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暖通节能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5271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建筑用暖通节能设备,包括安装板、隔热板、进气箱、加热箱、进气槽、送风管、电加热管、进水管、出水管、引流风机和排气筒,进气箱设置在加热箱的顶部,送风管设置在进气箱的顶部,进气箱的内部均匀设置有多个除尘布袋,除尘布袋包括内外嵌套的过滤布袋层和吸附网布层,进气箱的一侧设置有密封盖,加热箱的内部中心设置有水平的加热套管,加热套管与加热箱的内壁法兰连接,加热套管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上下偏置在加热水管两侧,电加热管呈圆形阵列分布在加热套管与加热水管之间的空腔。本装置的内部空间利用率较高、热交换效率较高,节能高效,而且具有过滤能力和吸附能力,有效提高了暖通供气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用暖通节能设备
本技术属于建筑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用暖通节能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现在建筑面积的不断增大,使人们对建筑暖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暖通设备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暖通设备由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利用加热设备来对其内部进入的空气进行干烧加热,进而来产生热量,以便于人们对热量进行利用。现有专利技术CN201920447693.7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暖通节能设备,包括安装板,所述进气箱顶端固定安装有加热箱,所述加热腔室内部两侧均等距安装有电加热管,所述加热箱一侧边部连接有进水管,所述加热箱另一侧边部与进水管对应位置处连接有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内侧位于加热腔室内部中端位置处连接有加热水管,本技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通过进水管、出水管和加热水管能够在加热腔室内部电加热管加热空气的过程中,利用进水管向加热水管内注入水,再利用加热腔室内部的热量来对加热水管内部的水进行加热,进而使人们可以即时使用热水,无需将热量重新利用去加热水,进而节省了热量的使用,使暖通设备更加节能环保。不过,该装置中的加热水管中的水与加热箱的热交换效率较低,实用性有待提高;再者就是,过滤网所截留的灰尘一部分粘在网上,易引起堵塞或者,而另一部分落在进气箱则不利于清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的暖通节能设备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热交换效果较好、过滤性能较高且实用性较强的一种建筑用暖通节能设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用暖通节能设备,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隔热板,所述隔热板的另一侧设置有进气箱和加热箱,所述进气箱与加热箱之间设置有进气槽,所述进气箱上设置有送风管,所述加热箱的内部设置有电加热管,所述加热箱上设置有进水管、出水管、引流风机和排气筒,所述进气箱设置在加热箱的顶部,所述送风管设置在进气箱的顶部,所述进气箱的内部均匀设置有多个除尘布袋,所述除尘布袋包括内外嵌套的过滤布袋层和吸附网布层,所述进气箱的一侧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压合在进气箱上设置的开口处;所述加热箱的内部中心设置有水平的加热套管,所述加热套管的中心方向与排气筒的中心方向互相垂直,所述加热套管与加热箱的内壁法兰连接,所述加热套管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水管,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上下偏置在加热水管两侧,所述电加热管呈圆形阵列分布在加热套管与加热水管之间的空腔。作为优选,所述进气箱的内部滑动设置有平行分布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除尘布袋设置在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之间,所述第一安装板上与除尘布袋的开口对应位置设置有进气口,所述第二安装板上除与除尘布袋底部对应的位置为出气口,所述出气口朝向进气槽。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在朝向除尘布袋的一侧均设置有与除尘布袋卡接的限位圈。