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腔化疗导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7028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1:53
一种胸腹腔化疗导管装置,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给药通道经常堵塞,化疗药液容易渗出,影响治疗效果,操作不便的问题。包括由外导管主体构成的外层导管,其特征在于:外导管主体上部的外侧设置有粘性薄膜,外导管主体的上端设置有药液注入口,药液注入口处设置有导管封闭盖;外层导管的外导管主体中部的注药通腔内插接有中层导管,中层导管的中导管主体的注药通腔内,插接有中部设置注药通腔的内层导管。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能够避免给药通道的堵塞,可有效防止药液渗出、损伤周围组织和皮肤,使药液滞留在胸腹腔内完成治疗,操作方便,使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胸腹腔化疗导管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辅助器具
,具体涉及一种能够避免给药通道堵塞,可有效防止药液渗出、损伤周围组织和皮肤,使药液滞留在胸腹腔内完成治疗,操作方便的胸腹腔化疗导管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胸腹腔化疗的导管,大多采用普通手术引流管或输液管。但是,由于胸腹腔化疗导管的一端需要埋植于胸腹腔内,与人体内组织相接触,所以在胸腹腔化疗时,经常出现化疗药流入不畅或彻底堵塞的情况,不但造成药液反流、浪费药物,影响治疗效果,而且还会耽误后续的相关治疗,被迫减少胸腹腔化疗次数,导致患者的疾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另外,当化疗药液进入胸腹腔后,胸腹腔内的压力会开始升高,进而使部分化疗药液沿导管外侧壁与人体组织间的空隙渗出,造成人体组织和皮肤的伤害。同时,由于胸腹腔化疗完成后,需要化疗药物在胸腹腔停留一段时间,且简单的折叠导管或系扣的方式,无法有效阻止已经进入胸腹腔内的化疗药液的溢出,操作起来也十分不便。故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用于胸腹腔化疗的导管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避免给药通道堵塞,可有效防止药液渗出、损伤周围组织和皮肤,使药液滞留在胸腹腔内完成治疗,操作方便的胸腹腔化疗导管装置。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胸腹腔化疗导管装置包括外层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导管由外导管主体构成,外导管主体上部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将外层导管紧贴于胸腹壁开孔外部四周皮肤的粘性薄膜,外导管主体的上端设置有药液注入口,药液注入口处设置有导管封闭盖;所述外层导管的外导管主体中部的注药通腔内插接有中层导管,中层导管的中导管主体的注药通腔内,还插接有内层导管,且内层导管的内导管主体的中部也设置有注药通腔。所述外层导管的外导管主体内部注药通腔的下端设置有外导管内壁凸起;所述中层导管的中导管主体下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中导管外壁凸起,且中导管主体内部的注药通腔的下端,还设置有中导管内壁凸起;所述内层导管的内导管主体下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内导管外壁凸起。以通过中层导管下端外侧壁上的中导管外壁凸起、与外层导管注药通腔下端的外导管内壁凸起的配合卡接,以及内层导管下端外侧壁上的内导管外壁凸起、与中层导管注药通腔下端的中导管内壁凸起的配合卡接,来确保该导管装置内部的中层导管和内层导管只能够向患者体外方向拔出,而不会滑落入患者胸腹腔内,进而提升装置的使用可靠性。所述外导管内壁凸起、中导管外壁凸起、中导管内壁凸起和内导管外壁凸起,均为环形的凸起结构。以利于中层导管与外层导管、以及内层导管与中层导管之间的定位卡接。所述中层导管的中导管主体的上端,设置有向患者体外方向延伸的中导管提拉引线。以便于中层导管从外层导管注药通腔内的拔出,方便使用。所述内层导管的内导管主体的上端,设置有向患者体外方向延伸的内导管提拉引线。以便于内层导管从中层导管注药通腔内的拔出,方便使用。所述外层导管上端设置的导管封闭盖上,设置有提拉线避让豁口。以便于导管主体上端的提拉引线从导管封闭盖上穿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由于本技术采用由外导管主体构成的外层导管,外导管主体上部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将外层导管紧贴于胸腹壁开孔外部四周皮肤的粘性薄膜,外导管主体的上端设置有药液注入口,药液注入口处设置有导管封闭盖;外层导管的外导管主体中部的注药通腔内插接有中层导管,中层导管的中导管主体的注药通腔内,插接有中部设置注药通腔的内层导管的结构形式,所以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在腹腔或胸腔化疗时,能够避免给药通道的堵塞,而且可有效防止药液渗出、损伤周围的组织和皮肤,同时,在给药后能够严密地封闭给药通道,使药液滞留在胸腹腔内完成治疗,且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外层导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一种内部结构剖视图。图4是图1中的中层导管的一种内部结构剖视图。