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儿自适应可视吸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6976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婴儿自适应可视吸痰装置,包括套管和吸痰管本体,所述吸痰管本体贯穿套管的内腔,所述吸痰管本体的正表面设置有刻度线,吸痰管本体的顶部开设有凹槽,凹槽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齿牙,吸痰管本体的底部开设有滑槽,套管内腔的顶部开设有通槽,通槽的内腔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与齿牙啮合连接,套管的顶部且位于通槽的正上方通过固定架固定安装有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套管、吸痰管本体、齿牙、主动齿轮、电机、滑槽、滑块、刻度线和从动齿轮相互配合,解决了目前新生儿吸痰管放入的深度均是根据护士的手法和经验来判断,在插入的时候容易把握不准长度,导致损伤新生儿呼吸道黏膜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婴儿自适应可视吸痰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婴儿自适应可视吸痰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吸痰是新生儿住院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呼吸道痰液分泌过多时护理中常见操作,其目的是清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在临床上通常用吸痰管插到病人气管插管内,利用负压进行吸痰操作,但目前新生儿吸痰管放入的深度均是根据护士的手法和经验来判断,在插入的时候容易把握不准长度,导致损伤新生儿呼吸道黏膜,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婴儿自适应可视吸痰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自适应可视吸痰装置,具备方便护士准确控制吸痰管长度的优点,解决了目前新生儿吸痰管放入的深度均是根据护士的手法和经验来判断,在插入的时候容易把握不准长度,导致损伤新生儿呼吸道黏膜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婴儿自适应可视吸痰装置,包括套管和吸痰管本体,所述吸痰管本体贯穿套管的内腔,所述吸痰管本体的正表面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刻度线的0点位设置在吸痰管本体入口端,所述刻度线上的刻度设置与相应的新生儿体重成正比设置,因新生儿不同体重所需要插入的深度不同,在正常操作过程中无法辨识是否插入到位,设置刻度与相应的新生儿体重成正比设置,可根据具体的新生儿体重选择对应的吸痰管插入深度。吸痰管内壁设置有探测通道,所述探测通道内设置有光纤成像装置,所述光纤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光纤传输设备和信号采集装置,所述信号采集装置设置于吸痰管的吸取头部,用于采集吸痰管的吸取头部的图像信息,并通过光纤传输设备传输至操作端,方便操作护士查看吸痰管是否放置到位。更进一步地,所述信号采集装置内设置有接近报警装置,所述接近报警装置用于检测吸痰管与新生儿体内气管壁的距离,在距离少于一定阈值时发出报警信号。更进一步地,所述信号采集装置内设置有受力感应装置,所述受力感应装置用于检测吸痰管前端的受力情况,当所述受力感应装置检测到的受力大于一定阈值时发出报警信号。一种婴儿自适应可视吸痰装置,包括套管和吸痰管本体,所述吸痰管本体贯穿套管的内腔,所述吸痰管本体的正表面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吸痰管本体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齿牙,所述吸痰管本体的底部开设有滑槽,所述套管内腔的顶部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内腔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齿牙啮合连接,所述套管的顶部且位于通槽的正上方通过固定架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外表面套设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连接。优选的,所述套管的顶部且位于电机的左端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电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套管的顶部且位于电机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电池箱,所述电池箱的内腔活动安装有电池,所述电池箱顶部的右端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有盖板。