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6315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包括呈椭圆角矩形的饲喂通道、位于舍区正中央的环形分群区、位于环形分群区两侧以及底部的隔栏以及经隔栏分隔的散栏饲养舍,散栏饲养舍具体为依次设置的第一散栏圈舍、第二散栏圈舍、第三散栏圈舍和第四散栏圈舍,散栏饲养舍包括饲喂通道围成的采食区域和隔栏围成的活动休息区域,采食区域由舍外到舍内依次设置的饲喂通道、颈夹、栏杆、牛床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环形通道分群建立育成牛循环式分级系统,从而提高基础设施共享及利用率,既节约了建设成本,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将环形通道分群工艺与散栏式饲养相结合,符合牛场的科学化饲喂、精细化管理理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
本技术属于畜牧生产设备设施的设计与改进
,具体为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和消费理念的转变,肉牛产业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我国一些地方的新兴支柱产业,育成牛作为母牛繁育的中间纽带阶段,其养殖的精细化管理、基础设施投入及成本控制变得尤为重要。育成牛的培育效果的好坏,不仅影响其生产性能,还影响其配种时间,从而间接地影响养殖经济效益。现实肉牛养殖过程中,养殖观念的偏差,使育成牛舍舍饲饲养基础设施投入较大,造成圈舍利用率不高,同时,育成牛分群及分阶段饲养不合理,生长群体均匀度参差不齐,造成育成后达到配种的牛只整体度较差。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包括呈椭圆角矩形的饲喂通道、位于舍区正中央的环形分群区、位于环形分群区两侧以及底部的隔栏以及经隔栏分隔的散栏饲养舍,散栏饲养舍具体为依次设置的第一散栏圈舍、第二散栏圈舍、第三散栏圈舍和第四散栏圈舍,所述散栏饲养舍包括饲喂通道围成的采食区域和隔栏围成的活动休息区域,采食区域由舍外到舍内依次设置的饲喂通道、颈夹、栏杆、牛床组成,活动休息区域包括牛舍和呈椭圆拱形的土堆活动区,所述环形分群区包括待选区、环形通道、观察区,所述环形通道内设置有称重测定系统,所述称重测定系统具体为地秤,所述地秤的两侧均固定设有斜台,所述斜台的顶端且靠近地秤均设有阻挡机构,所述阻挡机构由固定设置在斜台上的套筒以及穿插于套筒顶端的插柱组成,所述套筒的顶端开设有两个呈90度间隔的限位槽,所述插柱上固定设有与限位槽相匹配的限位杆,所述插柱的顶部和中部均固定设有横杆,所述横杆上固定设有若干个凸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饲喂通道包括水泥台面、食槽和补饲槽,所述食槽与水泥台面连接构成供TMR饲料车投喂饲料的通道,所述通道高于所述牛床15cm,所述牛床为立砖砌筑而成的台面,所述台面坡度为1%,所述补饲槽与食槽平行相连接,所述补饲槽分布于饲喂通道围栏的四个椭圆拐角处,所述饲喂通道围栏包括牛颈夹和栏杆,所述牛颈夹固定与所述栏杆上,所述栏杆固定于所述食槽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牛舍包括舍顶和舍墙,所述舍顶为彩钢板制作坡面屋顶,所述舍墙包括后墙和两个侧墙,所述牛舍的出口与活动区相对,所述土堆活动区为敞开式,与所述隔栏共同围成所述活动区,所述隔栏上设置有活动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待选区包括舍外牛只转入入口、第一散栏圈舍入口、第四散栏圈舍入口和两条平行栏杆与立柱围成的围栏,所述牛只转入入口位于饲喂通道围栏开口处,所述饲喂通道围栏开口处为双开活动门,所述第一散栏圈舍入口、第四散栏圈舍入口也均为双开活动门,所述围栏与分群选择环形通道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环形通道呈椭圆角矩形,所述环形通道包括通道圈外侧和通道圈内侧,所述通道圈外侧包括第一散栏出口、第二散栏出口、第二散栏入口、第三散栏出口、第三散栏入口、第四散栏出口和水槽,所述第一散栏出口和第二散栏出口、第二散栏入口和第三散栏出口、第三散栏入口和第四散栏出口共三个开口处均为双开活动门,所述开口处共用三个单向连接隔栏的推拉门用于隔档进入散栏圈舍牛只,所述开口处共用三个双开推拉活动门用于不做出入口使用时予以闭合,所述水槽固定于所述栏杆上;所述通道圈内侧设置踏步台阶,其离地面20cm,所述观察区为通道内侧栏杆与隔栏形成一个带遮阴棚的观察区域,所述观察区相邻的为测定控制室,所述测定控制室包括分群测定记录资料室和水房控制室。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补饲槽包括遮雨棚和U型食槽,所述U型食槽位于所述遮雨棚的下方,所述U型食槽固定于所述水泥台面上,牛舍三面舍墙高度均相同,舍墙与所述舍顶最低屋檐留有30cm的空间用于通风换气,牛舍地面为沙土地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1、利用环形通道内牛只分群标准和四个散栏圈舍出口、入口的双开推拉门和单向推拉门,将舍外牛只依次筛选转入第一散栏圈舍、第二散栏圈舍饲养、第三散栏圈舍饲养、第四散栏圈舍饲养、配种牛舍,对达不到标准的牛只均返回原散栏圈舍进行饲养直至达到转出标准,通过环形通道分群建立育成牛循环式分级系统,从而提高基础设施共享及利用率,既节约了建设成本,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将环形通道分群工艺与散栏式饲养相结合,符合牛场的科学化饲喂、精细化管理理念。2、通过设有的称重测定系统用于对牛只进行称重测量,此外配合阻挡机构可以有效保证牛只站立在地秤上。