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廊减震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79690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廊减震支架,所述管廊减震支架包括混凝土支座、壳体、减震块和缓冲杆,混凝土支座的顶部设有凹槽,壳体设在混凝土支座上且具有腔室,管道位于壳体的腔室内,壳体包括围成腔室的外周壁,外周壁包括弧形段,弧形段的内周面适于支撑管道,弧形段适配在凹槽内,减震块与外周壁的内周面相连且位于外周壁的内周面和管道之间,缓冲杆的一端与外周壁连接,缓冲杆的另一端适于与墙体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管廊减震支架支撑能力强,减震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廊减震支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震
,具体地,涉及一种管廊减震支架。
技术介绍
为改善城市环境,节省地表空间,常常采用综合管廊将例如电力、通信、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线集于一体并放置在地下,为支撑和保护管道,通常需要配备专用的管道支架。然而,相关技术中的管道支架设计不合理,承载力弱,减震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管廊减震支架,所述管廊减震支架支撑能力强,减震效果好。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管廊减震支架包括:混凝土支座,所述混凝土支座的顶部设有凹槽;壳体,所述壳体设在所述混凝土支座上且具有腔室,管道位于所述腔室内,所述壳体包括围成所述腔室的外周壁,所述外周壁包括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内周面适于支撑所述管道,所述弧形段配合在所述凹槽内;减震块,所述减震块与所述外周壁的内周面相连且位于所述外周壁和所述管道之间;缓冲杆,所述缓冲杆的一端与所述壳体外壁连接,所述缓冲杆的另一端与墙体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管廊减震支架,通过设置壳体的外周壁具有弧形段,且壳体与管道之间设置减震块,并设置连接外周壁与墙体的缓冲杆,可以利用弧形段与支座上凹槽的配合,提高管廊减震支架安装的稳定性,并利用缓冲杆降低壳体和管道间地震能量传输,利用减震块的变形耗能,从而大大提高管廊减震支架的减震效果和支撑能力。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包括扣合部和第一翻边部,所述第一翻边部与所述扣合部的外周面连接,所述扣合部朝向所述第二壳体开口,所述第二外周壁包括所述弧形段和第二翻边部,所述第二翻边部与所述弧形段的外周面连接,所述弧形段与所述扣合部相对且朝向所述扣合部开口,所述第一翻边部与所述第二翻边部通过螺栓组件进行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边部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相对于所述扣合部对称布置,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扣合部远离所述第二翻边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翻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二翻边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翻边的一侧与所述扣合部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翻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一翻边的方向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翻边部包括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相对于所述弧形段对称布置,所述第三翻边的一侧与所述弧形段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三翻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四翻边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四翻边的一侧与所述弧形段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四翻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三翻边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三翻边通过螺栓组件进行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通过螺栓组件进行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边、所述扣合部和所述第二翻边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第三翻边、所述弧形段和所述第四翻边通过焊接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廊减震支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翻边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该第一翻边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三翻边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该第三翻边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伸入所述混凝土支座内以连接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三翻边和所述混凝土支座,所述第二翻边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翻边的第二通孔,所述第四翻边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四翻边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伸入所述混凝土支座内以连接所述第二翻边、所述第四翻边和所述混凝土支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杆包括: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的一端与所述外周壁连接;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的一端与所述墙体连接,所述第一滑杆与所述第二滑杆相对且间隔布置;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位于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之间,且所述弹性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弹性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杆的另一端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杆还包括:滑管,所述滑管套设于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中的至少一个相对所述滑管可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体为弹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均沿从所述壳体到所述墙体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块为多个,多个所述减震块沿所述壳体的周向间隔布置。