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化预制泵站抗浮装置,包括:本体,与所述本体连接的底部,设于所述底部周围的底边,所述本体下端与所述底边设于混凝土基础上,所述混凝土基础上设有抗浮预埋件;所述本体上设有吊耳,所述吊耳通过抗浮斜拉装置与所述抗浮预埋件连接;所述底边上设有多个抗浮压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方便使用,设计合理,通过底边上设有多个所述抗浮压板,加牢底边与混凝土基础之间的固定,对预制泵站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浮力进行消除,解决了预制泵站上浮的问题。同时利用吊耳与抗浮预埋件之间的拉力,将本体固定于所述混凝土基础上,加强了预制泵站与混凝土基础之间的连接,增长了预制泵站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预制泵站抗浮装置
本技术涉及预制泵站抗浮
,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预制泵站抗浮装置。
技术介绍
预制泵站具有运输方便、安装简单、占地少和维修简单的特点,但是随着预制泵站的使用,发现预制泵站使用一段时间后,预埋预制泵站的基坑会出现积水状况,当积水达到一定时,对预制泵站产生了浮力,会造成预制泵站上浮,损坏出水管和进水管,造成不能修复的损失,严重时会导致预制泵站无法使用,这些都为预制泵站的正常使用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抗浮效果好的一体化预制泵站抗浮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一体化预制泵站抗浮装置,包括:本体,与所述本体连接的底部,设于所述底部周围的底边,所述本体下端与所述底边设于混凝土基础上,所述混凝土基础上设有抗浮预埋件;所述本体上设有吊耳,所述吊耳通过抗浮斜拉装置与所述抗浮预埋件连接;所述底边上设有多个抗浮压板,所述抗浮压板上设有支撑螺栓以及膨胀螺栓,所述支撑螺栓穿过所述抗浮压板后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基础内,所述膨胀螺栓穿过所述抗浮压板后抵接与所述混凝土基础表面。进一步地,所述本体下端与所述底边之间设有容置腔,所述本体下端上设有浇注孔,所述浇注孔与所述容置腔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本体下端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底部的横截面为椭圆形。进一步地,所述底边由所述本体下端延伸后弯折而成,抵接于所述混凝土基础表面。进一步地,所述抗浮预埋件设有多个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深埋于所述混凝土基础内。进一步地,所述抗浮压板中部设有通孔,所述支撑螺栓穿过所述通孔埋设于所述混凝土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抗浮压板的一端抵接在所述底边上,另一端通过所述膨胀螺栓与所述混凝土基础的表面抵接。进一步地,所述底部设于所述混凝土基础的上方,所述容置腔为所述底部与所述本体下端以及所述混凝土基础之间的空间。进一步地,所述抗浮压板均匀分布于所述底边上。进一步地,所述吊耳均匀分布于所述本体上。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结构简单,方便使用,设计合理,通过底边上设有多个所述抗浮压板,加牢底边与混凝土基础之间的固定,对预制泵站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浮力进行消除,解决了预制泵站上浮的问题。同时利用吊耳与抗浮预埋件之间的拉力,将本体固定于所述混凝土基础上,加强了预制泵站与混凝土基础之间的连接,增长了预制泵站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不应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本技术的一体化预制泵站抗浮装置的轴测视图;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3:本技术的一体化预制泵站抗浮装置的剖面视图;图4:为图3中B的局部放大图。各部件名称及其标号1、本体101、底边102、底部2、吊耳3、抗浮斜拉装置4、膨胀螺栓5、支撑螺栓6、抗浮压板601、通孔7、抗浮预埋件701、弯折部8、混凝土基础9、浇注孔10、容置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和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一体化预制泵站抗浮装置,包括:本体1,与所述本体1连接的底部102,设于所述底部102周围的底边101,所述本体1下端与所述底边101设于混凝土基础8上,所述混凝土基础8上设有抗浮预埋件7。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抗浮预埋件7设有多个弯折部701,所述弯折部701深埋于所述混凝土基础8内,以加强所述抗浮预埋件7的受力,避免其受力后被拉起。本实施例中,所述抗浮预埋件7与所述混凝土基础8一起浇注。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本体1上设有吊耳2,所述吊耳2通过抗浮斜拉装置3与所述抗浮预埋件7连接,加强所述本体1与所述混凝土基础8之间的连接,加强所述预制泵站的抗浮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避免所述预制泵站发生倾斜等,延长其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所述吊耳2均匀分布于所述本体1上。所述吊耳2至少设置两个,一般情况下是设置2-8个,利用抗浮斜拉装置3与所述混凝土基础8之间固定连接。