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锚锭板桩基坑支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78947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5: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钢管锚锭板桩基坑支护系统,包括:板桩,其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孔结构;管桩:与板桩间隔排列,其上设置有与板桩孔结构对应的第二孔结构;拉杆:第一端穿过第一孔结构,与板桩可拆卸连接,第二端穿过第二孔结构,与管桩可拆卸连接。支护系统通过板桩、管桩、拉杆的配合,设计了一种组合、可拆卸、可全回收结构,组装方便,施工简单,可重复利用,文明环保,可降低基坑防护结构的施工成本。该结构尤其适用于淤泥或淤泥质软土场地、深度约4~6m的基坑工程,能够满足基坑边坡安全施工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管锚锭板桩基坑支护系统
本技术涉及基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钢管锚锭板桩基坑支护系统。
技术介绍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常涉及基坑支护施工,作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基坑工程的安全防护至关重要,尤其对于淤泥~淤泥质软土层,其物理力学性状差,对基坑工程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在淤泥~淤泥质软土场地开挖基坑工程,主要采用排桩、地下连续墙、SMW工法作为挡土构件,采用内支撑或锚杆(索)作为支锚构件。这种施工结构工程造价较高,且构件无法完全回收,造成地下空间障碍,不利于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板桩可用于基坑工程,但无支锚构件的情况,基坑深度一般受限在3m以内。当采用内支撑或可回收锚杆(索),可适用于深度3~8m的基坑,实现部分结构可回收,但仍未解决工程造价高、环境污染等问题。公开号为CN203891031U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钢管桩连续墙及其辅助施工桩架”,利用大直径钢管桩承担水土压力,相邻钢管桩之间套接阻挡桩间土,接缝处设置止水空腔,通过在止水空腔内安装弹性袋并充水密封邻桩接缝,实现“以水堵漏”目的,形成连续墙体进行基坑围护。但其设备复杂、造价高,影响其推广应用。对房屋建筑一层地下室或普通市政基础设施,开挖深度一般4~6m,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经济性和可操作性是重要的指导原则。目前尚缺少技术成熟且环保的防护技术和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基坑支护系统存在的造价高、可回收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全回收型钢管锚锭板桩基坑支护系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钢管锚锭板桩基坑支护系统,包括:板桩,其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孔结构;管桩:与板桩间隔排列,其上设置有与板桩孔结构对应的第二孔结构;拉杆:第一端穿过第一孔结构,与板桩可拆卸连接,第二端穿过第二孔结构,与管桩可拆卸连接。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拉杆为空心结构,拉杆腔内设置有杆芯,至少一侧拉杆的端部设置有枢转结构,所述枢转结构包括沿拉杆外壁设置的至少一个枢转爪,所述枢转爪与拉杆可枢转的连接;拉杆外壁上设置有与枢转爪对应的空缺结构,枢转爪向拉杆径向内侧旋转时,可位于所述空缺结构内,且枢转爪与拉杆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空缺结构处、拉杆外壁与内壁之间的杆壁上。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枢转爪包括主体部及端部,所述端部相对主体部呈弯折结构,枢转爪经主体部及弯折部的交接处交接至拉杆外壁,所述弯折部的长度不大于拉杆内壁与杆芯间的径向距离。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枢转结构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杆芯端部的第一径向突出结构,所述第一径向突出结构相对枢转爪与拉杆的交接处位于远离拉杆杆端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径向突出结构至拉杆外壁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拉杆内壁与杆芯之间的间距。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枢转结构进一步包括,与第一径向突出结构间隔设置的第二径向突出结构,所述第二突出结构相对第一径向突出结构位于靠近拉杆杆端的一侧;所述枢转爪打开状态下,所述弯折部卡在第一径向突出结构与第二径向突出结构之间。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枢转结构至少包括周向均布设置的四个枢转爪。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拉杆的杆端呈径向收缩。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板桩包括多块子板桩,子板桩两侧端部设置有锁扣装置,相邻子板桩拼接结合。