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板横梁组件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3649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仪表板横梁组件以及车辆,所述仪表板横梁组件,包括:主横梁;辅助横梁,所述辅助横梁与所述主横梁相对设置;转向器固定支架,所述转向器固定支架与所述主横梁、所述辅助横梁固定连接,所述转向器固定支架适于固定转向器以及方向盘;侧围连接板,所述侧围连接板适于与车身连接,且所述主横梁和所述辅助横梁的同侧一端均与所述侧围连接板固定。由此,通过设置辅助横梁,不仅可以改善侧围连接板以及主横梁的受力,提高仪表板横梁组件的刚度,以提高驾乘体验;而且可以提高转向器固定支架与主横梁、辅助横梁的连接稳定行,进而提高仪表板横梁组件的结构稳定性,提高仪表板横梁组件的工作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仪表板横梁组件以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仪表板横梁组件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方向盘通过转向管柱安装结构安装于仪表板横梁上,仪表板横梁的整体以及转向管柱局部安装位置刚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驾驶者的驾驶感受。承载转向力分配的主体结构包括:白车身侧围连接板,白车身前围及地板连接板。仪表板横梁的主横梁因重量控制,一般设计为左侧粗管右侧细管,通过胀管或者缩管工艺进行插接,再通过气体保护焊焊接固定,对布置影响位置通过主横梁折弯或者避让特征保证整车的布置,特征的变化导致刚度下降且重量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仪表板横梁组件,所述仪表板横梁组件的结构强度更高,布置更加灵活。本申请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采用上述仪表板横梁组件。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仪表板横梁组件,包括:主横梁;辅助横梁,所述辅助横梁与所述主横梁相对设置;转向器固定支架,所述转向器固定支架与所述主横梁、所述辅助横梁固定连接,所述转向器固定支架适于固定转向器以及方向盘;侧围连接板,所述侧围连接板适于与车身连接,且所述主横梁和所述辅助横梁的同侧一端均与所述侧围连接板固定。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仪表板横梁组件,通过设置辅助横梁,不仅可以改善侧围连接板以及主横梁的受力,提高仪表板横梁组件的刚度,以提高驾乘体验;而且可以提高转向器固定支架与主横梁、辅助横梁的连接稳定行,进而提高仪表板横梁组件的结构稳定性,提高仪表板横梁组件的工作稳定性。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辅助横梁包括:辅助横梁本体以及弯折部,所述辅助横梁本体与所述主横梁相对设置且一端与所述侧围连接板固定,所述弯折部的一端与所述辅助横梁本体连接,所述弯折部的另一端朝向所述主横梁延伸并与所述主横梁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横梁包括:第一梁部和第二梁部,所述第一梁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梁部的直径,所述转向器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梁部上,所述第一梁部与所述第二梁部连接的一端变径处理。进一步地,所述弯折部连接在变径处理的区域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横梁和所述辅助横梁之间还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件均一端与所述主横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辅助横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腰孔,所述支撑件适于固定所述仪表板横梁组件附近的边界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梁部的管径为25mm-35mm,壁厚为1.0mm-1.5mm。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仪表板横梁组件还包括:中通道支撑管,所述中通道支撑管的一端与所述辅助横梁固定连接,另一端向下延伸以固定在车身上。进一步地,所述中通道支撑管还通过辅助支撑件与所述主横梁固定。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仪表板横梁组件。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仪表板横梁组件的一个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仪表板横梁组件的另一个示意图。附图标记:仪表板横梁组件100,主横梁10,第一梁部11,第二梁部12,辅助横梁20,辅助横梁本体21,弯折部22,转向器固定支架30,侧围连接板40,支撑件50,中通道支撑管60,辅助支撑件7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仪表板横梁组件100以及车辆。