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0859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1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所述集管具有沿该集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孔,集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外管设在内管壁厚方向上的外侧,外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内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且外管的内壁面与内管的外壁面贴合,管孔包括形成在内管的管壁上的内管孔和形成在外管的管壁上的外管孔,内管孔贯穿内管的管壁,外管孔贯穿外管的管壁,外管包括沿该外管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子外管段,单个外管孔设置在一个子外管段上,或设置在外管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子外管段上。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集管有利于提高集管的耐腐蚀性,同时降低加工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
本技术属于换热
,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
技术介绍
诸如多通道热交换器的平行流热交换器是热交换系统中常用的设备,通常包括换热管和两个平行的集管,集管的管壁上加工有换热管孔,例如通过冲压在集管的管壁上形成换热管孔,换热管通常为扁管,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过换热管孔伸入集管内,换热管与集管彼此焊接。集管是平行流换热器中容纳冷媒相对比较集中的部件,耐腐蚀性要求高,增加壁厚可以提高耐腐蚀性,但是加工制造困难,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该集管有利于延缓集管上的腐蚀,改善集管的耐腐蚀性能,同时降低加工难度。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具有沿该集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孔,所述集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设在所述内管壁厚方向上的外侧,所述外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所述内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且所述外管的内壁面与所述内管的外壁面贴合,所述管孔包括形成在所述内管的管壁上的内管孔和形成在所述外管的管壁上的外管孔,所述内管孔贯穿所述内管的管壁,所述外管孔贯穿所述外管的管壁,所述外管包括沿该外管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子外管段,单个所述外管孔设置在一个子外管段上,或设置在所述外管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子外管段上。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集管,有利于提高集管的耐腐蚀性,同时降低加工难度。可选地,所述子外管段为两个或三个,所述子外管段的内壁面与外壁面之间具有侧面,所述侧面分别与所述内壁面和所述外壁面相连,在所述外管的周向上相邻的子外管段的相邻侧面贴合或间隔开。可选地,所述外管包括第一子外管段和第二子外管段,所述外管孔包括第一子外管孔和第二子外管孔,所述第一子外管孔位于所述第一子外管段,且在第一子外管段的所述一个侧面设有开口,所述第二子外管孔位于所述第二子外管段,且在第二子外管段的所述一个侧面设有开口,所述第一子外管段的所述侧面与所述第二子外管段的所述侧面在外管周向方向上相邻,所述第一子管孔的开口与所述第二子管孔的开口在所述外管周向方向上相对。可选地,所述外管孔位于一个子外管段上,所述外管孔在所述一个子外管段的外壁面上的轮廓大体为矩形且轮廓边缘封闭。可选地,具有外管孔的所述一个子外管段的壁厚小于其余子外管段的壁厚。可选地,所述第一子外管段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外管段的一个侧面上,所述第二子外管段的周向上的一侧设有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子管段的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子管段的定位凸起相配合。可选地,所述第一子外管段和/或所述第二子外管段的壁厚沿所述外管的周向变化,所述第一子外管段具有第一子外管孔的一侧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一子外管段周向上的另一侧的壁厚和/或所述第二子外管段具有所述第二子外管孔的一侧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二子外管段周向上的另一侧的壁厚。可选地,所述内管和外管均为圆管,所述管孔的外周轮廓呈大体矩形。可选地,所述外管孔远离所述内管的外周缘设有裙边。可选地,所述内管的壁厚与所述外管的子外管段的壁厚之比在0.2-5的范围内。可选地,所述内管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内管焊缝,所述内管焊缝与相邻子外管段之间的分界处在所述内管的周向上与错开。可选地,至少一个子外管段的侧面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子外管段的侧面相连,向远离所述集管的方向延伸。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具有沿该集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孔,集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设在所述内管壁厚方向上的外侧,所述外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所述内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且所述外管的内壁面与所述内管的外壁面贴合,所述管孔包括形成在所述内管的管壁上的内管孔和形成在所述外管的管壁上的外管孔,所述内管孔贯穿所述内管的管壁,所述外管孔贯穿所述外管的管壁,所述外管沿该外管的周向分成多个外管部分,具有所述外管孔的外管部分的壁厚小于其余外管部分的壁厚。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集管具有耐压强度高、冲压成型难度低、加工精度高、易与换热管装配的优点。根据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包括管体和配合部件,所述管体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管体具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孔,所述管体的管壁上具有沿所述长度方向从所述第一端部延伸到所述第二端部的配合槽,所述配合部件配合在所述配合槽内,所述配合部件与所述配合槽的壁面贴合,所述管孔包括形成在所述管体的管壁上且贯通所述管体的管壁的第一子管孔和形成在所述配合部件上且贯通所述配合部件的第二子管孔。根据本技术的集管具有耐压强度高、冲压成型难度低、加工精度高、易与换热管装配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的平面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5的平面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技术第七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11是图10的平面示意图。图12是根据本技术第八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平面示意图。图14是根据本技术第九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15是图14的平面示意图。图16是根据本技术第十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17是根据本技术第十一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18是根据本技术第十二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19是根据本技术第十三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20是图19所示集管的集管的外管的局部爆炸示意图。图21是根据本技术第十四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22是图21的平面示意图。图23是根据本技术第十五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爆炸示意图。图24是根据图23所示集管的组装示意图。图25是根据本技术第十六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26是根据本技术第十七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27是图26的平面示意图。图28是根据本技术第十八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29是根据本技术第十九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30是图29的平面示意图。图31是根据本技术第二十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32是图31的平面示意图。图33是根据本技术第二十一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34是图33的平面示意图。图3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交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管具有沿所述集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孔,所述集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设在所述内管壁厚方向上的外侧,所述外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所述内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且所述外管的内壁面与所述内管的外壁面贴合,所述管孔包括形成在所述内管的管壁上的内管孔和形成在所述外管的管壁上的外管孔,所述内管孔贯穿所述内管的管壁,所述外管孔贯穿所述外管的管壁,所述外管包括沿该外管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子外管段,单个外管孔设置在一个子外管段上,或设置在外管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子外管段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管具有沿所述集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孔,所述集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设在所述内管壁厚方向上的外侧,所述外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所述内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且所述外管的内壁面与所述内管的外壁面贴合,所述管孔包括形成在所述内管的管壁上的内管孔和形成在所述外管的管壁上的外管孔,所述内管孔贯穿所述内管的管壁,所述外管孔贯穿所述外管的管壁,所述外管包括沿该外管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子外管段,单个外管孔设置在一个子外管段上,或设置在外管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子外管段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外管段为两个或三个,所述子外管段的内壁面与外壁面之间具有侧面,所述侧面分别与所述内壁面和所述外壁面相连,在所述外管的周向上相邻的子外管段的相邻侧面贴合或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包括第一子外管段和第二子外管段,所述外管孔包括第一子外管孔和第二子外管孔,所述第一子外管孔位于所述第一子外管段,且在第一子外管段的所述一个侧面设有开口,所述第二子外管孔位于所述第二子外管段,且在第二子外管段的所述一个侧面设有开口,所述第一子外管段的所述侧面与所述第二子外管段的所述侧面在外管周向方向上相邻,所述第一子管孔的开口与所述第二子管孔的开口在所述外管周向方向上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孔位于一个子外管段上,所述外管孔在所述一个子外管段的外壁面上的轮廓大体为矩形且轮廓边缘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具有外管孔的所述一个子外管段的壁厚小于其余子外管段的壁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外管段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外管段的一个侧面上,所述第二子外管段的周向上的一侧设有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子管段的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子管段的定位凸起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热交换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仲尧杨永龙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