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明挖施工中的矩形顶管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0415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9: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明挖施工中的矩形顶管机,顶管机主体与顶管机推进系统之间通过管节固定连接,顶管机主体包括前段铲齿面、前筒壳体、调向组件和后筒壳体,所述前段铲齿面与前筒壳体固定连接组成顶管机前段,且顶管机前端与后筒壳体之间与调向组件铰链,所述后筒壳体与管节的左端连接,顶管机推进系统包括均压环、油缸架、主顶油缸和后靠背,所述均压环的左侧插入管节的右端内部,所述后靠背固定设置在管节的右端,所述后靠背的左侧面上固定设置有油缸架,所述油缸架的内部固定设置有主顶油缸,所述主顶油缸的活塞杆端面同均压环的右侧面固定连接,该矩形顶管机实用性强,适应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明挖施工中的矩形顶管机
本技术属于顶管机
;具体是一种明挖施工中的矩形顶管机。
技术介绍
顶管施工已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矩形顶管机在地下铺设综合管廊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技术,但对于埋深较浅的明挖工法隧道无能为力。明挖工法中的综合管廊铺设,由于综合管廊的大尺寸大吨位,在明挖施工中对开挖放坡支护的要求严格,施工步奏繁琐,开挖后的斜坡需要重新填埋夯实,综合造价高。为此,结合矩形顶管机在深埋地下管廊的铺设方法,我们提出一种明挖施工中的矩形顶管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明挖施工中的矩形顶管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明挖施工中的矩形顶管机,包括顶管机主体和顶管机推进系统,顶管机主体与顶管机推进系统之间通过管节固定连接;顶管机主体包括前段铲齿面、前筒壳体、调向组件和后筒壳体,所述前段铲齿面与前筒壳体固定连接组成顶管机前段,且顶管机前端与后筒壳体之间与调向组件铰链,所述后筒壳体与管节的左端连接;顶管机推进系统包括均压环、油缸架、主顶油缸和后靠背,所述均压环的左侧插入管节的右端内部,所述后靠背固定设置在管节的右端,所述后靠背的左侧面上固定设置有油缸架,所述油缸架的内部固定设置有主顶油缸,所述主顶油缸的活塞杆端面同均压环的右侧面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调向组件包括调向左上组油缸、调向左下组油缸、调向右上组油缸和调向右下组油缸,所述调向左上组油缸固定安装在后筒壳体的侧面左上位置处,所述调向左下组油缸固定安装在后筒壳体的侧面左下位置处,所述调向右上组油缸固定安装在后筒壳体的侧面右上位置处,所述调向右下组油缸固定安装在后筒壳体的侧面右下位置处。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段铲齿面相对与前筒壳体的外侧留有一定超挖量。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后筒壳体与管节之间是通过插入式承口密封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相对于明挖施工中的敞开式放坡铺设管节,全机械化的明挖式矩形顶管机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同时,运用调向系统即调向左上组油缸、调向左下组油缸、调向右上组油缸和调向右下组油缸,可使推进轴线姿态可控,同时管节承插口连接形式提高安装效率,综合提高管廊建设速度。2、这种明挖式矩形顶管机,通过跟随挖掘机边挖掘边推进支护的明挖同步支护工艺,极大降低对周边土地的征用和破坏,降低施工总量,有效的提高社会效益。附图说明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一种明挖施工中的矩形顶管机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明挖施工中的矩形顶管机中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前段铲齿面、2-前筒壳体、3-调向组件、4-后筒壳体、5-管节、6-均压环、7-油缸架、8-主顶油缸、9-后靠背、10-调向左上组油缸、11-调向左下组油缸、12-调向右上组油缸、13-调向右下组油缸。