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9385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涉及储氢气瓶固定机构的技术领域,包括:下底座,下底座的顶部开设腰孔;上支架,上支架设置在下底座的顶部,下底座和上支架通过固定螺栓相连接,上支架内沿横向开设有内孔,内孔自上支架的一端面贯穿至另一端面;塑料套衬,塑料套衬卡设在内孔的内部,塑料套衬与储氢气瓶的瓶口相贴合;防脱圈,防脱圈设置在上支架的一端面上,防脱圈位于内孔的端口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气瓶的瓶口插入塑料套衬内,防脱槽和防脱圈均对塑料套衬起到限位作用,避免塑料套衬跟随气瓶移动,对气瓶的安装牢固,避免车辆开启及急停造成气瓶的滑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
本技术涉及车载储氢气瓶的
,尤其涉及一种车载储氢气瓶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氢能源行业的发展,以氢燃料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车将是继锂电池车之后又一全球级别的行业黄金发展时代。目前的气瓶多为三型瓶,即铝内胆碳纤维缠绕气瓶,随着压力的变化,气瓶的直径及长度形变量较小。但是随着四型瓶推广以及三型长气瓶的使用,气瓶随压力的形变量较大。三型瓶长度短的气瓶直径及长度的形变量较小,但是长度长的气瓶,随着压力变化的形变量大。气瓶的内胆为金属铝内胆,通过碳纤维缠绕使气瓶具备密封氢气能力。因碳纤维易损伤,故在碳纤维表层通常采用玻璃纤维保护。所以气瓶的表层较光滑,摩擦系数较小。国内常用气瓶固定方式为绑带固定,即通过金属绑带内覆橡胶皮,将气瓶固定在支架上。若气瓶延伸方向与车辆行驶方向垂直,气瓶受到绑带的力,使其不会随车辆运行而脱落。若气瓶延伸方向与车辆行驶方向平行,同样采用绑带固定,气瓶极易随车辆开启及急停造成气瓶在绑带内部滑动,从而造成气瓶加氢管路或供氢管路发生位移,从而造成整体管路气体泄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国内氢燃料汽车推广,车载储氢已经由乘用车、客车、物流车逐渐推广至重卡等。所以之前使用的小容积气瓶不再具备优势,需研发大容积的气瓶以满足推广的要求。由于整车宽度和高度限制,以及整体成本的限制,大容积的气瓶在整车上无法按照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安装,只能在车顶沿车辆行驶方向布置。所以设计新的气瓶固定方式是后续推广长途运输车使用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前提。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现针对上述产生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解决了大容积的气瓶在运输车上不易固定的技术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底座,所述下底座的顶部开设腰孔;上支架,所述上支架设置在所述下底座的顶部,所述下底座和所述上支架通过固定螺栓相连接,所述上支架内沿横向开设有内孔,所述内孔自所述上支架的一端面贯穿至另一端面;塑料套衬,所述塑料套衬卡设在所述内孔的内部,所述塑料套衬与所述储氢气瓶的瓶口相贴合;防脱圈,所述防脱圈设置在所述上支架的一端面上,所述防脱圈位于所述内孔的端口处,用于对塑料套衬限位。上述的一种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其中,所述上支架内开设有螺栓孔,所述螺栓孔从所述上支架的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所述螺栓孔与所述腰孔相正对,所述固定螺栓贯穿所述螺栓孔和所述腰孔,所述固定螺栓上设置有螺母。上述的一种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其中,所述上支架靠近于所述防脱圈的一端面上开设螺纹孔,所述防脱圈上设有螺栓,所述螺栓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上述的一种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其中,所述内孔的内部开设防脱槽,所述塑料套衬卡设在所述防脱槽内。上述的一种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其中,所述下底座靠近于所述储氢气瓶的侧面开设有圆弧状切面槽。上述的一种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其中,所述下底座呈长方体的中空结构,所述下底座的前面板和后面板均设有开口。上述的一种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其中,所述防脱圈的内径小于所述内孔的内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本技术通过气瓶的瓶口插入塑料套衬内,防脱槽和防脱圈均对塑料套衬起到限位作用,避免塑料套衬跟随气瓶移动,对气瓶的安装牢固,避免车辆开启及急停造成气瓶的滑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下底座的轴测图;图3为本技术的下底座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上支架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防脱圈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塑料套衬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与储氢系统支架的安装示意图。