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示例的管廊减震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示例的管廊减震支架的局部结构爆炸图。图3是相关技术中的抗震支墩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管廊减震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管廊减震支架与相关技术中的抗震支墩在地震环境下的震动偏移量的曲线对比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管廊减震支架与相关技术中的抗震支墩在地震环境下的震动频率的曲线对比图。附图标记:管廊减震支架1;混凝土支座10;壳体20;上壳体21;扣合部212;第一翻边213;第二翻边214;下壳体22;弧形段222;第三翻边223;第四翻边224;减震块30;缓冲杆40;第一滑杆41;第二滑杆42;弹性体43;滑管44;第一连接件50;第二连接件60;衔接块70;第三连接件80;管道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管廊减震支架1包括混凝土支座10、壳体20、减震块30和缓冲杆40。混凝土支座10的顶部设有凹槽,壳体20设在混凝土支座10上且具有腔室,管道2位于腔室内,壳体20包括围成腔室的外周壁,外周壁包括弧形段222,弧形段222的内周面适于支撑管道2,弧形段222配合在凹槽内。如图1所示,壳体20放置在混凝土支座10顶部的凹槽处,外周壁的下侧部分形成弧形段222,弧形段222配合在凹槽内且弧形段222的外壁与凹槽贴合。减震块30与外周壁的内周面相连且位于外周壁的内周面和管道2之间。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减震块30设于外周壁的内周面上且朝向壳体20内部延伸,以支撑固定设于壳体20内的管道2。需要说明的是,减震块30的设置不限于如图1和图2所示,例如,减震块30可以为一个环绕于管道2外周的整体件,此时,通过设置弧形段222,可以使弧形段222与管道2之间形成环形间隔,从而可以在该间隔内设置环形的减震块30,以使减震块30与管道2贴合,提高减震和支撑效果。缓冲杆40的一端(图1中缓冲杆40的下端)与外周壁连接,缓冲杆40的另一端(图1中缓冲杆40的上端)与墙体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当地震能量传递到壳体20上时,缓冲件40通过变形或位移吸收地震能量,从而降低壳体20与管道2之间的地震能量的传输,以实现减震的目的。进一步地,在缓冲杆40减震的基础上,壳体20地震能量通过减震块30弹性变形的隔震缓冲,减少地震对综合管廊支架上管道2的损坏,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专利技术人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减震支架的结构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廊减震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n混凝土支座,所述混凝土支座的顶部设有凹槽;/n壳体,所述壳体设在所述混凝土支座上且具有腔室,管道位于所述腔室内,所述壳体包括围成所述腔室的外周壁,所述外周壁包括弧形段,所述弧形段适于支撑所述管道,所述弧形段适配在所述凹槽内;/n减震块,所述减震块与所述外周壁的内周面相连且位于所述外周壁的内周面和所述管道之间;/n缓冲杆,所述缓冲杆的一端与所述外周壁壳体外壁连接,所述缓冲杆的另一端与墙体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廊减震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凝土支座,所述混凝土支座的顶部设有凹槽;
壳体,所述壳体设在所述混凝土支座上且具有腔室,管道位于所述腔室内,所述壳体包括围成所述腔室的外周壁,所述外周壁包括弧形段,所述弧形段适于支撑所述管道,所述弧形段适配在所述凹槽内;
减震块,所述减震块与所述外周壁的内周面相连且位于所述外周壁的内周面和所述管道之间;
缓冲杆,所述缓冲杆的一端与所述外周壁壳体外壁连接,所述缓冲杆的另一端与墙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减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包括扣合部和第一翻边部,所述第一翻边部与所述扣合部的外周面连接,所述扣合部朝向所述下壳体开口,
所述下壳体包括所述弧形段和第二翻边部,所述第二翻边部与所述弧形段连接,所述弧形段与所述扣合部相对且朝向所述扣合部开口,所述第一翻边部与所述第二翻边部通过螺栓组件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廊减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部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相对于所述扣合部对称布置,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扣合部远离所述第二翻边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翻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二翻边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翻边的一侧与所述扣合部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翻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一翻边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廊减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部包括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相对于所述弧形段对称布置,所述第三翻边的一侧与所述弧形段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三翻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四翻边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四翻边的一侧与所述弧形段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四翻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三翻边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三翻边通过螺栓组件进行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通过螺栓组件进行连接。


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晨阳孙明俊何荣权冯建伟吴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