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双擒纵机构的机械手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5916 阅读:3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双擒纵机构的机械手表:包括2个原动组件、传动机构、2个旋转擒纵调速机构、差动机构和显示机构;原动组件依次与传动机构和旋转擒纵调速机构连接,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传动机构分别与差动机构相连输出运动,进而控制显示机构,旋转擒纵调速机构分别控制各自的传动机构与原动组件的转速,差动机构将两个独立的传动合成一个转动输出至显示机构,实现两个计时基准共同控制时间显示。有益效果是:由于将差动机构设计在主传动链之外,减少了能量损耗和加工难度,另外,在手表机芯中装配两个旋转擒纵调速机构,即双计时基准,产生一种平均效应,从而提高了手表的走时精度,使该机构设计简单,适合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械手表,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双擒纵调速机构的机械手表。
技术介绍
普通机械表是以摆轮游丝系统的振动周期作为计时基准,所以摆轮游丝系统的振动周期误差直接影响着手表的走时精度。200多年前"宝玑大师"专利技术了旋转擒纵调速机构(即陀飞表),该旋转擒纵调速是为了提高等时性,减小不可避免的摆轮偏重对振动周期影响的一种机构。手表设计者在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寻求提高手表走时精度的方法,研制出了一种立体陀飞轮,该立体陀飞轮是将宝玑的陀飞轮由平面发展为三维空间,但立体陀飞轮增加了手表的厚度。另一种研究思路是双计时基准概念,记载在1930年专利文献中的瑞士专利,其公开号为CH 156 801的专利中率先推出了双擒纵调速机构手表,利用两个计时基准产生一种平均效应,从而减小计时基准误差,进一步提高走时精度,双旋转擒纵调速机构就是在CH156 801基础上发展而来。图1是现有技术手表机芯的主传动示意图,如图1所示,瑞士专利公告号为CH694 833的专利双擒纵调速机构中的传动,利用差动传动分配、传输能量,其中差动传动设置在主传动链中,增加了主传动链的长度,从而增加了能量损耗和加工难度。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 1841242A的专利申请中公布的轨道陀飞轮,其结构过于复杂,零件多,加工难度大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量损失小、利用双计时基准,减小摆轮游丝系统的振动周期对走时精度影响的带有双擒 纵调速机构的机械手表。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有双擒纵机构的机械手表包括 第1原动组件、第2原动组件、传动机构、第1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第2 旋转擒纵调速机构、差动机构和显示机构;所述原动组件依次与传动机构和旋转擒纵调速机构连接,为第1和第2旋转擒纵调速机构补充能量,所述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传动机构分别与差动机构相连输出运动,进而控制 显示机构,所述旋转擒纵调速机构分别控制各自的传动机构与原动组件的 转速,所述差动机构将两个独立的传动合成一个转动输出至显示机构,实 现两个计时基准共同控制时间显示。所述第1旋转擒纵调速机构中的摆轮的回转中心与该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旋转中心位于同一轴心线上;所述第2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摆轮回转 中心偏离该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旋转中心。所述差动机构和显示机构包括第一输出轮、第二输出轮、第一过轮、 第二过轮、上太阳轮、下太阳轮、行星架轮、行星轮、跨轮、分轮和时轮; 所述第一输出轮、第二输出轮分别与传动部件中的第1 二轮齿轴、第2 二 轮齿轴同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输出轮与第一过轮啮合,所述第二输出轮 与第二过轮啮合,所述第一过轮和第二过轮通过差动机构将这两个独立的 运动合成一个转动输出,所述差动机构的上太阳轮通过跨轮与分轮、时轮 啮合;上太阳轮由上太阳轮齿轴与上太阳轮片铆合为一体;下太阳轮由下太 阳轮齿轴与下太阳轮片铆合为一体,行星轮由行星轮齿轴与行星轮片铆合 为一体。