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多个第一折流件、第二折流件的配合使用,提高换热效率,解决了现有弓形折流板普遍存在流动死区、换热效率低的问题,利用第一缺口、第二缺口大小、位置的不同,使流速的方向与大小不断变化,有效去除死区,保证设备长周期运行。第一折流件利用周向分布的第一缺口将第二介质引出,同时利用扰流杆A扰流,将第二介质导流到折流板B两侧的圆周面上,使第二介质在折流板B两侧圆周面上形成紊流,避免形成流动死区,有利于热量的传递。第二折流件通过折流板C形成螺旋流动通道,利用扰流杆B、扰流杆C扰流,将第二介质导流到折流板C两侧的圆周面上,避免折流板C两侧圆周面上形成流动死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制造容易,生产成本低,选材范围广,清洗方便,适应性强,处理量大,工作可靠,且能适应高温高压,因而在化工、石油能源、制冷等行业的应用中处于主导地位。制冷空调行业中,管壳式换热器都是采用制冷剂在换热管内流动,载冷剂在换热管外流动,壳体内部依次设置有折流板,折流板上设有用于固定换热管的安装孔,折流板外边缘和壳管内边缘无密封。目前在管壳式换热器中,常采用弓形折流板来引导壳程流体,避免短路,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但是现有的弓形折流板普遍存在流动死区,换热效率低,且流速稳定极易沉积污垢,进一步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一端的第一封盖,安装在壳体一端且位于壳体远离第一封盖一端的第二封盖,分别安装在壳体两端且与壳体形成密封腔室、位于第一封盖与第二封盖之间的第一管板、第二管板,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管板、第二管板上且位于密封腔室内的多根换热管,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管板、第二管板且位于密封腔室内的拉杆,安装在拉杆上且沿壳体中心轴线方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第一折流件,安装在拉杆上且沿壳体中心轴线方向均匀分布、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折流板之间的第二折流件,安装在拉杆上且两端分别抵接第一折流件与第二折流件、用于定位限位的定距管;第一折流件上设有多个供换热管穿过的通孔,第一折流件包括一端为球面结构且向靠近第一端盖方向外凸的折流板A,安装在折流板A上且为中空圆台结构的折流板B,两端安装在折流板B上且沿折流板B径向方向均匀分布的多根扰流杆A;折流板B的直径沿壳体中心轴线方向从左到右逐渐增加,折流板B圆周面上设有多个围绕折流板B中心轴线环形阵列且为扇形结构的第一缺口;第二折流件上设有多个供换热管穿过的通孔,第二折流件包括中空圆台结构且直径沿壳体中心轴线方向从左到右逐渐减小的折流板C,两端安装在折流板C上且位于折流板C直径大端、沿折流板C径向方向均匀分布的多根扰流杆B,安装在折流板C上且位于折流板C直径小端、设有第二缺口的扰流板D,两端安装在折流板C内且沿折流板C径向方向均匀分布、与扰流杆B垂直的扰流杆C。进一步的,所述相邻两个第二折流件之间的夹角为90°;第二缺口为扇形结构,第二缺口所对圆心角为9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盖上设有第一介质入口,第二端盖上设有第一介质出口;壳体靠近第一端盖一侧设有第二介质出口,壳体靠近第二端盖一侧设有第二介质入口,第二介质出口、第二介质入口均与密封腔室连通。本技术具有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多个第一折流件、第二折流件的配合使用,提高紊流状态,提高换热效率,解决了现有弓形折流板普遍存在流动死区、换热效率低的问题,利用第一缺口、第二缺口大小、位置的不同,使流速的方向与大小不断变化,有效去除死区,保证设备长周期运行。第一折流件利用周向分布的第一缺口将第二介质引出,同时利用扰流杆A扰流,将第二介质导流到折流板B两侧的圆周面上,使第二介质在折流板B两侧圆周面上形成紊流,避免形成流动死区,有利于热量的传递。第二折流件通过折流板C形成螺旋流动通道,利用扰流杆B、扰流杆C扰流,将第二介质导流到折流板C两侧的圆周面上,避免折流板C两侧圆周面上形成流动死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折流件、第二折流件分布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折流件结构示意图一;图5为本技术第一折流件结构示意图二;图6为本技术第二折流件结构示意图一;图7为本技术第二折流件结构示意图二。图中:1-壳体,2-第一封盖,3-第二封盖,4-第一管板,5-第二管板,6-换热管,8-第一折流件,9-第二折流件,11-第一介质入口,12-第一介质出口,13-第二介质入口,14-第二介质出口,15-折流板A,16-折流板B,17-扰流杆A,18-第一缺口,19-扰流板C,20-扰流杆B,21-第二缺口,22-扰流板D,23-扰流杆C。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1,安装在壳体1一端的第一封盖2,安装在壳体1一端且位于壳体1远离第一封盖2一端的第二封盖3,分别安装在壳体1两端且与壳体1形成密封腔室、位于第一封盖2与第二封盖3之间的第一管板4、第二管板5,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管板4、第二管板5上且位于密封腔室内的多根换热管6,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管板4、第二管板5且位于密封腔室内的拉杆,安装在拉杆上且沿壳体1中心轴线方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第一折流件8,安装在拉杆上且沿壳体1中心轴线方向均匀分布、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折流板之间的第二折流件9,安装在拉杆上且两端分别抵接第一折流件8与第二折流件9、用于定位限位的定距管;第一端盖上设有第一介质入口11,第二端盖上设有第一介质出口12;壳体1靠近第一端盖一侧设有第二介质出口14,壳体1靠近第二端盖一侧设有第二介质入口13,第二介质出口14、第二介质入口13均与密封腔室连通。