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挡圈及具有其的液压泵,包括:本体部,本体部上设置有引流部,引流部包括入流口、出流口以及与入流口和出流口均连通的流体通道;其中,本体部具有相对设置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入流口位于本体部的外侧面,出流口位于本体部的端部,以使本体部外侧的流体经流体通道流出至本体部的端部。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轴承润滑不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挡圈及具有其的液压泵
本技术涉及液压泵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挡圈及具有其的液压泵。
技术介绍
目前,在液压泵的转轴上一般设置有多个轴承,在多个轴承之间设置有挡圈。为了对多个轴承进行润滑,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润滑油飞溅的方式,通过使润滑油飞溅至多个轴承上从而对多个轴承进行润滑。然而,采用飞溅方式时,润滑油的取油口的位置将受到限制,取油口必须要避开挡圈,同时,由取油口喷出的机油还必须喷到两个轴承之间。这样,不仅使得外部管路无法保持通用性,也会使得润滑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挡圈及具有其的液压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轴承润滑不足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挡圈,包括:本体部,本体部上设置有引流部,引流部包括入流口、出流口以及与入流口和出流口均连通的流体通道;其中,本体部具有相对设置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入流口位于本体部的外侧面,出流口位于本体部的端部,以使本体部外侧的流体经流体通道流出至本体部的端部。进一步地,出流口包括第一出流口和第二出流口,第一出流口和第二出流口相对设置在本体部的两端。进一步地,流体通道包括:主流路,主流路的一端与入流口连通;第一分支流路,与主流路呈第一预定角度设置,第一分支流路的一端与主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第一分支流路的另一端与第一出流口连通;第二分支流路,与主流路呈第二预定角度设置,第二分支流路的一端与主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第二分支流路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流口连通。进一步地,第一分支流路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分支流路的延伸方向相同。进一步地,引流部还包括引流槽,引流槽设置在本体部的外侧面,入流口与引流槽连通,入流口位于引流槽的底部,以使引流槽内的流体经入流口流入至流体通道内。进一步地,引流槽为弧形槽,引流槽沿本体部的周向延伸。进一步地,引流部为多个,多个引流部沿本体部的周向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本体部包括:环形圈,入流口设置在环形圈的外圈;凸起部,凸起部凸出于环形圈的内圈设置,出流口设置在凸起部的端部。进一步地,凸起部为多个,引流部为多个,多个引流部的出流口与多个凸起部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出流口设置在相应的凸起部上。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压泵,液压泵包括挡圈,挡圈为上述提供的挡圈。进一步地,液压泵还包括:泵座和转轴,转轴设置在泵座上;第一轴承,套设在转轴上,第一轴承位于泵座和转轴之间;第二轴承,套设在转轴上,第二轴承位于泵座和转轴之间,第二轴承与第一轴承间隔设置;挡圈,设置在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之间的间隙处。进一步地,泵座上设置第一流道,挡圈的外侧与泵座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流道,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连通,以使第一流道内的流体经第二流道流入挡圈的入流口。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本体部上设置引流部,由于入流口位于本体部的外侧面,出流口位于本体部的端部,这样,能够便于使本体部外侧的流体经流体通道流出至本体部的端部,从而便于使润滑油经引流部对本体部端部的轴承进行润滑,提高了润滑效果。因此,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轴承润滑不足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挡圈的一个角度的剖视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挡圈的主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挡圈的左视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挡圈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二提供的液压泵的剖视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二提供的液压泵的左视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二提供的液压泵的主视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二提供的液压泵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本体部;11、入流口;12、第一出流口;13、第二出流口;14、主流路;15、第一分支流路;16、第二分支流路;17、引流槽;18、环形圈;19、凸起部;20、泵座;21、第一流道;30、转轴;40、第一轴承;50、第二轴承;60、第二流道;70、圆柱滚子轴承挡圈;80、螺母。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挡圈,该挡圈包括本体部10,本体部10上设置有引流部,引流部包括入流口11、出流口以及与入流口11和出流口均连通的流体通道。