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明挖施工中的矩形顶管机,包括顶管机主体和顶管机推进系统,顶管机主体与顶管机推进系统之间通过管节5固定连接,顶管机主体包括前段铲齿面1、前筒壳体2、调向组件3和后筒壳体4,所述前段铲齿面1与前筒壳体2固定连接组成顶管机前段,且顶管机前端与后筒壳体4之间与调向组件3铰链,所述后筒壳体4与管节5的左端连接,顶管机推进系统包括均压环6、油缸架7、主顶油缸8和后靠背9,所述均压环6的左侧插入管节5的右端内部,所述后靠背9固定设置在管节5的右端,所述后靠背9的左侧面上固定设置有油缸架7,所述油缸架7的内部固定设置有主顶油缸8,所述主顶油缸8的活塞杆端面同均压环6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矩形顶管机依靠推进系统的主顶油缸8,将安装在后部的管节5一同往前推进,且在推进的过程中,通过矩形顶管机的前段铲齿面1切入土层往前推进形成光滑致密的隧道,随着矩形顶管机前进管节5一同进入铲平后的隧道。所述调向组件3包括调向左上组油缸10、调向左下组油缸11、调向右上组油缸12和调向右下组油缸13,所述调向左上组油缸10固定安装在后筒壳体4的侧面左上位置处,所述调向左下组油缸11固定安装在后筒壳体4的侧面左下位置处,所述调向右上组油缸12固定安装在后筒壳体4的侧面右上位置处,所述调向右下组油缸13固定安装在后筒壳体4的侧面右下位置处,在矩形顶管机推进中保持矩形顶管机按设计轴线前进,通过调向组件3中的调向左上组油缸10、调向左下组油缸11、调向右上组油缸12和调向右下组油缸13控制四个方位的调向油缸行程长度,来调节前筒和后筒的夹角,使得矩形顶管机可以进行左转,右转,上仰,下俯的动作,提高矩形顶管机的实用性。所述前段铲齿面1相对与前筒壳体2的外侧留有一定超挖量。所述后筒壳体4与管节5之间是通过插入式承口密封连接。工作原理:在施工时,矩形顶管机顶进轴线前方的渣土由挖掘机向前挖掘,矩形顶管机通过顶管机推进系统的主顶油缸8向前推进并支护边坡,在推进中保持矩形顶管机按设计轴线前进,需要通过调向组件3控制四个方位的调向油缸行程长度,来调节前筒和后筒的夹角,使得矩形顶管机可以进行左转,右转,上仰,下俯的动作,当推进系统完成一个主顶油缸8的行程后,退回主顶油缸8和均压环6,将管节5安装在前一个管节5后面,随后将均压环6插入管节5,进行下一次推进循环。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技术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
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技术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明挖施工中的矩形顶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管机主体和顶管机推进系统,顶管机主体与顶管机推进系统之间通过管节(5)固定连接;/n顶管机主体包括前段铲齿面(1)、前筒壳体(2)、调向组件(3)和后筒壳体(4),所述前段铲齿面(1)与前筒壳体(2)固定连接组成顶管机前段,且顶管机前端与后筒壳体(4)之间与调向组件(3)铰链,所述后筒壳体(4)与管节(5)的左端连接;/n顶管机推进系统包括均压环(6)、油缸架(7)、主顶油缸(8)和后靠背(9),所述均压环(6)的左侧插入管节(5)的右端内部,所述后靠背(9)固定设置在管节(5)的右端,所述后靠背(9)的左侧面上固定设置有油缸架(7),所述油缸架(7)的内部固定设置有主顶油缸(8),所述主顶油缸(8)的活塞杆端面同均压环(6)的右侧面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明挖施工中的矩形顶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管机主体和顶管机推进系统,顶管机主体与顶管机推进系统之间通过管节(5)固定连接;
顶管机主体包括前段铲齿面(1)、前筒壳体(2)、调向组件(3)和后筒壳体(4),所述前段铲齿面(1)与前筒壳体(2)固定连接组成顶管机前段,且顶管机前端与后筒壳体(4)之间与调向组件(3)铰链,所述后筒壳体(4)与管节(5)的左端连接;
顶管机推进系统包括均压环(6)、油缸架(7)、主顶油缸(8)和后靠背(9),所述均压环(6)的左侧插入管节(5)的右端内部,所述后靠背(9)固定设置在管节(5)的右端,所述后靠背(9)的左侧面上固定设置有油缸架(7),所述油缸架(7)的内部固定设置有主顶油缸(8),所述主顶油缸(8)的活塞杆端面同均压环(6)的右侧面固定连接。


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允树吕庆洲辛翰文马允郑吴怀奇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唐兴机械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