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仪表板横梁组件100,包括:主横梁10、辅助横梁20、转向器固定支架30以及侧围连接板40。其中,辅助横梁20与主横梁10相对设置;转向器固定支架30与主横梁10、辅助横梁20固定连接,且转向器固定支架30适于固定转向器以及方向盘;侧围连接板40适于与车身连接,且主横梁10和辅助横梁20的同侧一端均与侧围连接板40固定。具体而言,转向器固定支架30固定在辅助横梁20和主横梁10与驾驶为正对的位置上,进而使主横梁10和辅助横梁20临近驾驶位的一端同时与侧围连接板40固定。由此,增加主横梁10的辅助横梁20,通过增加辅助横梁20,可以适当的减少主横梁10的管径以及料厚以降低主横梁10的重量。将辅助横梁20以及主横梁10的同侧一端与侧围连接板40焊接固定,可有效消除单独一根主横梁10弯曲刚度弱的问题,尤其是可以有效地提高仪表板横梁组件100在左右方向上的支撑刚度。同时,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辅助横梁20,将现有的主横梁10与侧围连接板40的抗弯曲性能转化为抗拉伸及抗剪切受力效果,提升刚度效果明显。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仪表板横梁组件100,通过设置辅助横梁20,不仅可以改善侧围连接板40以及主横梁10的受力,提高仪表板横梁组件100的刚度,以提高驾乘体验;而且可以提高转向器固定支架30与主横梁10、辅助横梁20的连接稳定行,进而提高仪表板横梁组件100的结构稳定性,提高仪表板横梁组件100的工作稳定性。在图2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辅助横梁20包括:辅助横梁本体21以及弯折部22,辅助横梁本体21与主横梁10相对设置且一端与侧围连接板40固定,弯折部22的一端与辅助横梁本体21连接,弯折部22的另一端朝向主横梁10延伸并与主横梁10连接。换言之,主横梁1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围连接板40连接,辅助横梁本体21的一端与邻近驾驶位的侧围连接板40连接,辅助横梁本体21的另一端与弯折部22连接,弯折部22的另一端背离辅助横梁本体21并朝向主横梁10延伸,进而弯折部22与主横梁10连接。由此,使辅助横梁20和主横梁10形成为双管支撑结构,结构受力分布更加均匀,将抗弯曲受力转变为抗拉伸受力形式,提高了支撑刚度,提升转向刚度,同时侧围连接板40靠近主横梁10设置,以有效地提高仪表板横梁组件100的结构强度以及结构稳定性。同时,可以理解的是,基于主横梁10和辅助横梁20的受力情况,可以适当地降低主横梁10的管径,以达到降低重量使仪表板横梁组件100满足轻量化要求,同时可以将主横梁10和辅助横梁20均设置为直角管,减少焊接变形,可以提高连接精度。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横梁10包括:第一梁部11和第二梁部12,第一梁部11的直径大于第二梁部12的直径,转向器固定支架30设置在第一梁部11上,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仪表板横梁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横梁(10);/n辅助横梁(20),所述辅助横梁(20)与所述主横梁(10)相对设置;/n转向器固定支架(30),所述转向器固定支架(30)与所述主横梁(10)、所述辅助横梁(20)固定连接,所述转向器固定支架(30)适于固定转向器以及方向盘;/n侧围连接板(40),所述侧围连接板(40)适于与车身连接,且所述主横梁(10)和所述辅助横梁(20)的同侧一端均与所述侧围连接板(40)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仪表板横梁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横梁(10);
辅助横梁(20),所述辅助横梁(20)与所述主横梁(10)相对设置;
转向器固定支架(30),所述转向器固定支架(30)与所述主横梁(10)、所述辅助横梁(20)固定连接,所述转向器固定支架(30)适于固定转向器以及方向盘;
侧围连接板(40),所述侧围连接板(40)适于与车身连接,且所述主横梁(10)和所述辅助横梁(20)的同侧一端均与所述侧围连接板(40)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板横梁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横梁(20)包括:辅助横梁本体(21)以及弯折部(22),所述辅助横梁本体(21)与所述主横梁(10)相对设置且一端与所述侧围连接板(40)固定,所述弯折部(22)的一端与所述辅助横梁本体(21)连接,所述弯折部(22)的另一端朝向所述主横梁(10)延伸并与所述主横梁(1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仪表板横梁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横梁(10)包括:第一梁部(11)和第二梁部(12),所述第一梁部(1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梁部(12)的直径,所述转向器固定支架(30)设置在所述第一梁部(11)上,所述第一梁部(11)与所述第二梁部(12)连接的一端变径处理。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杰陈玉龙王亚振武飞戴树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