其中,本体部10具有相对设置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入流口11位于本体部10的外侧面,出流口位于本体部10的端部,以使本体部10外侧的流体经流体通道流出至本体部10的端部。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挡圈,由于入流口11位于本体部10的外侧面处,出流口位于本体部10的端部,这样,能够便于使本体部10外侧面出的润滑油经流体通道由本体部10端部的出流口流出,以便于对本体部10端部的轴承进行润滑,提高了润滑效果。因此,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挡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轴承润滑不足的技术问题。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出流口包括第一出流口12和第二出流口13,第一出流口12和第二出流口13相对设置在本体部10的两端。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对本体部10两端的不同的轴承结构进行润滑,进一步提高润滑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流体通道包括主流路14、第一分支流路15和第二分支流路16,主流路14的一端与入流口11连通。第一分支流路15与主流路14呈第一预定角度设置,第一分支流路15的一端与主流路14的另一端连通,第一分支流路15的另一端与第一出流口12连通。第二分支流路16与主流路14呈第二预定角度设置,第二分支流路16的一端与主流路14的另一端连通,第二分支流路16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流口13连通。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使主流路14内的润滑油分别经第一分支流路15和第二分支流路16流向本体部10的两端,进而便于更好地对本体部10两端的不同的轴承结构进行润滑。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分支流路15的流通方向与主流路14的流通方向呈90°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二分支流路16的流通方向的流通方向与主流路14的流通方向呈90°设置。具体的,第一分支流路15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分支流路16的延伸方向相同。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第一分支流路15内的润滑油的流通方向与第二分支流路16内的润滑有的流通方向相反,以使第一分支流路15内的润滑油和第二分支流路16内的润滑油分别流至本体的两端。在本实施例中,引流部还包括引流槽17,引流槽17设置在本体部10的外侧面,入流口11与引流槽17连通,入流口11位于引流槽17的底部,以使引流槽17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挡圈,其特征在于,包括:/n本体部(10),所述本体部(10)上设置有引流部,所述引流部包括入流口(11)、出流口以及与所述入流口(11)和所述出流口均连通的流体通道;/n其中,所述本体部(10)具有相对设置的内侧面和外侧面,所述入流口(11)位于所述本体部(10)的外侧面,所述出流口位于所述本体部(10)的端部,以使所述本体部(10)外侧的流体经所述流体通道流出至所述本体部(10)的端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挡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部(10),所述本体部(10)上设置有引流部,所述引流部包括入流口(11)、出流口以及与所述入流口(11)和所述出流口均连通的流体通道;
其中,所述本体部(10)具有相对设置的内侧面和外侧面,所述入流口(11)位于所述本体部(10)的外侧面,所述出流口位于所述本体部(10)的端部,以使所述本体部(10)外侧的流体经所述流体通道流出至所述本体部(10)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流口包括第一出流口(12)和第二出流口(13),所述第一出流口(12)和所述第二出流口(13)相对设置在所述本体部(10)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包括:
主流路(14),所述主流路(14)的一端与所述入流口(11)连通;
第一分支流路(15),与所述主流路(14)呈第一预定角度设置,所述第一分支流路(15)的一端与所述主流路(14)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分支流路(1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流口(12)连通;
第二分支流路(16),与所述主流路(14)呈第二预定角度设置,所述第二分支流路(16)的一端与所述主流路(14)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分支流路(1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流口(13)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支流路(15)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分支流路(16)的延伸方向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挡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部还包括引流槽(17),所述引流槽(17)设置在所述本体部(10)的外侧面,所述入流口(11)与所述引流槽(17)连通,所述入流口(11)位于所述引流槽(17)的底部,以使所述引流槽(17)内的流体经所述入流口(11)流入至所述流体通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挡圈,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颖,李长龙,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