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路深基坑锚索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8948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5: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铁路深基坑锚索支护结构,包括支护喷面和注浆通道,所述注浆通道倾斜设置于所述支护喷面一侧,所述注浆通道为一中空管状结构,且所述注浆通道外侧环绕设置有多组钢绞线,且所述钢绞线与所述注浆通道相互平行,所述支护喷面远离所述注浆通道一侧设置有拉紧所述钢绞线的腰梁。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注浆通道外侧设置钢绞线进行牵拉支撑,从而通过预应力锚索支护结构对基坑施工过程进行支护,提高基坑支护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缩短施工周期,且避免对铁路轨道区域土层强度造成影响,保障基坑临侧铁路正常运行,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铁路深基坑锚索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基坑支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铁路深基坑锚索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铁路交通以及大型地下公共设施等迅速崛起,涌现出了大量深基坑工程以及地下工程,建筑间距越来越小,基坑支护形式的选取直接影响基坑开挖的施工安全以及工程进度,其中靠近铁路侧基坑支护是目前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之一。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目前在临近铁路侧基坑支护通常采用排桩结构,外侧采用一排高压旋喷桩作为止水帷幕施工至桩顶,其余部位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进行加固,施工周期较长,且需要开挖灌注桩孔,对于保障铁路正常运行具有一定安全风险,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铁路深基坑锚索支护结构,通过在注浆通道外侧设置钢绞线进行牵拉支撑,以通过预应力锚索支护结构对基坑施工过程进行支护,提高基坑支护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缩短施工周期,且避免对铁路轨道区域土层强度造成影响,保障基坑临侧铁路正常运行,实用性强,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铁路深基坑锚索支护结构,包括支护喷面和注浆通道,所述注浆通道倾斜设置于所述支护喷面一侧,所述注浆通道为一中空管状结构,且所述注浆通道外侧环绕设置有多组钢绞线,且所述钢绞线与所述注浆通道相互平行,所述支护喷面远离所述注浆通道一侧设置有拉紧所述钢绞线的腰梁;多组所述钢绞线内侧设置有支撑所述注浆通道的定中支架,且所述钢绞线远离所述支护喷面一端设置有导向头,所述导向头为一半球形结构,且所述导向头内侧与所述注浆通道端部平齐。采用上述一种铁路深基坑锚索支护结构,需要对基坑进行支护时,在支护区域钻出锚索孔,而后将所述注浆通道以及钢绞线同步置于锚索孔内,将所述第一注浆管与外界注浆设备相接进行一次注浆过程,随着所述第一注浆管内水泥浆的灌入,同时逐步将所述第一注浆管向外拔出直至移动到所述支护喷面位置,当所述注浆通道内水泥浆回流到支护喷面位置,此时一次注浆完成;待一次注浆过程完成后4~6小时进行二次注浆过程,将所述第一注浆管与外界注浆设备相接,在注浆的同时向外拉动所述第二注浆管,待浆液流出到所述支护喷面位置时,用湿粘土封堵所述注浆通道抽出后形成的孔口,此时注浆过程完成,而后在所述钢绞线伸出支护喷面一侧安装钢制腰梁,通过所述腰梁外侧的所述托架对所述钢绞线进行拉紧,实现基坑锚索支护过程。作为优选,所述注浆通道沿所述钢绞线延伸方向贯穿所述支护喷面,且所述注浆通道与所述支护喷面间隙配合。作为优选,所述注浆通道包括第一注浆管和第二注浆管,所述第一注浆管和所述第二注浆管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注浆管和所述第二注浆管均贯穿所述定中支架中部。作为优选,所述定中支架为一圆盘状结构,该定中支架外侧环绕设置有6组U形限位槽,所述钢绞线数量为3组,且3组所述钢绞线间隔分布于6组所述限位槽内。作为优选,所述钢绞线为多条钢索绞合缠绕制成的钢制拉线,所述腰梁远离所述支护喷面一侧设置有托架,所述钢绞线端部穿过所述腰梁中心且与所述托架通过锚具相接。作为优选,所述支护喷面远离所述腰梁一侧的所述钢绞线外侧套接有套管,所述套管与所述钢绞线间隙通过油脂润滑填充。