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71338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1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中,包括,轨道连接体,所述轨道连接体包括匹配一第一夹角的电能连接槽,于所述电能连接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铜管、第二连接铜管,于所述电能连接槽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连接铜管,所述第一连接铜管与所述第三连接铜管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连接铜管与所述第三连接铜管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二连接铜管与所述电能连接槽之间设置一安全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能传输
,尤其涉及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
技术介绍
当今社会,几乎所有电器设备都是通过插座获取电源。当前人们使用的主流插座是采用固定式电源插座和电源拖线板。固定式电源插座缺少灵活性,一旦设置,就很难无法移动,而电源拖线板虽可以任意移动,但是缺少安全性和规整性,很容易将人绊倒触电。基于此,当前出现一些采用轨道式的插座,通过在墙壁等处设置,实现轨道到达的地方就可以连通电源,比如专利号2012205360584的专利文献公布了一种轨道型插座,设置轨道式的条形凹槽,然后在条形凹槽内设置导电金属条,导电金属条设置在条形凹槽的两侧,条形凹槽内插入插头实现连通电源,该方案在实际使用中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由于采用了条形凹槽,虽然有了更大的插入插头的空间,但同时,意味着外界有了更大的窗口接触到条形槽内的导电金属条,例如一旦有金属异物插入条形凹槽内则容易发生短路事件,也有一些轨道型插座,将导电金属条设置在凹槽的两侧,这次方式设置的导电轨道在异物的插入下,也容易出现短路事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旨在提供电能传输的安全性。具体地: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中,包括,轨道连接体,包括匹配一第一夹角的电能连接槽,于所述电能连接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铜管、第二连接铜管,于所述电能连接槽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连接铜管,所述第一连接铜管与所述第三连接铜管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连接铜管与所述第三连接铜管之间的距离相同/相近,所述第二连接铜管与所述电能连接槽之间设置一安全间隙。优选地,上述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中,还包括第一连接体,包括第一连接凸起、第一连接本体、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垂直的插舌,所述插舌与所述第一连接凸起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夹角。优选地,上述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本体至少包括一第一连接铜件,所述第一连接铜件设置有匹配三孔或两孔插座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第五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形成匹配三孔插座的插件,所述第四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一侧并连接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五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侧并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优选地,上述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中,于所述第四连接件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圆柱导体,于所述第五连接件靠近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圆柱导体。优选地,上述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中,还包括第二连接体,所述第二连接体设置有第一圆柱插件、第二圆柱插件,所述第一圆柱插件、所述第二圆柱插件匹配所述第一圆柱导体、所述第二圆柱导体,所述第二连接体与所述插舌之间形成第二夹角。优选地,上述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夹角与所述第二夹角互补。优选地,上述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中,于电能连接槽的可视端设置一防尘防水装置以覆盖所述电能连接槽的开口端。优选地,上述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中,所述插舌包括一插舌本体,于所述插舌本体上设置有弹性插片。优选地,上述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体上设置有连接卡扣,所述连接卡扣具有匹配所述第一圆柱导体、第二圆柱导体的通孔。优选地,上述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体还包括一外壳,所述外壳用以容纳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第一连接铜管、第二连接铜管、所述第三连接铜管之间呈三角形结构,第二连接铜管与所述电能连接槽之间设置有一安全空隙,所述安全空隙的距离范围为0.4毫米—0.5毫米,当有异物沿着电能连接槽插入轨道的状态下,异物仅能与第一连接铜管、和/或第三连接铜管连接,无法与第二连接铜管(火线连接铜管)连接,进而无法实现短路,保障了用电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流程图将各步骤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步骤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步骤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所述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所述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如图1~图8所示,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中,包括,轨道连接体1,包括匹配一第一夹角的电能连接槽11,于所述电能连接槽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铜管12、第二连接铜管13,于所述电能连接槽11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连接铜管14,所述第一连接管12与所述第三连接铜管14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连接铜管13与所述第三连接铜管14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一连接铜管12、所述第二连接铜管13与所述第三连接铜管14呈三角形结构,其中第二连接铜管13为火线连接铜管,第二连接铜管与所述电能连接槽11之间设置有一安全空隙,所述安全空隙的距离范围为0.4毫米—0.5毫米。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铜管、第二连接铜管、所述第三连接铜管之间呈三角形结构,第二连接铜管与所述电能连接槽之间设置有一安全空隙,所述安全空隙的距离范围为0.4毫米—0.5毫米,当有异物沿着电能连接槽插入轨道的状态下,异物仅能与第一连接铜管、和/或第三连接铜管连接,无法与第二连接铜管(火线连接铜管)连接,进而无法实现短路,保障了用电的安全性。作为进一步优选实施方案,上述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中,于电能连接槽11的可视端设置一防尘防水装置以覆盖所述电能连接槽。该防尘防水装置覆盖在电能连接槽11的开口处,以防止灰尘或其他异物落入电能连接槽内。作为进一步优选实施方案,上述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中,还包括第一连接体2,第一连接体2具体包括第一连接凸起21、第一连接本体22、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22垂直的插舌23,所述插舌23与所述第一连接凸起2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110°~150°。所述电能连接槽11可沿着所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轨道连接体,具有匹配一第一夹角的电能连接槽,于所述电能连接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铜管、第二连接铜管,于所述电能连接槽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连接铜管,所述第一连接铜管与所述第三连接铜管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连接铜管与所述第三连接铜管之间的距离相同/相近,所述第二连接铜管与所述电能连接槽之间设置一安全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619 CN 20202114015861.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轨道连接体,具有匹配一第一夹角的电能连接槽,于所述电能连接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铜管、第二连接铜管,于所述电能连接槽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连接铜管,所述第一连接铜管与所述第三连接铜管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连接铜管与所述第三连接铜管之间的距离相同/相近,所述第二连接铜管与所述电能连接槽之间设置一安全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体,包括第一连接凸起、第一连接本体、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垂直的插舌,所述插舌与所述第一连接凸起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斜插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至少包括一第一连接铜件,所述第一连接铜件设置有匹配插座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第五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形成匹配三孔或两孔插座的插件,所述第四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一侧并连接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五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侧并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斜插式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文廷彭昌琪
申请(专利权)人:相舆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