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79870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8:0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背板、灯条、第一光学膜、胶框以及胶粘层;通过胶粘层将对应的光学膜固定于灯条的对侧,使对应光学膜的受热变化量集中于灯条一侧,有利于实现车载用背光模组中对应光学膜固定的可靠性及背光模组的窄边框化,以及有益于消除或者弱化背光模组的边缘亮边、萤火虫效应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本申请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背光
,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车载显示技术的发展,车载用背光模组的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趋于大屏化以及窄边框;为了实现其窄边框,现阶段的车载背光模组通常是在导光板台阶上贴双面胶,在背光模组的长方向上单侧固定对应的光学膜片;且以固定侧为基准进行光学膜片的组装固定,另一侧则保留光学膜片的胀缩空间。由于车载用背光模组的可靠性要求相对比较严苛,一般采用在导光板上设计凸台,用于固定对应的光学膜片;鉴于背光模组的窄边框限制,在模组长方向上没有足够空间进行光学膜片的固定(光学膜片的膨胀空间不足),而在边框相对较宽的下侧即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柔性电路板)一侧设计导光板凸台,则容易引起背光模组的边缘亮边以及萤火虫效应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解决了车载用背光模组的边缘亮边以及萤火虫效应的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背板、灯条、第一光学膜、胶框以及胶粘层;所述背板至少具有对侧设置的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灯条设置于所述第一挡墙的内侧面;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入光面朝向所述背板的支撑面;以及所述胶框的压合面朝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出光面;其中,在靠近所述第二挡墙的一侧,所述压合面通过胶粘层与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出光面粘接。基于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合面上设置有一凸台,所述凸台通过所述胶粘层与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出光面粘接;且所述凸台至少覆盖部分的所述压合面。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台位于长度方向上的所述压合面,且位于所述压合面的中部区域。基于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胶粘层与所述第一光学膜之间具有过盈量。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过盈量为0.08mm至0.12mm。基于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台为长方体,所述凸台的长度为20mm至30mm,所述凸台的宽度为2mm至3mm,所述凸台的高度为0.1mm至0.5mm。基于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胶粘层的厚度为所述凸台与所述第一光学膜之间的距离。基于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光学膜和遮光弹性固定件;所述第二光学膜的入光面远离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入光面,且所述第二光学膜的出光面朝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入光面;所述遮光弹性固定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挡墙,所述遮光弹性固定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光学膜的出光面,且所述遮光弹性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光学膜的出光面之间;其中,所述遮光弹性固定件至少部分遮挡所述灯条。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遮光弹性固定件为黑色单面胶。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单面胶的长度为20mm至30mm,所述单面胶的宽度为5mm至10mm。基于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挡墙与所述第一光学膜至少部分重叠。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学膜至所述第一挡墙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光学膜至所述第一挡墙的距离。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学膜至所述第二挡墙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光学膜至所述第二挡墙的距离。基于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胶粘层为双面胶。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背光模组和液晶屏,所述液晶屏设置于所述压合面的背面。基于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液晶屏连接。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通过胶粘层将对应的光学膜固定于灯条的对侧,使对应光学膜的受热变化量集中于灯条一侧,有利于实现车载用背光模组中对应光学膜固定的可靠性及背光模组的窄边框化,以及有益于消除或者弱化背光模组的边缘亮边、萤火虫效应的问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胶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胶框与凸台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至图4,其中,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背板10、灯条60、第一光学膜40、胶框20以及胶粘层30;其中,背板10的底部朝向出光方向的一面为其支撑面13,背板10的侧壁至少包括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其中,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为对侧设置的,第一挡墙11、第二挡墙12均可以但不限于为背板10的长边,也可以为背板10的短边;其中,该背板10可以但不限于为钣金一体铸造成型,也可以为其它材料,或者其他工艺制造出来的;其中,第一挡墙11与第二挡墙12的高度不同,第一挡墙11的高度大于第二挡墙12的高度。灯条60固定于第一挡墙11的内侧面;第一光学膜40的入光面朝向背板10的支撑面13,第一光学膜40与灯条60不发生重叠,第一光学膜40可以但不限于与第二挡墙12至少部分重叠,可以获得第二挡墙12的支撑;胶框20的压合面21朝向第一光学膜40的出光面,并通过胶粘层30与第一光学膜40的出光面粘接,其中,胶粘层30在靠近第二挡墙12的这一侧固定第一光学膜40,在发生热胀冷缩时,第一光学膜40的伸缩方向大致是朝向第一挡墙11的,使对应光学膜的膨胀方向一致,则第二挡墙12侧可以不为这些光学膜预留膨胀空间,或者预留些较小的膨胀空间,有利于实现车载用背光模组中对应光学膜固定的可靠性及背光模组的窄边框化,以及有益于消除或者弱化胶粘层30过于靠近灯条60,而对灯条60发出的灯光具有一定反射作用导致的背光模组的边缘亮边、萤火虫效应的问题。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出光面、入光面是指对应光学膜的正面或者反面,出光面为朝向液晶屏100的一侧的平面,反之,入光面为朝向背板10的支撑面13的平面。其中,基于经济实用性方面的考量,胶粘层30可以但不限于为双面胶,也可以是其它的连接件来实现压合面21/凸台22与第一光学膜40之间的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背光模组在工作时,能够产生大量的热量,对应的光学膜在受到热量影响的情况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n背板,所述背板至少具有对侧设置的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n灯条,设置于所述第一挡墙的内侧面;/n第一光学膜,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入光面朝向所述背板的支撑面;以及/n胶框,所述胶框的压合面朝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出光面;/n其中,在靠近所述第二挡墙的一侧,所述压合面通过胶粘层与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出光面粘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至少具有对侧设置的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
灯条,设置于所述第一挡墙的内侧面;
第一光学膜,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入光面朝向所述背板的支撑面;以及
胶框,所述胶框的压合面朝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出光面;
其中,在靠近所述第二挡墙的一侧,所述压合面通过胶粘层与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出光面粘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面上设置有一凸台,所述凸台通过所述胶粘层与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出光面粘接;且所述凸台至少覆盖部分的所述压合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位于长度方向上的所述压合面,且位于所述压合面的中部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粘层与所述第一光学膜之间具有过盈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盈量为0.08mm至0.12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为长方体,所述凸台的长度为20mm至30mm,所述凸台的宽度为2mm至3mm,所述凸台的高度为0.1mm至0.5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粘层的厚度为所述凸台与所述第一光学膜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光学膜和遮光弹性固定件;
所述第二光学膜的入光面远离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入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政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