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在注浆通道外侧设置钢绞线进行牵拉支撑,从而通过预应力锚索支护结构对基坑施工过程进行支护,提高基坑支护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缩短施工周期,且避免对铁路轨道区域土层强度造成影响,保障基坑临侧铁路正常运行,实用性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图;图2是图1的A处结构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定中支架的端面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支护喷面;2、钢绞线;201、钢索;3、腰梁;4、注浆通道;401、第一注浆管;402、第二注浆管;5、定中支架;501、限位槽;502、通孔;6、导向头;7、套管;8、托架;801、锚具。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铁路深基坑锚索支护结构,包括支护喷面1和注浆通道4,注浆通道4倾斜设置于支护喷面1一侧,注浆通道4为一中空管状结构,且注浆通道4外侧环绕设置有多组钢绞线2,且钢绞线2与注浆通道4相互平行,支护喷面1远离注浆通道4一侧设置有拉紧钢绞线2的腰梁3。多组钢绞线2内侧设置有支撑注浆通道4的定中支架5,且钢绞线2远离支护喷面1一端设置有导向头6,导向头6为一半球形结构,且导向头6内侧与注浆通道4端部平齐,以便于通过导向头6支撑钢绞线2以及注浆通道4移动到基坑位置支护孔内,注浆通道4沿钢绞线2延伸方向贯穿支护喷面1,且注浆通道4与支护喷面1间隙配合,注浆通道4包括第一注浆管401和第二注浆管402,第一注浆管401和第二注浆管402相互平行,且第一注浆管401和第二注浆管402均贯穿定中支架5中部,通过注浆通道4的两条注浆管依次对基坑的支护孔内灌注水泥浆,以实现两次注浆过程。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定中支架5为一圆盘状结构,该定中支架5外侧环绕设置有6组U形限位槽501,钢绞线2数量为3组,且3组钢绞线2间隔分布于6组限位槽501内,钢绞线2为多条钢索201绞合缠绕制成的钢制拉线,腰梁3远离支护喷面1一侧设置有托架8,钢绞线2端部穿过腰梁3中心且与托架8通过锚具801相接,支护喷面1远离腰梁3一侧的钢绞线2外侧套接有套管7,套管7与钢绞线2间隙通过油脂润滑填充,以提高钢绞线2在套管7内移动的通畅便捷性。采用上述结构,需要对基坑进行支护时,在支护区域钻出锚索孔,而后将注浆通道4以及钢绞线2同步置于锚索孔内,将第一注浆管401与外界注浆设备相接进行一次注浆过程,随着第一注浆管401内水泥浆的灌入,同时逐步将第一注浆管401向外拔出直至移动到支护喷面1位置,当注浆通道4内水泥浆回流到支护喷面1位置,此时一次注浆完成;待一次注浆过程完成后4~6小时进行二次注浆过程,将第一注浆管401与外界注浆设备相接,在注浆的同时向外拉动第二注浆管402,待浆液流出到支护喷面1位置时,用湿粘土封堵注浆通道4抽出后形成的孔口,此时注浆过程完成,而后在钢绞线2伸出支护喷面1一侧安装钢制腰梁3,通过腰梁3外侧的托架8对钢绞线2进行拉紧,实现基坑锚索支护过程;通过在注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铁路深基坑锚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喷面(1)和注浆通道(4),所述注浆通道(4)倾斜设置于所述支护喷面(1)一侧,所述注浆通道(4)为一中空管状结构,且所述注浆通道(4)外侧环绕设置有多组钢绞线(2),且所述钢绞线(2)与所述注浆通道(4)相互平行,所述支护喷面(1)远离所述注浆通道(4)一侧设置有拉紧所述钢绞线(2)的腰梁(3);/n多组所述钢绞线(2)内侧设置有支撑所述注浆通道(4)的定中支架(5),且所述钢绞线(2)远离所述支护喷面(1)一端设置有导向头(6),所述导向头(6)为一半球形结构,且所述导向头(6)内侧与所述注浆通道(4)端部平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铁路深基坑锚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喷面(1)和注浆通道(4),所述注浆通道(4)倾斜设置于所述支护喷面(1)一侧,所述注浆通道(4)为一中空管状结构,且所述注浆通道(4)外侧环绕设置有多组钢绞线(2),且所述钢绞线(2)与所述注浆通道(4)相互平行,所述支护喷面(1)远离所述注浆通道(4)一侧设置有拉紧所述钢绞线(2)的腰梁(3);
多组所述钢绞线(2)内侧设置有支撑所述注浆通道(4)的定中支架(5),且所述钢绞线(2)远离所述支护喷面(1)一端设置有导向头(6),所述导向头(6)为一半球形结构,且所述导向头(6)内侧与所述注浆通道(4)端部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铁路深基坑锚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通道(4)沿所述钢绞线(2)延伸方向贯穿所述支护喷面(1),且所述注浆通道(4)与所述支护喷面(1)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铁路深基坑锚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通道(4)包括第一注浆管(401)和第二注浆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嫄春李潇张轶楠李飞阳董霆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建十一局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