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是本技术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图4是本技术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三;图5是本技术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的称重测定系统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的阻挡机构结构示意图。图中:1、饲喂通道;101、采食区域;2、隔栏;201、活动休息区域;2011、牛舍;2012、土堆活动区;202、活动门;3、环形分群区;301、环形通道;3011、通道圈外侧;30111、第一散栏出口;30112、第二散栏出口;30113、第二散栏入口;30114、第三散栏出口;30115、第三散栏入口;30116、第四散栏出口;3012、通道圈内侧;30121、踏步台阶;302、待选区;3021、舍外牛只转入入口;3022、第一散栏圈舍入口;3023、第四散栏圈舍入口;3024、围栏;303、观察区;304、测定控制室;4、散栏饲养舍;401、第一散栏圈舍;402、第二散栏圈舍;403、第三散栏圈舍;404、第四散栏圈舍;5、斜台;6、阻挡机构;601、套筒;602、插柱;603、横杆;604、凸刺;605、限位槽;606、限位杆;7、地秤。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包括呈椭圆角矩形的饲喂通道1、位于舍区正中央的环形分群区3、位于环形分群区3两侧以及底部的隔栏2以及经隔栏2分隔的散栏饲养舍4,散栏饲养舍4具体为依次设置的第一散栏圈舍401、第二散栏圈舍402、第三散栏圈舍403和第四散栏圈舍404,散栏饲养舍4包括饲喂通道1围成的采食区域101和隔栏2围成的活动休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包括呈椭圆角矩形的饲喂通道(1)、位于舍区正中央的环形分群区(3)、位于环形分群区(3)两侧以及底部的隔栏(2)以及经隔栏(2)分隔的散栏饲养舍(4),其特征在于,散栏饲养舍(4)具体为依次设置的第一散栏圈舍(401)、第二散栏圈舍(402)、第三散栏圈舍(403)和第四散栏圈舍(404),所述散栏饲养舍(4)包括饲喂通道(1)围成的采食区域(101)和隔栏(2)围成的活动休息区域(201),采食区域(101)由舍外到舍内依次设置的饲喂通道(1)、颈夹、栏杆、牛床组成,活动休息区域(201)包括牛舍(2011)和呈椭圆拱形的土堆活动区(2012),所述环形分群区(3)包括待选区(302)、环形通道(301)、观察区(303),所述环形通道(301)内设置有称重测定系统,所述称重测定系统具体为地秤(7),所述地秤(7)的两侧均固定设有斜台(5),所述斜台(5)的顶端且靠近地秤(7)均设有阻挡机构(6),所述阻挡机构(6)由固定设置在斜台(5)上的套筒(601)以及穿插于套筒(601)顶端的插柱(602)组成,所述套筒(601)的顶端开设有两个呈90度间隔的限位槽(605),所述插柱(602)上固定设有与限位槽(605)相匹配的限位杆(606),所述插柱(602)的顶部和中部均固定设有横杆(603),所述横杆(603)上固定设有若干个凸刺(60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包括呈椭圆角矩形的饲喂通道(1)、位于舍区正中央的环形分群区(3)、位于环形分群区(3)两侧以及底部的隔栏(2)以及经隔栏(2)分隔的散栏饲养舍(4),其特征在于,散栏饲养舍(4)具体为依次设置的第一散栏圈舍(401)、第二散栏圈舍(402)、第三散栏圈舍(403)和第四散栏圈舍(404),所述散栏饲养舍(4)包括饲喂通道(1)围成的采食区域(101)和隔栏(2)围成的活动休息区域(201),采食区域(101)由舍外到舍内依次设置的饲喂通道(1)、颈夹、栏杆、牛床组成,活动休息区域(201)包括牛舍(2011)和呈椭圆拱形的土堆活动区(2012),所述环形分群区(3)包括待选区(302)、环形通道(301)、观察区(303),所述环形通道(301)内设置有称重测定系统,所述称重测定系统具体为地秤(7),所述地秤(7)的两侧均固定设有斜台(5),所述斜台(5)的顶端且靠近地秤(7)均设有阻挡机构(6),所述阻挡机构(6)由固定设置在斜台(5)上的套筒(601)以及穿插于套筒(601)顶端的插柱(602)组成,所述套筒(601)的顶端开设有两个呈90度间隔的限位槽(605),所述插柱(602)上固定设有与限位槽(605)相匹配的限位杆(606),所述插柱(602)的顶部和中部均固定设有横杆(603),所述横杆(603)上固定设有若干个凸刺(6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喂通道(1)包括水泥台面、食槽和补饲槽,所述食槽与水泥台面连接构成供TMR饲料车投喂饲料的通道,所述通道高于所述牛床15cm,所述牛床为立砖砌筑而成的台面,所述台面坡度为1%,所述补饲槽与食槽平行相连接,所述补饲槽分布于饲喂通道(1)围栏的四个椭圆拐角处,所述饲喂通道(1)围栏包括牛颈夹和栏杆,所述牛颈夹固定与所述栏杆上,所述栏杆固定于所述食槽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循环式育成牛分群散栏圈舍,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饲槽包括遮雨棚和U型食槽,所述U型食槽位于所述遮雨棚的下方,所述U型食槽固定于所述水泥台面上,牛舍三面舍墙高度均相同,舍墙与舍顶最低屋檐留有30cm的空间用于通风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向民张宝刚张杨汪保李娜王传军李红波高爱军张金山冯斌耿娟董斯琪陈磊周青松高亮张杰王煦马娟谢鹏贵周建忠周振勇袁理星
申请(专利权)人:伊犁创锦犇牛牧业有限公司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