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组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8367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承载组件及车辆。承载组件包括底座机构和承载座机构。所述承载座机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机构上。其中,所述承载座机构包括容纳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承载组件通过在可转动的承载座机构上设置倾斜的容纳部以适用于不同的部件(例如,手机,照明部件)。其安装简单,生产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承载组件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承载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承载组件及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的使用者在骑行时需要查看导航,并且在视线不佳的场景下需要照明。通常车辆上会设置两个承载组件,一个用于承载手机,另一个用于承载照明部件(例如,照明灯)。然而这种设置方式需要设置至少两个承载组件,安装繁琐,生产成本高。因此,现有的承载组件仍需改进以简化安装方式和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于解决上述问题,因而提供了一种安装方式简单并且生产成本低的承载组件。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承载组件,其包括底座机构和承载座机构。所述承载座机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机构上。其中,所述承载座机构包括容纳部。进一步地,所述容纳部相对于所述底座机构倾斜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座机构包括上盖主体和限位部,所述上盖主体的上盖主体上表面相对所述底座机构倾斜设置,所述限位部自所述上盖主体上表面的边缘向上并向内延伸,以形成所述容纳部。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和所述上盖主体形成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容纳部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座机构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设置在所述上盖主体中,并能够相对于所述上盖主体运动。其中,所述限位组件能够突出于所述上盖主体上表面。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座机构设置有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突出于所述承载座机构的下表面。所述底座机构包括定位凹部,所述定位凹部凹陷于所述底座机构的上表面,并且能够容纳所述定位凸部。进一步地,所述承载组件还包括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的上部与所述承载座机构相连接,所述连接部件的下部容纳在所述底座机构中。其中,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承载座机构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机构转动。进一步地,所述底座机构包括底座上盖和底座下盖。所述底座上盖和所述底座下盖相连接,以围合形成车架容纳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承载组件。进一步地,所述车辆还包括把手,所述承载组件设置在所述把手上。本技术的承载组件通过在可转动的承载座机构上设置倾斜的容纳部以适用于不同的部件(例如,手机,照明部件)。其安装简单,生产成本低。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车辆的局部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承载组件的俯视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承载组件的仰视分解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把手1、承载组件2、底座机构21、承载座机构22、连接部件23、底座上盖212、底座下盖214、第一固定件216、上部容纳部222、第一接收孔224、第一通孔226、定位凹部227、底座上盖上表面228、底座上盖下表面229、底座下盖上表面231、下部容纳部232、第二接收孔233、承载座上盖241、承载座下盖242、限位组件243、第二通孔244、定位凸部245、承载座下盖下表面246、上盖主体251、限位部252、开口253、容纳部254、上盖主体下表面256、第一凹部257、限位通孔258、上盖主体上表面259、圆珠261、限位弹性件262、上连接件271、下连接件272、连接弹性件27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下面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在以下的附图中,相同的零部件使用同样的附图号。虽然本专利技术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左”、“右”、“上”、“下”等描述实施例,但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这些术语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性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本申请中所使用的诸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仅仅用于区分和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如未特别指明则不表示特定的顺序,也不具有特定的关联性。例如,术语“第一通孔”本身并不暗示“第二通孔”的存在,术语“第二通孔”本身也不暗示“第一通孔”的存在。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的车辆包括把手1和承载组件2。承载组件2设置在把手1上。承载组件2包括底座机构21、承载座机构22和连接部件23。底座机构21用于与把手1相连接,并为承载座机构22提供支撑。承载座机构22用于承载部件(如,手机、照明部件等)。底座机构21和承载座机构22通过连接部件23可转动地相互连接。如图2-图3所示,底座机构21包括底座上盖212、底座下盖214和四个第一固定件216。底座上盖212能够通过第一固定件216与底座下盖214盖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底座上盖212大致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体。底座上盖212的底部设有上部容纳部222。上部容纳部222从底座上盖212的底座上盖下表面229向上凹陷形成,并且上部容纳部222大致为左右横向设置的拱形,用于容纳把手1的上半部分。底座上盖212的底部还设有从底座上盖下表面229向上延伸的四个第一接收孔224。四个第一接收孔224分别靠近底座上盖212的边缘设置,用于接收四个第一固定件216。底座上盖212的中央设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一通孔226。第一通孔226贯穿底座上盖212设置在底座上盖212的中央。第一通孔226的侧壁形成台阶部,从而使第一通孔226在底座上盖212的底座上盖上表面228限定较小的开口,并在上部容纳部222限定较大的开口。下连接件272的下部和连接弹性件273容纳在第一通孔226中,并且第一通孔226的侧壁的台阶部能够阻碍下连接件272和连接弹性件273向上运动。底座上盖212的底座上盖上表面228还设有一对定位凹部227。一对定位凹部227从底座上盖上表面228向下凹陷形成,并且关于第一通孔226前后对称设置。一对定位凹部227用于与底座上盖212上的一对定位凸部245相配合。如图2-图3所示,底座下盖214大致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体。底座下盖214的上部设有下部容纳部232。下部容纳部232从底座下盖214的底座下盖上表面231向下凹陷形成,并且下部容纳部232大致为左右横向设置的拱形,用于容纳把手1的下半部分。底座下盖214上还设有靠近底座下盖214的边缘设置的四个第二接收孔233。四个第二接收孔233贯穿底座下盖214,并且与四个第一接收孔224相对应,以使得四个第一固定件216能够将底座上盖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座机构(21)和承载座机构(22),所述承载座机构(2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机构(21)上;/n其中,所述承载座机构(22)包括容纳部(25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机构(21)和承载座机构(22),所述承载座机构(2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机构(21)上;
其中,所述承载座机构(22)包括容纳部(25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部(254)相对于所述底座机构(21)倾斜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座机构(22)包括上盖主体(251)和限位部(252),所述上盖主体(251)的上盖主体上表面(259)相对所述底座机构(21)倾斜设置,所述限位部(252)自所述上盖主体上表面(259)的边缘向上并向内延伸,以形成所述容纳部(25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部(252)和所述上盖主体(251)形成开口(253),所述开口(253)与所述容纳部(254)连通。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座机构(22)还包括限位组件(243),所述限位组件(243)设置在所述上盖主体(251)中,并能够相对于所述上盖主体(251)运动;
其中,所述限位组件(243)能够突出于所述上盖主体上表面(25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磊李鑫张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钧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