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预放电电阻和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串联后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并联。
[0014]进一步地,其还包括负载检测电路,所述负载检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放电正端口及放电负端口连接,所述负载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当所述放电正端口和所述放电负端口与负载连接时,所述负载检测电路发送检测信号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以使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导通。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包括第一MOS管Q15,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一端与所述预放电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预放电电阻和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两端,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三端与所述控制模块形成控制连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预放电电路包括三极管Q3和第二MOS管Q2,所述三极管Q3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第二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第三端经第一电阻R17与所述第二MOS管Q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第二端经第四电阻R25与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第三端与工作电压连接。
[0017]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MOS管Q2的第一端与第三端之间连接有并联设置的电容C6和第二电阻R16。
[0018]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连接有并联设置的稳压二极管D6和第三电阻R24,所述稳压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6的负极与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三端连接。
[0019]进一步地,所述预放电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5,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端与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端与所述预放电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0020]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放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1]S1:提供并联设置的预放电电路和主放电电路;
[0022]S2:检测负载是否接入;
[0023]S3:若是,则控制所述预放电电路导通及所述主放电电路断开,通过所述预放电电路向所述负载放电。
[0024]进一步地,步骤S3之后,当所述预放电电路导通达到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预放电电路断开及所述主放电电路导通,通过所述主放电电路向所述负载放电。
[0025]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并联的预放电电路和主放电电路以形成放电电路,从而可通过预放电电路进行预放电而对负载的电容进行充电,从而避免上电瞬间电流过大而导致打火现象的发生。当通过预放电电路对负载的电容充电后,其后再打开主放电电路进行正式放电,从而可完成正常的放电功能,并避免上电打火。本专利技术的电池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放电系统,其包括控制模块(10)和放电电路(20),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路(20)包括主放电电路(21)和预放电电路(22),所述主放电电路(21)和所述预放电电路(22)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10)连接,且所述预放电电路(22)与所述主放电电路(21)并联,其中,当负载(80)接入时,所述控制模块(10)控制所述预放电电路(22)导通及所述主放电电路(21)断开,通过所述预放电电路(22)向所述负载(80)放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放电电路(22)包括预放电电阻(221)和第一控制开关(222),所述预放电电阻(221)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222)串联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开关(222)与所述控制模块(10)连接;所述主放电电路(21)包括第二控制开关(211),所述第二控制开关(211)与所述控制模块(10)连接;所述预放电电阻(221)和所述第一控制开关(222)串联后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211)并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负载检测电路(30),所述负载检测电路(30)与所述控制模块(10)连接,所述负载检测电路(30)用于检测所述负载(80)是否接入,当所述负载检测电路(30)检测到所述负载(80)接入时,所述控制模块(10)发送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222)以使所述第一控制开关(222)导通。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222)包括第一MOS管Q15,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一端与所述预放电电阻(22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预放电电阻(221)和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211)的两端,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三端与所述控制模块(10)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放电电路(22)包括三极管Q3和第二MOS管Q2,所述三极管Q3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模块(10)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第二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第三端经第一电阻R17与所述第二MOS管Q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第二端经第四电阻R25与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第三端与工作电压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MOS管Q2的第一端与第三端之间连接有并联设置的电容C6和第二电阻R16。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连接有并联设置的稳压二极管D6和第三电阻R24,所述稳压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6的负极与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三端连接。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放电电路(22)还包括二极管D5,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端与所述第一MOS管Q1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端与所述预放电电阻(221)的第二端连接。9.一种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电芯(40)、放电正端口(61)、放电负端口(62)、充电正端口(71)、充电负端口(72)、控制模块(10)、充电电路(50)、主放电电路(21)和预放电电路(22),其中,所述放电正端口(61)及充电正端口(71)分别与所述电芯(40)的正极连接;所述主放电电路(21)与所述预放电电路(22)并联后连接于所述电芯(40)的负极与所
述充电电路(50)之间;所述充电电路(50)分别与所述放电负端口(62)及所述充电负端口(72)连接;所述控制模块(10)分别与所述主放电电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磊李允令郭智渊董金昭李科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钧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