第一折流件8上设有多个供换热管6穿过的通孔,第一折流件8包括一端为球面结构且向靠近第一端盖方向外凸的折流板A15,安装在折流板A15上且为中空圆台结构的折流板B16,两端安装在折流板B16上且沿折流板B16径向方向均匀分布的多根扰流杆A17;折流板B16的直径沿壳体1中心轴线方向从左到右逐渐增加,折流板B16圆周面上设有多个围绕折流板B16中心轴线环形阵列且为扇形结构的第一缺口18;相邻两个第二折流件9之间的夹角为90°;第二折流件9上设有多个供换热管6穿过的通孔,第二折流件9包括中空圆台结构且直径沿壳体1中心轴线方向从左到右逐渐减小的折流板C,两端安装在折流板C上且位于折流板C直径大端、沿折流板C径向方向均匀分布的多根扰流杆B20,安装在折流板C上且位于折流板C直径小端、设有第二缺口21的扰流板D22,两端安装在折流板C内且沿折流板C径向方向均匀分布、与扰流杆B20垂直的扰流杆C23。第二缺口21为扇形结构,第二缺口21所对圆心角为90°。通过多个第一折流件8、第二折流件9的配合使用,提高紊流状态,增强热量的传递,提高换热效率,解决了现有弓形折流板普遍存在流动死区、换热效率低的问题,利用第一缺口18、第二缺口21大小、位置的不同,起到改变流速的作用,使流速的方向与大小不断变化,有效去除死区,减小壳程流动阻力,保证设备长周期运行。第一折流件8通过折流板A15的球面结构将第二介质引入折流板B16的圆周面处,同时保证第二介质与位于中间位置处的换热管6接触;利用周向分布的第一缺口18将第二介质引出,同时利用扰流杆A17扰流,将第二介质导流到折流板B16两侧的圆周面上,使第二介质在折流板B16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安装在壳体(1)一端的第一封盖(2),安装在壳体(1)一端且位于壳体(1)远离第一封盖(2)一端的第二封盖(3),分别安装在壳体(1)两端且与壳体(1)形成密封腔室、位于第一封盖(2)与第二封盖(3)之间的第一管板(4)、第二管板(5),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管板(4)、第二管板(5)上且位于密封腔室内的多根换热管(6),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管板(4)、第二管板(5)且位于密封腔室内的拉杆,安装在拉杆上且沿壳体(1)中心轴线方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第一折流件(8),安装在拉杆上且沿壳体(1)中心轴线方向均匀分布、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折流板之间的第二折流件(9),安装在拉杆上且两端分别抵接第一折流件(8)与第二折流件(9)、用于定位限位的定距管;/n第一折流件(8)上设有多个供换热管(6)穿过的通孔,第一折流件(8)包括一端为球面结构且向靠近第一端盖方向外凸的折流板A(15),安装在折流板A(15)上且为中空圆台结构的折流板B(16),两端安装在折流板B(16)上且沿折流板B(16)径向方向均匀分布的多根扰流杆A(17);/n折流板B(16)的直径沿壳体(1)中心轴线方向从左到右逐渐增加,折流板B(16)圆周面上设有多个围绕折流板B(16)中心轴线环形阵列且为扇形结构的第一缺口(18);/n第二折流件(9)上设有多个供换热管(6)穿过的通孔,第二折流件(9)包括中空圆台结构且直径沿壳体(1)中心轴线方向从左到右逐渐减小的折流板C,两端安装在折流板C上且位于折流板C直径大端、沿折流板C径向方向均匀分布的多根扰流杆B(20),安装在折流板C上且位于折流板C直径小端、设有第二缺口(21)的扰流板D(22),两端安装在折流板C内且沿折流板C径向方向均匀分布、与扰流杆B(20)垂直的扰流杆C(2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安装在壳体(1)一端的第一封盖(2),安装在壳体(1)一端且位于壳体(1)远离第一封盖(2)一端的第二封盖(3),分别安装在壳体(1)两端且与壳体(1)形成密封腔室、位于第一封盖(2)与第二封盖(3)之间的第一管板(4)、第二管板(5),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管板(4)、第二管板(5)上且位于密封腔室内的多根换热管(6),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管板(4)、第二管板(5)且位于密封腔室内的拉杆,安装在拉杆上且沿壳体(1)中心轴线方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第一折流件(8),安装在拉杆上且沿壳体(1)中心轴线方向均匀分布、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折流板之间的第二折流件(9),安装在拉杆上且两端分别抵接第一折流件(8)与第二折流件(9)、用于定位限位的定距管;
第一折流件(8)上设有多个供换热管(6)穿过的通孔,第一折流件(8)包括一端为球面结构且向靠近第一端盖方向外凸的折流板A(15),安装在折流板A(15)上且为中空圆台结构的折流板B(16),两端安装在折流板B(16)上且沿折流板B(16)径向方向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祥,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迈特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