作为优选,所述加热套管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呈圆形阵列分布的翅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用暖通节能设备,电加热管采用环形设置的方式提高了其对加热箱内部气氛的加热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加热水管中的水与加热箱内部气氛的热交换效率较高,节能高效;本装置利用除尘布袋不仅获得较高的过滤能力,还具有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有效提高了暖通供气的质量,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装配性能较高,适合大规模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用暖通节能设备(无翅板)的主视图;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用暖通节能设备的侧视图;以上各图中,1、安装板;2、隔热板;3、进气箱;4、加热箱;5、进气槽;6、送风管;7、电加热管;8、进水管;9、出水管;10、引流风机;11、排气筒;12、除尘布袋;13、密封盖;14、加热套管;15、第一安装板;16、第二安装板;17、限位圈;18、加热水管;19、翅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用暖通节能设备,包括安装板1,所述安装板1的一侧设置有隔热板2,隔热板2的另一侧设置有进气箱3和加热箱4,进气箱3与加热箱4之间设置有进气槽5,进气箱3上设置有送风管6,加热箱4的内部设置有电加热管7,加热箱4上设置有进水管8、出水管9、引流风机10和排气筒11。其中,安装板1、隔热板2、加热箱4、进气槽5、送风管6、引流风机10和排气筒11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重点是对电加热管7的分布形式以及被加热水在加热箱4内部的流通结构提出改进,以使加热箱4具有节能高效的特点,同时还对进气箱3内部的过滤结构及其进出气方式提出改进,以提高暖通设备的供气质量。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进气箱3设置在加热箱4的顶部,送风管6设置在进气箱3的顶部,进气箱3的内部均匀设置有多个除尘布袋12,除尘布袋12包括内外嵌套的过滤布袋层(图中未画出)和吸附网布层(图中未画出),进气箱3的一侧设置有密封盖13,密封盖13压合在进气箱3上设置的开口处;所述加热箱4的内部中心设置有水平的加热套管14,加热套管14的中心方向与排气筒11的中心方向互相垂直,加热套管14与加热箱4的内壁法兰连接,加热套管14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水管18,进水管8和出水管9上下偏置在加热水管18两侧,电加热管7呈圆形阵列分布在加热套管14与加热水管18之间的空腔。其中,进气箱3和送风管6采用顶置的方式主要是满足除尘布袋12的安装要求以及功能特点,便于捕捉收集空气中携带的灰尘,而且除尘布袋12还有吸附网布层来对空气中携带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有效保证暖通供气的质量;同时,除尘布袋12可以通过进气箱3侧方位的开口处进行装配,便于清理与维护,降低清理难度。进一步地,电加热管7采用中心环形分布的形式,有利于所有电加热管7对加热箱4内部气氛的加热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空间利用率;而且通过采用口径大于进水管和出水管的水管作为加热水管18,可以使部分水量在加热水管18中持续被电加热管进行加热以及与加热箱4中的内部气氛进行热交换,热水的即时输出效率较高,实用性较强。进水管8与出水管9采用上下偏置的形式可以延长水流在加热水管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用暖通节能设备,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隔热板,所述隔热板的另一侧设置有进气箱和加热箱,所述进气箱与加热箱之间设置有进气槽,所述进气箱上设置有送风管,所述加热箱的内部设置有电加热管,所述加热箱上设置有进水管、出水管、引流风机和排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箱设置在加热箱的顶部,所述送风管设置在进气箱的顶部,所述进气箱的内部均匀设置有多个除尘布袋,所述除尘布袋包括内外嵌套的过滤布袋层和吸附网布层,所述进气箱的一侧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压合在进气箱上设置的开口处;/n所述加热箱的内部中心设置有水平的加热套管,所述加热套管的中心方向与排气筒的中心方向互相垂直,所述加热套管与加热箱的内壁法兰连接,所述加热套管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水管,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上下偏置在加热水管两侧,所述电加热管呈圆形阵列分布在加热套管与加热水管之间的空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暖通节能设备,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隔热板,所述隔热板的另一侧设置有进气箱和加热箱,所述进气箱与加热箱之间设置有进气槽,所述进气箱上设置有送风管,所述加热箱的内部设置有电加热管,所述加热箱上设置有进水管、出水管、引流风机和排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箱设置在加热箱的顶部,所述送风管设置在进气箱的顶部,所述进气箱的内部均匀设置有多个除尘布袋,所述除尘布袋包括内外嵌套的过滤布袋层和吸附网布层,所述进气箱的一侧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压合在进气箱上设置的开口处;
所述加热箱的内部中心设置有水平的加热套管,所述加热套管的中心方向与排气筒的中心方向互相垂直,所述加热套管与加热箱的内壁法兰连接,所述加热套管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水管,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上下偏置在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芹李正李浩刘媛媛苏浩然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