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异常缓解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6910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1: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肌张力异常缓解器,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包括基座;第一功能夹,包括相对设置于所述基座一侧的两个第一半夹体,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与所述基座形成转动或移动连接;移动加力体,与所述第一功能夹的两个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连接;驱动传动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移动加力体连接;其中,通过所述驱动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移动加力体沿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的轴向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功能夹的两个所述第一半夹体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普及推广,而且成本低廉,适用于缓解控制手部、脚部等精细运动的肌群的肌张力异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肌张力异常缓解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康复装置
,特别是涉及肌张力异常缓解器。
技术介绍
肌张力,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表现为多种形式:例如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运动性肌张力。肌张力异常(也称为肌痉挛)分为肌张力过强、肌张力过低、肌张力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行动。目前粗大肌群的肌张力异常主要是通过药物、人工的方式和复杂的训练器械来缓解,而对于控制手部、脚部等精细运动的肌群还缺少理想的缓解方法,更没有行之有效的器械。因此,开发一种可适用于控制手部、脚部等精细运动的肌群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实属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可适用于控制手部、脚部等精细运动的肌群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肌张力异常缓解器,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包括:基座;第一功能夹,包括相对设置于所述基座一侧的两个第一半夹体,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与所述基座形成转动或移动连接;移动加力体,与所述第一功能夹的两个所述第一半夹体连接;驱动传动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基座的远离所述第一功能夹的一侧,所述传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传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移动加力体连接;其中,通过所述驱动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移动加力体沿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的轴向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功能夹的两个所述第一半夹体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加力体通过连杆与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连接,形成滑块摆杆机构。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加力体通过连杆与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连接,形成可移动和转动高副,其中,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与所述基座形成转动连接。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加力体通过连杆与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连接,形成双滑块机构,其中,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与所述基座形成移动连接。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加力体与所述第一半夹体之间通过斜面或锥面配合,其中,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与所述基座形成移动或转动连接。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螺旋传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手柄,和/或电机与减速机构中的其中一个或两个的组合。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还包括力传感器和/或肌电传感器和/或惯性传感器,所述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功能夹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半夹体上,所述肌电传感器设置于肌张力异常的肢体的肌群上,所述惯性传感器设置在痉挛的手指或脚趾上。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还包括显示器,所述显示器与所述力传感器、和/或肌电传感器、和/或惯性传感器通信连接。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功能夹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半夹体的端部内侧设置有第一凸起部。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还包括:第二功能夹,包括相对设置于所述加力板上的两个第二半夹体,所述第二半夹体的尾部与所述基座形成转动或移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半夹体的两个所述第二半夹体的尾部与所述移动加力体连接,通过所述驱动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移动加力体沿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的轴向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二功能夹的两个所述第二半夹体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本技术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在使用时利用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的第一功能夹/第二功能夹的第一凸起刺激指(趾)甲盖和/或指(趾)肚,或刺激指(趾)端两侧。本技术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通过驱动传动机构带动移动加力体沿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的轴向运动,来调节改变功能夹的两个半夹体之间的距离的改变,以于位于所述功能夹的两个半夹体之间的手指或脚趾施加力的作用,缓解肌张力异常;本技术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普及推广,而且成本低廉;本技术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设置有力传感器,所述力传感器可测量所述第一功能夹和所述第二功能夹之间的作用力大小,从而了解施加在手指或脚趾上的作用力,并根据力传感器的测量结果来控制施加在手指或脚趾上的力量;本技术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能够适用于缓解控制手部、脚部等精细运动的肌群的肌张力异常;本技术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通过于肌张力异常的肢体的肌群(例如食指、中指的中节指骨背侧)上设置肌电传感器,供使用者了解肌张力异常情况(例如手部屈肌痉挛缓解程度),并用于根据肌电传感器传感器的监测结果来控制移动加力体沿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的轴向运动,从而调整功能夹的两个半夹体之间的作用力大小;本技术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通过在痉挛的手指或脚趾上设置惯性传感器,以监测手部的手指伸展情况,供使用者了解肌痉挛的缓解情况,进而控制移动加力体沿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的轴向运动,从而调整功能夹的两个半夹体之间的作用力大小。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的第一种示例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的第二种示例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图2中A所示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4显示为本技术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的第三种示例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图5显示为本技术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的第四种示例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5,图1、2、3与4、5分别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的四种实施方式的半剖图。请参阅图1-5,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至少包括基座3,驱动传动结构,以及两个功能夹(第一功能夹1和第二功能夹2),通过所述驱动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移动加力体4沿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的轴向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功能夹1的两个所述第一半夹体11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以对位于所述功能夹的两个半夹体之间的手指或脚趾施加力的作用,缓解肌张力异常。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肌张力异常缓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包括:/n基座;/n第一功能夹,包括相对设置于所述基座一侧的两个第一半夹体,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与所述基座形成转动或移动连接;/n移动加力体,与所述第一功能夹的两个所述第一半夹体连接;/n驱动传动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基座的远离所述第一功能夹的一侧,所述传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传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移动加力体连接;/n其中,通过所述驱动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移动加力体沿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的轴向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功能夹的两个所述第一半夹体的端部之间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肌张力异常缓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包括:
基座;
第一功能夹,包括相对设置于所述基座一侧的两个第一半夹体,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与所述基座形成转动或移动连接;
移动加力体,与所述第一功能夹的两个所述第一半夹体连接;
驱动传动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基座的远离所述第一功能夹的一侧,所述传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传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移动加力体连接;
其中,通过所述驱动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移动加力体沿所述肌张力异常缓解器的轴向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功能夹的两个所述第一半夹体的端部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加力体通过连杆与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连接,形成滑块摆杆机构,其中,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与所述基座形成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加力体通过连杆与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连接,形成可移动和转动高副,其中,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与所述基座形成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加力体通过连杆与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连接,形成双滑块机构,其中,所述第一半夹体的尾部与所述基座形成移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肌张力异常缓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加力体与所述第一半夹体之间通过斜面或锥面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勇张春涛肖飞云陆益民陈恩伟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