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拍打式微针美容贴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6608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拍打式微针美容贴片,包括可扩散美容物质、弹性载药装置、微针阵列、用于将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固定在人体皮肤表面上的连接部件;所述的可扩散美容物质装载在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中;所述的微针阵列设置在弹性载药装置的内部,且位于弹性载药装置的顶部,所述的微针阵列的针头朝向弹性载药装置的底部设置;在使用时,按压拍打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的顶部,所述的微针阵列穿过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刺入人体皮肤,造成微通道,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恢复初始形状而产生的弹力使微针阵列拔离人体皮肤,所述的可扩散美容物质以扩散的形式通过微通道进行皮经输送。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提高美容物质的吸收效率,同时做到微创、无痛、便携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拍打式微针美容贴片
本专利技术涉及美容设备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拍打式微针美容贴片。
技术介绍
随着美容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容物质成分开始被人们应用在美容领域,如胶原蛋白,玻尿酸,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烟酰胺,卵磷脂,胜肽等。目前这些美容物质成分的主要使用方式是通过经皮运输的方式进行吸收利用,即做成凝胶或者面膜,然后涂敷在皮肤表面达到美容的效果。但是皮肤是人体的一道天然屏障,只对分子量低于500道尔顿的亲脂类物质有良好的吸收效果,一些大分子美容物质成分难以足够量地透过这道屏障,如胶原蛋白,胜肽等。其次美容成分的分子量、极性、熔点等均能影响美容成分自身的经皮吸收程度;此外皮肤表面的微生物以及皮肤中的酶对一些美容成分会产生降解作用。目前皮肤的屏障作用可以通过现代促渗技术来进行解决,分为化学促渗合物理促渗两大类。化学方法主要依赖化学透皮促渗剂,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角质层脂质双层结构,进而提高脂质的流动性,最后改变扩散物质的分散系数,达到增加渗透量的目的。物理方法则是通过物理的手段来提高皮肤对扩散物质的渗透量,如超声促渗,离子导入促渗,微针促渗,喷射注入等。而现有的微针促渗,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5581975A,公开日:2016.05.18,公开了微针及微针贴片,其中微针包含:微针形状的生物相容性基质以及多个多孔性粒子。多个多孔性粒子形成在生物相容性基质的表面上或生物相容性基质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但是其微针长期暴露与空气中,容易被污染。化学促渗用到的化学试剂可能会影响美容成分的活性;超声促渗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外接设备,而且长期使用会造成皮肤发热等问题;离子导入促渗涉及到弱电流,可能会破坏一些美容物质的结构,从而影响美容效果;喷射注入是通过高压高速的流体击穿皮肤角质层,这个过程会产生疼痛,降低了人们对该方法的依从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美容物质吸收效率低下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拍打式微针美容贴片,其能提高美容物质的吸收效率,同时做到微创、无痛、便携的特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拍打式微针美容贴片,包括可扩散美容物质、弹性载药装置、微针阵列、用于将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固定在人体皮肤表面上的连接部件;所述的可扩散美容物质装载在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中;所述的微针阵列设置在弹性载药装置的内部,且位于弹性载药装置的顶部,所述的微针阵列的针头朝向弹性载药装置的底部设置;在使用时,按压拍打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的顶部,所述的微针阵列穿过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刺入人体皮肤,造成微通道,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恢复初始形状而产生的弹力使微针阵列拔离人体皮肤,所述的可扩散美容物质以扩散的形式通过微通道进行皮经输送。优选地,所述的美容贴片还包括隔离膜,所述的隔离膜可拆卸的连接在弹性载药装置的底部;在使用时,需将隔离膜拆卸下来。进一步地,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包括具有弹性的防渗垫圈、弹性载药层;所述的防渗垫圈设有中空槽结构;所述的中空槽结构的顶部设有连接微针阵列的连接层;所述的微针阵列镶嵌在弹性载药层中;所述的可扩散美容物质填充在所述的弹性载药层中;所述的隔离膜可拆卸的与防渗垫圈、弹性载药层连接。再进一步地,所述的微针阵列包括微针阵列基底、设置在微针阵列基底下表面的若干个微针;所述的微针阵列基底的上表面与连接层连接;所述的微针镶嵌在所述的弹性载药层中。再进一步地,所述的弹性载药层采用多孔水凝胶。再进一步地,所述的多孔水凝胶包括聚丙烯酰胺、壳聚糖互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几种中的一种。再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部件可采用压敏胶层,即在所述的防渗垫圈的底部设有压敏胶层;所述的隔离膜覆盖在所述的压敏胶层上。再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层采用医用胶带;所述的微针阵列通过医用胶带固定在防渗垫圈的顶部。再进一步地,所述的可扩散美容物质包括但不限制于胶原蛋白、脂质体、纳米颗粒。