附图标记:1、下底座;11、腰孔;12、圆弧状切面槽;2、上支架;21、内孔;22、螺栓孔;3、塑料套衬;4、防脱圈;5、储氢系统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包括:下底座1、上支架2、塑料套衬3和防脱圈4,下底座1固定在整车或者储氢系统支架5上。如图2至图6所示,下底座1的顶部开设腰孔11,上支架2呈矩形的板状结构,上支架2沿竖向设置在下底座1的顶部,下底座1的腰孔11和上支架2通过固定螺栓相连接,固定螺栓采用防锈长螺栓,采用腰孔11形式可容许气瓶本身长度公差造成储氢气瓶的瓶口固定位置并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上支架2内沿横向开设有内孔21,内孔21自上支架2的一端面贯穿至另一端面,内孔21的截面呈圆形,上支架2用于将储氢气瓶和下底座1连接在一起,上支架2和下底座1采用分离式结构,因为储氢气瓶本身有直径的公差,一体式结构无法吸收该公差。塑料套衬3卡设在内孔21的内部,塑料套衬3与储氢气瓶的瓶口相贴合,塑料套衬3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材质,塑料套衬3是直接与储氢气瓶的瓶口接触的塑料件,储氢气瓶会随着压力增加而伸长,塑料套衬3的硬度小于储氢气瓶的瓶口金属面的硬度,避免增压过程对瓶口的金属面造成损伤。防脱圈4设置在上支架2的一端面上,防脱圈4位于内孔21的端口处,防止塑料套衬3随着储氢气瓶伸长滑落,起到对塑料套衬3的限位作用。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上支架2内沿竖向开设有螺栓孔22,螺栓孔22从上支架2的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螺栓孔22与腰孔11相正对,固定螺栓的下端依次贯穿螺栓孔22和腰孔11,并与螺母相连接。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上支架2靠近于防脱圈4的一端面上开设螺纹孔,防脱圈4上设有螺栓,螺栓与螺纹孔螺纹连接。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内孔21的内部开设防脱槽,塑料套衬3卡设在防脱槽内,防止储氢气瓶在增压过程中移动造成塑料套衬3位移。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实际安装中会遇到储氢气瓶肩部曲率过大造成下底座1与储氢气瓶距离过近,在下底座1靠近于储氢气瓶的侧面开设有圆弧状切面槽12,增加下底座1和储氢气瓶肩部的距离。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下底座1呈长方体的中空结构,下底座1的前面板和后面板均设有开口,开口便于在固定螺栓上装配螺母。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防脱圈4的内径小于内孔21的内径,若塑料套衬3发生移动时,防脱圈4可以抵住塑料套衬3,防止其发生移动。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在储氢气瓶与储氢气瓶固定机构安装之前,先将储氢气瓶尾部的原固定模块进行切割,然后重新焊接,并做防锈喷涂;因储氢气瓶会发生长度方向伸长,所以将尾阀的排空更改为排放保护器的形式,其他管路不做任何形式更改。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下底座(1),所述下底座(1)的顶部开设腰孔(11);/n上支架(2),所述上支架(2)设置在所述下底座(1)的顶部,所述下底座(1)和所述上支架(2)通过固定螺栓相连接,所述上支架(2)内沿横向开设有内孔(21),所述内孔(21)自所述上支架(2)的一端面贯穿至另一端面;/n塑料套衬(3),所述塑料套衬(3)卡设在所述内孔(21)的内部,所述塑料套衬(3)与所述储氢气瓶的瓶口相贴合;/n防脱圈(4),所述防脱圈(4)设置在所述上支架(2)的一端面上,所述防脱圈(4)位于所述内孔(21)的端口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底座(1),所述下底座(1)的顶部开设腰孔(11);
上支架(2),所述上支架(2)设置在所述下底座(1)的顶部,所述下底座(1)和所述上支架(2)通过固定螺栓相连接,所述上支架(2)内沿横向开设有内孔(21),所述内孔(21)自所述上支架(2)的一端面贯穿至另一端面;
塑料套衬(3),所述塑料套衬(3)卡设在所述内孔(21)的内部,所述塑料套衬(3)与所述储氢气瓶的瓶口相贴合;
防脱圈(4),所述防脱圈(4)设置在所述上支架(2)的一端面上,所述防脱圈(4)位于所述内孔(21)的端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车载储氢气瓶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2)内开设有螺栓孔(22),所述螺栓孔(22)从所述上支架(2)的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所述螺栓孔(22)与所述腰孔(11)相正对,所述固定螺栓贯穿所述螺栓孔(22)和所述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韬赵晓晓黄立伟张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