优选的,所述套管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吸痰管本体的前端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与电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通过刻度线,方便护士了解插入的深度,可以精确的控制吸痰管本体插入的深度,避免插入过深导致新生儿的呼吸道黏膜损伤,通过电机,利用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相互作用,在电机带动主动齿轮转动的时候,可以同时带动从动齿轮转动,利用从动齿轮与齿牙啮合连接,可以带动吸痰管本体左右移动,从而控制吸痰管本体的伸缩,让护士的注意力可以完全集中在刻度线上,提高精确度,利用滑槽和滑块相互配合,可以让吸痰管本体在套管内只能左右移动,避免吸痰管本体在移动过程中位置偏移导致电机无法带动吸痰管本体移动,通过压力传感器,在吸痰管本体的前端插入气管内的痰体后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会变大,当数值变大后关闭电机,避免吸痰管本体插入过深损伤新生儿呼吸道黏膜,解决了目前新生儿吸痰管放入的深度均是根据护士的手法和经验来判断,在插入的时候容易把握不准长度,导致损伤新生儿呼吸道黏膜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吸痰管本体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套管;2、吸痰管本体;3、齿牙;4、控制器;5、主动齿轮;6、电机;7、盖板;8、电池;9、电池箱;10、凹槽;11、滑槽;12、滑块;13、刻度线;14、通槽;15、从动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一种婴儿自适应可视吸痰装置,包括套管和吸痰管本体,所述吸痰管本体贯穿套管的内腔,所述吸痰管本体的正表面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刻度线的0点位设置在吸痰管本体入口端,所述刻度线上的刻度设置与相应的新生儿体重成正比设置,因新生儿不同体重所需要插入的深度不同,在正常操作过程中无法辨识是否插入到位,设置刻度与相应的新生儿体重成正比设置,可根据具体的新生儿体重选择对应的吸痰管插入深度。实施例二:一种婴儿自适应可视吸痰装置,包括套管和吸痰管本体,所述吸痰管本体贯穿套管的内腔,所述吸痰管本体的正表面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刻度线的0点位设置在吸痰管本体入口端,所述刻度线上的刻度设置与相应的新生儿体重成正比设置,因新生儿不同体重所需要插入的深度不同,在正常操作过程中无法辨识是否插入到位,设置刻度与相应的婴儿体重成正比设置,可根据具体的新生儿体重选择对应的吸痰管插入深度。吸痰管内壁设置有探测通道,所述探测通道内设置有光纤成像装置,所述光纤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光纤传输设备和信号采集装置,所述信号采集装置设置于吸痰管的吸取头部,用于采集吸痰管的吸取头部的图像信息,并通过光纤传输设备传输至操作端,方便操作护士查看吸痰管是否放置到位。更进一步地,所述信号采集装置内设置有接近报警装置,所述接近报警装置用于检测吸痰管与新生儿体内气管壁的距离,在距离少于一定阈值时发出报警信号。更进一步地,所述信号采集装置内设置有受力感应装置,所述受力感应装置用于检测吸痰管前端的受力情况,当所述受力感应装置检测到的受力大于一定阈值时发出报警信号。实施例三:本技术的套管1、吸痰管本体2、齿牙3、控制器4、主动齿轮5、电机6、盖板7、电池8、电池箱9、凹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婴儿自适应可视吸痰装置,包括套管(1)和吸痰管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痰管本体(2)贯穿套管(1)的内腔,所述吸痰管本体(2)的正表面设置有刻度线(13),所述吸痰管本体(2)的顶部开设有凹槽(10),所述凹槽(10)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齿牙(3),所述吸痰管本体(2)的底部开设有滑槽(11),所述套管(1)内腔的顶部开设有通槽(14),所述通槽(14)的内腔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从动齿轮(15),所述从动齿轮(15)与齿牙(3)啮合连接,所述套管(1)的顶部且位于通槽(14)的正上方通过固定架固定安装有电机(6),所述电机(6)输出轴的外表面套设有主动齿轮(5),所述主动齿轮(5)与从动齿轮(15)啮合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婴儿自适应可视吸痰装置,包括套管(1)和吸痰管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痰管本体(2)贯穿套管(1)的内腔,所述吸痰管本体(2)的正表面设置有刻度线(13),所述吸痰管本体(2)的顶部开设有凹槽(10),所述凹槽(10)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齿牙(3),所述吸痰管本体(2)的底部开设有滑槽(11),所述套管(1)内腔的顶部开设有通槽(14),所述通槽(14)的内腔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从动齿轮(15),所述从动齿轮(15)与齿牙(3)啮合连接,所述套管(1)的顶部且位于通槽(14)的正上方通过固定架固定安装有电机(6),所述电机(6)输出轴的外表面套设有主动齿轮(5),所述主动齿轮(5)与从动齿轮(15)啮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婴儿自适应可视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思年曾灿王娟谭青郭诗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