再进一步地,所述的美容贴片还包括金属电极片;所述的金属电极片设置在微针阵列与连接层之间;所述的金属电极片用于外接电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拍打实现利用微针阵列对人体皮肤形成微通道,提高可扩散美容物质扩散能力,从而实现提高人体皮肤吸收美容物质的吸收效率,本专利技术将集涂敷、皮肤穿刺和传输三个过中集成一体,还实现了经皮美容物质运输的便携性。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所述的拍打式微针美容贴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所述的拍打式微针美容贴片黏粘于皮肤表面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1所述的拍打式微针美容贴片穿刺人体皮肤的过程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1所述的拍打式微针美容贴片释放按压力后可扩散美容物质扩散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2所述的拍打式微针美容贴片通电后可扩散美容物质扩散的示意图。图中,1-可扩散美容物质、2-弹性载药层、3-隔离膜、4-压敏胶层、5-微针阵列、6-医用胶带、7-防渗垫圈、8-人体皮肤、9-金属电极片、10-金属电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拍打式微针美容贴片,包括可扩散美容物质1、弹性载药装置、微针阵列5、用于将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固定在人体皮肤8表面上的连接部件;所述的可扩散美容物质1装载在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中;所述的微针阵列1设置在弹性载药装置的内部,且位于弹性载药装置的顶部,所述的微针阵列1的针头朝向弹性载药装置的底部设置;在使用时,按压拍打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的顶部,所述的微针阵列1穿过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刺入人体皮肤8,形成微通道,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恢复初始形状而产生的弹力使微针阵列5拔离人体皮肤8,所述的可扩散美容物质1以扩散的形式通过微通道进行皮经输送。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美容贴片还包括隔离膜3,所述的隔离膜3可拆卸的连接在弹性载药装置的底部;在使用时,需将隔离膜3拆卸下来。在不使用时,所述的隔离膜3可以将可扩散美容物质1密封在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中,以免泄漏。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包括具有弹性的防渗垫圈7、弹性载药层2;所述的防渗垫圈7设有中空槽结构;所述的中空槽结构的顶部设有连接微针阵列1的连接层;所述的微针阵列5镶嵌在弹性载药层2中;所述的可扩散美容物质1填充在所述的弹性载药层2中;所述的隔离膜4可拆卸的与防渗垫圈7、弹性载药层2连接。所述的弹性载药层2需要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好,弹性,且具备多孔结构。所述弹性载药层2由于要与皮肤贴合,因此应选用生物相容性材料,避免产生炎症,此外材料必须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拍打式微针美容贴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扩散美容物质、弹性载药装置、微针阵列、用于将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固定在人体皮肤表面上的连接部件;/n所述的可扩散美容物质装载在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中;/n所述的微针阵列设置在弹性载药装置的内部,且位于弹性载药装置的顶部,所述的微针阵列的针头朝向弹性载药装置的底部设置;/n在使用时,按压拍打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的顶部,所述的微针阵列穿过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刺入人体皮肤,造成微通道,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恢复初始形状而产生的弹力使微针阵列拔离人体皮肤,所述的可扩散美容物质以扩散的形式通过微通道进行皮经输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拍打式微针美容贴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扩散美容物质、弹性载药装置、微针阵列、用于将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固定在人体皮肤表面上的连接部件;
所述的可扩散美容物质装载在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中;
所述的微针阵列设置在弹性载药装置的内部,且位于弹性载药装置的顶部,所述的微针阵列的针头朝向弹性载药装置的底部设置;
在使用时,按压拍打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的顶部,所述的微针阵列穿过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刺入人体皮肤,造成微通道,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恢复初始形状而产生的弹力使微针阵列拔离人体皮肤,所述的可扩散美容物质以扩散的形式通过微通道进行皮经输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打式微针美容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美容贴片还包括隔离膜,所述的隔离膜可拆卸的连接在弹性载药装置的底部;在使用时,需将隔离膜拆卸下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拍打式微针美容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载药装置包括具有弹性的防渗垫圈、弹性载药层;所述的防渗垫圈设有中空槽结构;所述的中空槽结构的顶部设有连接微针阵列的连接层;所述的微针阵列镶嵌在弹性载药层中;所述的可扩散美容物质填充在所述的弹性载药层中;所述的隔离膜可拆卸的与防渗垫圈、弹性载药层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乐伦郑颖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