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车与无人机协同感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711276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1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人车与无人机协同感知系统,应用在救援及勘探设备领域,包括:无人车,包括车体、传感器、第一处理器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所述传感器、第一处理器以及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均安装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一处理器分别与所述传感器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第二处理器、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三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人机本体设置有用于承载无人车的吊架,所述第二处理器分别与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三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通信;接收端,包括第四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第四无线通信模块与第三无线通信模块通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利于在复杂地形区实施投放和搜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人车与无人机协同感知系统
本技术涉及救援及勘探设备,尤其是一种无人车与无人机协同感知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物联网凭借广连接,小流量,低功耗等特点,在环境监测系统、物流信息化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及基础设施安全系统等领域已经比较成熟。同时无人飞行器(UAV)在近些年也成为热门技术,众多科技公司投入其中进行大力研发,使其在很多领域崭露头角,但目前在国民经济领域,如对地震、火灾、污染源扩散、核辐射等重地的监测预报,在军事领域,比如对海战场的环境感知、港口值班监视等一系列问题,对自动化、智能化、时效性、安全性及可靠性要求极高,通常情况下传感器布置和通信传输等不易实现或较难达成,因此在高危或复杂环境条件的信息感知仍为难题。很多代替人工在高危环境中采集数据的方法都是提前布置好环境监测装置,这些方法都只能针对提前已知的高危环境和高危环境没有出现紧急异常的情况,并且需要在不同空间同时布置大量检测设备,设备长时间待命,安装后一般不会再移动,笨拙不灵活,不能应对由普通安全环境变为危险环境和高危环境出现紧急异常状况时,临时应急的数据采集任务。与此同时也有另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案是在离高危现场一定距离之外放置搭载有各项传感器和设备的遥控小车,遥控小车进入危险场地,但是进入危险场地的路况复杂多样,如墙面坍塌后则小车无法进入,并且小车从远距离进入场地和采集多点数据均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总体来说还是不够灵活,所以这样的方法在很多时候并不适用。综上,目前急切需要能及时进入场地,可以灵活移动,快速采集各点数据和远距离回传的方法。技术内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车与无人机协同感知系统,以实现远距离投放无人车,从而应付复杂地形。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人车与无人机协同感知系统,包括:无人车,包括车体、传感器、第一处理器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所述传感器、第一处理器以及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均安装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一处理器分别与所述传感器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第二处理器、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三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人机本体设置有用于承载无人车的吊架,所述第二处理器分别与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三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通信;接收端,包括第四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第四无线通信模块与第三无线通信模块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吊架包括用于承受无人车重量的底板、舵机和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底板铰接,所述舵机用于驱动所述挡板旋转,所述舵机与所述第二处理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板和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在90°和180°之间变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锁定机构,所述无人车的车体还设置有与所述锁定机构配合的锁环,所述锁定机构与所述第二处理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吊架的数量有两个。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均为zigbee模块,所述第三无线通信模块和所述第四无线通信模块均为433MHz通信模块、2G通信模块、3G通信模块、4G通信模块或者5G通信模块。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包括人体感应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摄像头和拾音器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人车的车体上还设置有照明灯、信号标和喇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还包括第三处理器和显示屏,所述第三处理器分别与所述显示屏和第四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无人机上设置挂架,无人车可以放在挂架中,从而实现复杂地形的投放,无人车上设置有传感器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可以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传输给在作业区域上空盘旋的无人机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无人机的通过第三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回传到接收端,本技术可以实现复杂地形的无人车投放,能够克服现有技术对于部分场景无法有效救援和勘探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人车与无人机协同感知系统的模块框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人车与无人机协同感知系统的作业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吊架和无人车的机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吊架的锁定机构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无人车与无人机协同感知系统,该系统包括无人车、无人机和接收端。无人车,包括车体、传感器、第一处理器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所述传感器、第一处理器以及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均安装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一处理器分别与所述传感器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第二处理器、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三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人机本体设置有用于承载无人车的吊架,所述第二处理器分别与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三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通信。接收端,包括第四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第四无线通信模块与第三无线通信模块通信。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无人车通过无人机投放,然后在搜索救援地区通过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然后通过中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如zigbee技术)与无人机通信,无人机相当于一个数据中转站或者一个信号中继器,无人机再通过远程通信网络(诸如4G/5G网络)向接收端回传数据。这样,通过接收器就可以获取无人车所采集的数据。需要理解的是,无人机和无人车可以是由人遥控的,也可以是基于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控制的。其中,无人车上的传感器可以有一种或者多种,包括但不限于摄像头、拾音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等等。无人机,可以在现有的无人机上进行改造,通过设置一个吊架来放置无人车。一般情况下,为了增加搜救的效率,无人车的数量可以是多个。接收端,可以是诸如手机、笔记本或者PC机等设备,可以接收无人机回传的传感数据。参照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吊架包括用于承受无人车重量的底板100、舵机101和挡板200,所述挡板200与所述底板100铰接,所述舵机101用于驱动所述挡板200旋转。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锁定机构,锁定机构用于锁定无人车400。该锁定机构包括锁机立板300,锁机立板300上设置有锁孔301;在锁机立板300上设置有电机302,电机302连接有螺杆306,螺杆306上设置有螺杆螺母310,螺杆螺母310上设置有杆体311。在螺杆306的两侧设置有与螺杆306平行的两个锁栓307,两个锁栓307均分别被设置在上部的锁栓固定器303a和设置在下部的锁栓固定器303b固定在锁机立板300上。每个锁栓307上设置有弹簧304,弹簧304被限制在锁栓固定器303a和一个弹簧固定卡片305a之间,在锁栓307上还设置有弹簧拉升卡片305b,其中,弹簧拉升卡片305b在弹簧的作用下被压向杆体311。其中,在电机302的作用下,螺杆306旋转,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车与无人机协同感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无人车,包括车体、传感器、第一处理器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所述传感器、第一处理器以及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均安装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一处理器分别与所述传感器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连接;/n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第二处理器、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三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人机本体设置有用于承载无人车的吊架,所述第二处理器分别与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三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通信;/n接收端,包括第四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第四无线通信模块与第三无线通信模块通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车与无人机协同感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人车,包括车体、传感器、第一处理器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所述传感器、第一处理器以及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均安装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一处理器分别与所述传感器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连接;
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第二处理器、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三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人机本体设置有用于承载无人车的吊架,所述第二处理器分别与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三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通信;
接收端,包括第四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第四无线通信模块与第三无线通信模块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车与无人机协同感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架包括用于承受无人车重量的底板、舵机和用于限制所述无人车移动的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底板铰接,所述舵机用于驱动所述挡板旋转,所述舵机与所述第二处理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人车与无人机协同感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和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在90°和180°之间变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人车与无人机协同感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泽豪张锋张义名扬张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