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正反插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充电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正反插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连接器是一种连接两个有源器件的器件,用于传输电流或信号,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电子器件,运用也极其广泛。连接器普遍是由壳体、绝缘本体和端子三大部分组成。现在,可正反插连接器中的端子都是呈长条状结构,每个端子的后端作为引脚需与一根连接线焊接连接,导致正反插连接器上焊脚较多使生产制造较麻烦;而且,相同作用的端子上焊接的连接线需要汇总成一根连接总线,相同类型的连接线在汇总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不与其他类型的连接线相接触,这给正反插连接器带来了布线上的麻烦;此外,长条状端子与绝缘本体之间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受插接力后沿插接方向滑动,多次插接后长条状端子容易变形严重,导致插接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反插连接器,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端子与绝缘本体间稳定性差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正反插连接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插舌部;所述插舌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一电源端子,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二接地端子和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间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和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正反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绝缘本体(2),所述绝缘本体(2)包括插舌部(21);/n所述插舌部(2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第一接地端子(31)和第一电源端子(32),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二接地端子(33)和第二电源端子(34);/n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1)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3)间设置有第一连接部(35),所述第一连接部(3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3)固定连接;/n所述第一电源端子(32)和所述第二电源端子(34)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部(36),所述第二连接部(3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3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3)固定连接;/n所述第一连接部(35)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6)均位于所述插舌部(21)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反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绝缘本体(2),所述绝缘本体(2)包括插舌部(21);
所述插舌部(2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第一接地端子(31)和第一电源端子(32),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二接地端子(33)和第二电源端子(34);
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1)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3)间设置有第一连接部(35),所述第一连接部(3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3)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电源端子(32)和所述第二电源端子(34)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部(36),所述第二连接部(3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3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3)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35)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6)均位于所述插舌部(2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反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3)和所述第一连接部(35)一体冲压成型;所述第一电源端子(32)、所述第二电源端子(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6)一体冲压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反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2)还包括与所述插舌部(21)一体成型的固定部(22),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1)和所述第一电源端子(32)均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用于导电的凸起部(30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3)和所述第二电源端子(34)均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用于导电的凸起部(301);
所述凸起部(301)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35)的一端伸入所述固定部(22),所述固定部(22)内形成有与所述凸起部(301)的一端相抵的抵接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反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苏苏,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一宸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