图5是图1中的内层导管的一种内部结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序号说明:1外层导管、2粘性薄膜、3中层导管、4内层导管、5外导管主体、6导管封闭盖、7提拉线避让豁口、8药液注入口、9注药通腔、10外导管内壁凸起、11中导管主体、12中导管外壁凸起、13中导管内壁凸起、14中导管提拉引线、15内导管主体、16内导管外壁凸起、17内导管提拉引线、18患者胸腹部皮肤、19灌注药液。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图1~6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该胸腹腔化疗导管装置包括由外导管主体5构成的外层导管1,外层导管1的外导管主体5上部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将外层导管1位于患者体外的一段、紧贴于胸腹壁开孔外部四周皮肤的粘性薄膜2;且外层导管1的外导管主体5内部注药通腔9的下端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与中层导管3下端外侧壁上的中导管外壁凸起12相配合卡接定位的外导管内壁凸起10。外导管主体5的上端设置有药液注入口8,药液注入口8处设置有可开合的导管封闭盖6。为了便于中层导管3和内层导管4上端的提拉引线分别从导管封闭盖6上穿过,外层导管1上端设置的导管封闭盖6上,设置有提拉线避让豁口7。外层导管1的外导管主体5中部的注药通腔9内插接有中层导管3,中层导管3的中导管主体11下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与外层导管1内部的外导管内壁凸起10相配合卡接的中导管外壁凸起12;并且,中导管外壁凸起12的下方、中导管主体11内部的注药通腔9的下端,还设置有用于与内层导管4下端外侧壁上的内导管外壁凸起16相配合卡接的中导管内壁凸起13。同时,中层导管3的中导管主体11的注药通腔9内,还插接有内层导管4,内层导管4的内导管主体15的中部设置有注药通腔9;内层导管4的内导管主体15下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与中层导管3内部的中导管内壁凸起13相配合卡接的内导管外壁凸起16。进而通过中层导管3下端外侧壁上的中导管外壁凸起12、与外层导管1注药通腔9下端的外导管内壁凸起10的配合卡接,以及内层导管4下端外侧壁上的内导管外壁凸起16、与中层导管3注药通腔9下端的中导管内壁凸起13的配合卡接,来确保该导管装置内部的中层导管3和内层导管4只能够向患者体外方向拔出,而不会滑落入患者胸腹腔内,以提升装置的使用可靠性。能够理解的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要,外层导管1、中层导管3和内层导管4,均可采用上端大、下端小的倒锥形管体结构,以便于导管装置插入到患者的胸腹腔,并进一步保证中层导管3和内层导管4不会意外地落入到患者胸腹腔内。同时,外层导管1、中层导管3和内层导管4的长度,由外层向内层依次递增,且管体的直径依次递减。为了利于中层导管3与外层导管1、以及内层导管4与中层导管3之间的定位卡接,外层导管1的外导管内壁凸起10,中层导管3的中导管外壁凸起12和中导管内壁凸起13,以及内层导管4的内导管外壁凸起16,均采用环形的凸起结构。并且,出于方便中层导管3从外层导管1注药通腔9内拔出、内层导管4从中层导管3注药通腔9内拔出的目的,中层导管3的中导管主体11和内层导管4的内导管主体15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胸腹腔化疗导管装置,包括外层导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导管(1)由外导管主体(5)构成,外导管主体(5)上部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将外层导管(1)紧贴于胸腹壁开孔外部四周皮肤的粘性薄膜(2),外导管主体(5)的上端设置有药液注入口(8),药液注入口(8)处设置有导管封闭盖(6);所述外层导管(1)的外导管主体(5)中部的注药通腔(9)内插接有中层导管(3),中层导管(3)的中导管主体(11)的注药通腔(9)内,还插接有内层导管(4),且内层导管(4)的内导管主体(15)的中部也设置有注药通腔(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胸腹腔化疗导管装置,包括外层导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导管(1)由外导管主体(5)构成,外导管主体(5)上部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将外层导管(1)紧贴于胸腹壁开孔外部四周皮肤的粘性薄膜(2),外导管主体(5)的上端设置有药液注入口(8),药液注入口(8)处设置有导管封闭盖(6);所述外层导管(1)的外导管主体(5)中部的注药通腔(9)内插接有中层导管(3),中层导管(3)的中导管主体(11)的注药通腔(9)内,还插接有内层导管(4),且内层导管(4)的内导管主体(15)的中部也设置有注药通腔(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腹腔化疗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导管(1)的外导管主体(5)内部注药通腔(9)的下端设置有外导管内壁凸起(10);所述中层导管(3)的中导管主体(11)下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中导管外壁凸起(12),且中导管主体(11)内部的注药通腔(9)的下端,还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阳杨东明矫亮刘燚高玉华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省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