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底边101上设有多个抗浮压板6,所述抗浮压板6上设有支撑螺栓5以及膨胀螺栓4,所述支撑螺栓5穿过所述抗浮压板6后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基础8内,所述膨胀螺栓4穿过所述抗浮压板6后抵接与所述混凝土基础8表面。所述底边101由所述本体1下端延伸后弯折而成,抵接于所述混凝土基础8表面。所述抗浮压板6中部设有通孔601,所述支撑螺栓5穿过所述通孔601埋设于所述混凝土基础8上。所述抗浮压板6的一端抵接在所述底边101上,另一端通过所述膨胀螺栓4与所述混凝土基础8的表面抵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抗浮压板6均匀分布于所述底边101上。根据所述预制泵站的尺寸,所述底边101至少安装8个抗浮压板6,一般情况下,所述抗浮压板6设置8-20个。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本体1下端与所述底边101之间设有容置腔10,所述本体1下端上设有浇注孔9,所述浇注孔9与所述容置腔10连通。所述本体1下端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底部102的横截面为椭圆形。所述底部102设于所述混凝土基础8的上方,所述容置腔10为所述底部102与所述本体1下端以及所述混凝土基础8之间的空间。将混凝土通过所述浇注孔9填满所述容置腔10,加强所述预制泵站与所述混凝土基础8之间的连接,大大地提升了所述预制泵站的抗浮能力。本实施例中,所述浇注孔9设置4-12个。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一体化预制泵站抗浮装置,预制泵站采用玻璃钢材质,预制泵站底部102为椭圆形,底部102外边缘有一圈底边101,根据泵站的尺寸在底边101安装8-20个抗浮压板6,在泵站的吊耳2和抗浮预埋件7安装2-8个抗浮斜拉装置3,泵站安装完成后,浇注孔9设置4-12个,在浇注孔9内浇注足量的混凝土,以起到预制泵站抗浮增加的作用。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结构简单,方便使用,设计合理,通过底边101上设有多个所述抗浮压板6,加牢底边101与混凝土基础8之间的固定,对预制泵站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浮力进行消除,解决了预制泵站上浮的问题。同时利用吊耳2与抗浮预埋件7之间的拉力,将本体1固定于所述混凝土基础8上,加强了预制泵站与混凝土基础8之间的连接,增长了预制泵站的使用寿命。本技术在预制泵站安装了抗浮斜拉装置3,并在预制泵站底部102安装抗浮压板6,再配合混凝土二次浇注提高了预制泵站的整体抗浮能力。只要不违背本技术创造的思想,对本技术的各种不同实施例进行任意组合,均应当视为本技术公开的内容;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对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的变型及不同实施例进行的不违背本技术创造的思想的任意组合,均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化预制泵站抗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本体,与所述本体连接的底部,设于所述底部周围的底边,所述本体下端与所述底边设于混凝土基础上,所述混凝土基础上设有抗浮预埋件;/n所述本体上设有吊耳,所述吊耳通过抗浮斜拉装置与所述抗浮预埋件连接;/n所述底边上设有多个抗浮压板,所述抗浮压板上设有支撑螺栓以及膨胀螺栓,所述支撑螺栓穿过所述抗浮压板后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基础内,所述膨胀螺栓穿过所述抗浮压板后抵接于所述混凝土基础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预制泵站抗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与所述本体连接的底部,设于所述底部周围的底边,所述本体下端与所述底边设于混凝土基础上,所述混凝土基础上设有抗浮预埋件;
所述本体上设有吊耳,所述吊耳通过抗浮斜拉装置与所述抗浮预埋件连接;
所述底边上设有多个抗浮压板,所述抗浮压板上设有支撑螺栓以及膨胀螺栓,所述支撑螺栓穿过所述抗浮压板后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基础内,所述膨胀螺栓穿过所述抗浮压板后抵接于所述混凝土基础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预制泵站抗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下端与所述底边之间设有容置腔,所述本体下端上设有浇注孔,所述浇注孔与所述容置腔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预制泵站抗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下端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底部的横截面为椭圆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预制泵站抗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边由所述本体下端延伸后弯折而成,抵接于所述混凝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金华,
申请(专利权)人:黄金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