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原红薯栽培方法及其灌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6306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原红薯栽培方法,将红薯苗栽植的时间延迟至5月中旬,将平种改为起垄种植,随后利用灌溉装置进行小水浇透;留薯苗顶部2‑3片叶,捋去多余叶片;将薯苗水平插入垄沟内,将更多薯茎埋入沟内,泥浆水充分裹住根部,压实覆土,只露出薯苗顶尖,行距保持0.25米;覆膜后在薯苗处划一小口,放出薯苗。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推迟栽植时间和覆膜起垄,使其地温回升快,有利于缓苗和根部发芽,根部发芽时间缩短,延长红薯整个生育期,保证红薯的品质;同时通过采取的起垄、开沟,浇水、插苗、泥浆水裹根、留长结薯茎、覆黑膜和开穴口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有效解决了薯苗低温冻伤死亡,大水漫灌薯苗死亡,及生育期短产量低、品质差,薯苗结薯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原红薯栽培方法及其灌溉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栽培方法及其灌溉装置,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高原红薯栽培方法及其灌溉装置。
技术介绍
红薯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通常为宽卵形,叶柄长短不一。红薯是一种粮食作物,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块根除作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又是优良的饲料。现有在种植红薯时存在以下技术难题,一方面,栽植早、地温低、薯苗死亡,栽植晚、生育期缩短产量低、品质差;另一方面,大水漫灌造成地温快速下降薯苗死亡,薯苗结薯率低。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研发一种能够有效避免上述缺陷的高原红薯栽培方法及其灌溉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上述缺陷的高原红薯栽培方法及其灌溉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原红薯栽培方法,延迟种植时间:将红薯苗栽植的时间延迟至5月中旬,并对土壤温度进行测试,达到测试标准后对进行下一步;改变种植方式:将平种改为起垄种植,起垄底宽0.45-0.55米、垄面宽0.25-0.35米,高0.15-0.25米的垄,在垄面上开深0.1米沟,随后利用灌溉装置进行小水浇透;改变种植方法:留薯苗顶部2-3片叶,捋去多余叶片;将薯苗水平插入垄沟内,将更多薯茎埋入沟内,泥浆水充分裹住根部,压实覆土,只露出薯苗顶尖,行距保持0.25米;改变栽苗和覆膜的顺序:将“先覆膜后栽植”改为“先栽植后覆膜”,覆膜后在薯苗处划一小口,放出薯苗。作为优选,所述对土壤进行测试时,具体种植标准为地下10厘米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5℃。作为优选,通过灌溉装置进行小水浇透,具体为,打开主水管,主水管与副水管贯通,通过与副水管连接的上灌溉部对表层进行喷灌,通过与主水管连接的下灌溉部,在垄面上开深0.1米沟,随后利用灌溉装置进行小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需要指出的是,灌溉装置的配套使用能满足红薯整个生育期任何生理阶段的用水需求,可以做到随时浇灌,同时节约用水量。一种用于高原红薯栽培方法的灌溉装置,包括相互平行的主水管和副水管,所述副水管设置在所述主水管的斜上方,所述主水管上设置有进水口;沿所述主水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灌溉单元,所述灌溉单元包括上灌溉部和下灌溉部,所述上灌溉部通过副水管与所述主水管连接,所述下灌溉部与所述主水管贯通。作为优选,所述主水管与所述副水管长度相同,所述主水管包括若干个主延长管,各所述主延长管上均设置有一个下灌溉部,各相邻的两个主延长管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副水管包括若干个副延长管,各所述副延长管上均设置有一个上灌溉部,各相邻的两个副延长管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副延长管与所述主延长管结构相同。作为优选,所述上灌溉部包括上喷头和弧形连接件,各所述上喷头与各所述弧形连接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上喷头与所述副水管连通,所述上喷头呈十字形;所述副延长管通过各所述弧形连接件与所述主水管连通。作为优选,各所述上喷头上均设置有上喷头阀门。作为优选,所述下灌溉部包括若干个安装板,各所述安装板分别与各所述弧形连接件一一对应设置,各所述安装板的内侧设置有弧形灌溉板,所述弧形灌溉板通过安装板与所述主水管贯通,所述弧形灌溉板的内侧设置有若干个下喷头。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弧形灌溉板通过软管连通,所述安装板下端设置有第一活动块,所述弧形灌溉板的外侧设置有两个第二活动块,所述第一活动块位于两个第二活动块之间并与各所述第二活动块转动连接,所述软管位于所述第一活动块上方。作为优选,各所述安装板的下方均设置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上端至下端的横截面逐渐变小。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推迟栽植时间和覆膜起垄,使其地温回升快,有利于缓苗和根部发芽,根部发芽时间缩短,延长红薯整个生育期,保证红薯的品质;尤其是,灌溉装置的配套使用能满足红薯整个生育期任何生理阶段的用水需求,可以做到随时浇灌,同时节约用水量;同时通过采取的起垄、开沟,浇水、插苗、泥浆水裹根、留长结薯茎、覆黑膜和开穴口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有效解决了薯苗低温冻伤死亡,大水漫灌薯苗死亡,及生育期短产量低、品质差,薯苗结薯率低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下灌溉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上灌溉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主延长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高原红薯栽培方法,延迟种植时间:从4月下旬推迟20天左右5月上中旬;地下10厘米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5℃;改变种植方式:将平种改为起垄种植,起垄底宽0.5米、垄面宽0.3米,高0.2米的垄,在垄面上开深0.1米沟,随后利用灌溉装置进行小水浇透,避免了大水漫灌,薯苗根部缺氧死亡现象。