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护系统进一步包括腰梁,腰梁安装在所述板桩上,位于远离管桩的一侧;所述腰梁上设置有第三孔结构,与第一孔结构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拉杆穿过第三孔结构,经可拆卸固定件固定。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腰梁包括呈间隙设置的第一槽钢板和第二槽钢板,所述第一槽钢板和第二槽钢板间经缀板连接;所述第三孔结构为第一槽钢板和第二槽钢板之间的间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通过板桩、管桩、拉杆的配合,设计了一种组合、可拆卸、可全回收结构,组装方便,施工简单,可重复利用,文明环保,可降低基坑防护结构的施工成本。该结构尤其适用于淤泥或淤泥质软土场地、深度约4~6m的基坑工程,能够满足基坑边坡安全施工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钢管锚锭板桩基坑支护系统剖视图;图2为钢管锚锭板桩基坑支护系统俯视图;图3为钢管锚锭板桩基坑支护系统主视图;图4为采用螺母固定锚头结构示意图;图5a为枢转爪闭合至打开状态一结构示意图;图5b为枢转爪闭合至打开状态二结构示意图;图5c为枢转爪闭合至打开状态三结构示意图;图6a为枢转爪打开至闭合状态一结构示意图;图6b为枢转爪打开至闭合状态二结构示意图;图6c为枢转爪打开至闭合状态三结构示意图;图7为枢转爪闭合状态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枢转爪打开状态剖面结构示意图;以上各图中:1-板桩,101-子板桩,102-锁扣装置;2-管桩;3-拉杆,301-空缺结构,302-内锚头;4-螺母;5-枢转爪,501-主体部,502-端部;6-杆芯,601-第一径向突出结构,602-第二径向突出结构;7-腰梁,701-第一槽钢板,702-第二槽钢板,703-缀板;801-基坑底面,802-基坑顶面;9-钢垫板;10-支撑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在”、“连接”、“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不用于暗指相对重要性。一种钢管锚锭板桩基坑支护系统,结构参考图1至图3,包括:板桩1,其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孔结构;板桩包括多块子板桩101,子板桩101两侧端部设置有锁扣装置102,相邻子板桩101拼接结合,灵活组装,以适应基坑支护需求;板桩1在基坑支护结构中作为挡土兼挡水作用,多子板桩101组合为一个连续紧密的钢结构墙体。管桩2:平行于板桩1间隔排列,其上设置有与板桩孔结构对应的第二孔结构;管桩2可采用大直径圆形或方形钢管;管桩2在基坑支护结构中作为锚锭构件。拉杆3:第一端穿过第一孔结构,与板桩1可拆卸连接,第二端穿过第二孔结构,与管桩2可拆卸连接。拉杆3作为挡土构件和锚锭构件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管锚锭板桩基坑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板桩,其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孔结构;/n管桩:与板桩间隔排列,其上设置有与板桩孔结构对应的第二孔结构;/n拉杆:第一端穿过第一孔结构,与板桩可拆卸连接,第二端穿过第二孔结构,与管桩可拆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管锚锭板桩基坑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桩,其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孔结构;
管桩:与板桩间隔排列,其上设置有与板桩孔结构对应的第二孔结构;
拉杆:第一端穿过第一孔结构,与板桩可拆卸连接,第二端穿过第二孔结构,与管桩可拆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锚锭板桩基坑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为空心结构,拉杆腔内设置有杆芯,至少一侧拉杆的端部设置有枢转结构,所述枢转结构包括沿拉杆外壁设置的至少一个枢转爪,所述枢转爪与拉杆可枢转的连接;拉杆外壁上设置有与枢转爪对应的空缺结构,枢转爪向拉杆径向内侧旋转时,可位于所述空缺结构内,且枢转爪与拉杆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空缺结构处、拉杆外壁与内壁之间的杆壁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管锚锭板桩基坑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爪包括主体部及端部,所述端部相对主体部呈弯折结构,枢转爪经主体部及弯折部的交接处交接至拉杆外壁,所述弯折部的长度不大于拉杆内壁与杆芯间的径向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管锚锭板桩基坑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结构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杆芯端部的第一径向突出结构,所述第一径向突出结构相对枢转爪与拉杆的交接处位于远离拉杆杆端的一侧,且,第一径向突出结构至拉杆外壁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拉杆内壁与杆芯之间的间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杨俊杰刘强张志华吕三和丁鹏辉聂宁吴刚张军舰张昊坤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岩土基础工程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