改变种植方法:留薯苗顶部2-3片叶,捋去多余叶片,以减少养分的损耗;将薯苗垂直插入地面改为水平插入垄沟内,尽可能将更多薯茎埋入沟内,泥浆水充分裹住根部,压实覆土,只露出薯苗顶尖,可概括为“一插二压三抬头”,行距保持0.25米。改变栽苗和覆膜的顺序:将“先覆膜后栽植”改为“先栽植后覆膜”,覆膜后在薯苗处划一小口,放出薯苗,可以最大限度保持膜内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可有效防除杂草。通过灌溉装置进行小水浇透,具体为,打开主水管1,主水管1与副水管2贯通,通过与副水管2连接的上灌溉部3对表层进行喷灌,通过与主水管1连接的下灌溉部5,,在垄面上开深0.1米沟,随后利用灌溉装置进行小水浇透,避免大水漫灌。一种用于高原红薯栽培方法的灌溉装置,包括相互平行的主水管1和副水管2,所述副水管2设置在所述主水管1的斜上方,所述主水管1上设置有进水口;沿所述主水管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灌溉单元6。所述灌溉单元6包括上灌溉部3和下灌溉部5,所述上灌溉部3通过副水管2与所述主水管1连接,所述下灌溉部5与所述主水管1贯通。所述主水管1与所述副水管2长度相同,所述主水管1包括若干个主延长管7,各所述主延长管7上均设置有一个下灌溉部5,各相邻的两个主延长管7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副水管2包括若干个副延长管,各所述副延长管上均设置有一个上灌溉部3,各相邻的两个副延长管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副延长管与所述主延长管结构相同。所述上灌溉部3包括上喷头8和弧形连接件9,各所述上喷头8与各所述弧形连接件9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上喷头8与所述副水管2连通,所述上喷头8呈十字形;所述副延长管通过各所述弧形连接件9与所述主水管1连通。各所述上喷头8上均设置有上喷头阀门。用于控制各个喷头8的开关。所述下灌溉部5包括若干个安装板10,各所述安装板10分别与各所述弧形连接件9一一对应设置,各所述安装板10的内侧设置有弧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原红薯栽培方法,其特征是:/n延迟种植时间:将红薯苗栽植的时间延迟至5月中旬,并对土壤温度进行测试,达到测试标准后对进行下一步;/n改变种植方式:将平种改为起垄种植,起垄底宽0.45-0.55米、垄面宽0.25-0.35米,高0.15-0.25米的垄,在垄面上开深0.1米沟,随后利用灌溉装置进行小水浇透;/n改变种植方法:留薯苗顶部2-3片叶,捋去多余叶片;将薯苗水平插入垄沟内,将更多薯茎埋入沟内,使用灌溉装置所浇水与土壤混合形成的泥浆水充分裹住根部,保障红薯苗发芽初期对水分的需求,有利于红薯苗缓苗和扎根。然后压实覆土,只露出薯苗顶尖,行距保持0.25米;/n改变栽苗和覆膜的顺序:将“先覆膜后栽植”改为“先栽植后覆膜”,覆膜后在薯苗处划一小口,放出薯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原红薯栽培方法,其特征是:
延迟种植时间:将红薯苗栽植的时间延迟至5月中旬,并对土壤温度进行测试,达到测试标准后对进行下一步;
改变种植方式:将平种改为起垄种植,起垄底宽0.45-0.55米、垄面宽0.25-0.35米,高0.15-0.25米的垄,在垄面上开深0.1米沟,随后利用灌溉装置进行小水浇透;
改变种植方法:留薯苗顶部2-3片叶,捋去多余叶片;将薯苗水平插入垄沟内,将更多薯茎埋入沟内,使用灌溉装置所浇水与土壤混合形成的泥浆水充分裹住根部,保障红薯苗发芽初期对水分的需求,有利于红薯苗缓苗和扎根。然后压实覆土,只露出薯苗顶尖,行距保持0.25米;
改变栽苗和覆膜的顺序:将“先覆膜后栽植”改为“先栽植后覆膜”,覆膜后在薯苗处划一小口,放出薯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原红薯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对土壤进行测试时,具体种植标准为地下10厘米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原红薯栽培方法,其特征是:通过灌溉装置进行小水浇透,具体为,打开主水管(1),主水管(1)与副水管(2)贯通,通过与副水管(2)连接的上灌溉部(3)对表层进行喷灌,通过与主水管(1)连接的下灌溉部(5),在垄面上开深0.1米沟,随后利用灌溉装置进行小水浇透,避免大水漫灌。


4.一种用于高原红薯栽培方法的灌溉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相互平行的主水管(1)和副水管(2),所述副水管(2)设置在所述主水管(1)的斜上方,所述主水管(1)上设置有进水口;沿所述主水管(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灌溉单元(6),
所述灌溉单元(6)包括上灌溉部(3)和下灌溉部(5),所述上灌溉部(3)通过副水管(2)与所述主水管(1)连接,所述下灌溉部(5)与所述主水管(1)贯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原红薯栽培方法的灌溉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主水管(1)与所述副水管(2)长度相同,所述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正炳李莲苏呈文马洁辛振宇王树林蔺宏星周淑磊任海萍当周尖措仁青措扎西德乐
申请(专利权)人:黄南藏族自治州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青海;6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