第一调速机构工作时,第一输出轮通过第一过轮与行星架轮啮合, 行星轮的回转轴在行星架轮上使得行星架轮带动行星轮绕下太阳轮齿轴转 动,行星轮齿轴与上太阳轮片啮合,上太阳轮齿轴通过跨轮与分轮和时轮 啮合;第二调速机构工作时,第二输出轮通过第二过轮与下太阳轮片啮合,6下太阳轮齿轴与行星轮片啮合,行星轮齿轴与上太阳轮片啮合,上太阳轮 齿轴通过跨轮带动分轮和时轮。所述第1旋转擒纵调速机构中的擒纵叉体的两臂为"L"型,所述第2 旋转擒纵调速机构中的擒纵叉体、擒纵轮和摆轮的旋转中心设置在一条直 线上。所述原动组件分别由条盒轮、条盒盖、条轴、发条部件组成;所述传 动机构分别由二轮部件、三轮部件、固定秒轮片和擒纵轮齿轴组成;所述 二轮部件的齿轴和轮片铆合为一体,所述三轮部件的齿轴和轮片铆合为一 体,所述两个条盒轮分别与各自的二轮齿轴啮合,所述二轮片分别与三轮 齿轴啮合,所述三轮片分别与秒齿轴啮合,所述固定秒轮片分别与擒纵齿 轴啮合。所述第1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由第1擒纵轮片、第1擒纵叉、第1摆轮、 第1叉夹板、第1支架、第1摆夹板、第1秒齿轴、第1固定秒轮片组 成;所述第1支架固定在第1秒齿轴上,第1秒齿轴支撑在夹板与第1 固定秒轮片之间接收从三轮部件传来的动能带动整个支架旋转,所述第 1固定秒轮片与第1擒纵轮齿轴啮合,所述第1擒纵叉轴的下支承固定 在第1支架上,所述第1叉夹板与第1擒纵叉轴的上支承及第1擒纵轮 齿轴的上支承固定为一体;所述第1摆轮的摆轴与第1秒齿轴位于同一 轴心线上,所述第1叉夹板、第1摆夹板均固定在第1支架上。所述第2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由第2擒纵轮片、第2擒纵叉、第2摆 轮、第2叉夹板、第2支架、第2摆夹板、第2秒齿轴、第2固定秒轮 片组成;所述第2固定秒轮片与控制第2支架的宝石轴承固定为一体, 并与第2擒纵轮齿轴啮合,所述第2擒纵叉轴的下支承固定在第2支架 上,所述第2叉夹板与第2擒纵叉轴的上支承及第2擒纵轮齿轴的上支 承固定为一体;所述第2摆轮的摆轴偏离第2秒齿轴。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将差动机构设计在主传动链之外,减少 了能量损耗和加工难度,另外,在手表机芯中装配两个旋转擒纵调速机 构,即双计时基准,产生一种平均效应,从而提高了手表的走时精度, 将两个旋转擒纵调速机构设计为同轴和偏心,使该机构设计简单,视觉 美观,增加了手表的观赏性,适合小批量生产。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手表机芯的主传动示意图2是本专利技术手表机芯的传动示意图3为本专利技术双擒纵调速机构在表盘面示意图4为本专利技术双擒纵调速机构传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手表第1擒纵调速机构的轴向示意图6为本专利技术手表第2擒纵调速机构的轴向示意图7为本专利技术手表的显示机构轴向示意图。图中:1:第l旋转擒纵调速机构 3:第l原动组件5:第l二轮部件 7:第1三轮部件 9:第1固定秒轮片 lh第l秒齿轴 13:第l擒纵轮部件 15:第l擒纵叉 17:第l摆轮 19:第1叉夹板2:第2旋转擒纵调速机构 4:第2原动组件 6:第2二轮部件 8:第2三轮部件 10:第2固定秒轮片 12:第2秒齿轴 14:第2擒纵轮部件 16:第2擒纵叉 18:第2摆轮 20:第2叉夹板821:第l支架22:第2支架23:第1摆夹板24:第2摆夹板25:第一输出轮26:第二输出轮27:第二过轮28:第一过轮29:上太阳轮30:跨轮3h分轮32:时轮33:下太阳轮34:行星架轮35:行星轮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带有双擒纵机构的机械手表,包括第1原动组件3、第2原动组件4、传动机构、第l旋转擒纵调速机构l、第2旋 转擒纵调速机构2、差动机构和显示机构;所述原动组件3、 4分别依次与 传动机构和旋转擒纵调速机构1、 2连接,为第1和第2旋转擒纵调速机构 补充能量;所述旋转擒纵调速机构l、 2分别控制各自的传动机构与原动组 件3、 4的转速;所述旋转擒纵调速机构1、 2控制的传动机构分别输出运 动且与差动机构相连,进而控制显示机构;每个旋转擒纵调速机构均有独 立的能量储存及传动机构,该机构可保证两个旋转擒纵调速机构传动互 不干扰,同时解决了两种不同结构旋转擒纵调速机构所需要能量大小不 同的问题。两个旋转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双擒纵机构的机械手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原动组件(3)、第2原动组件(4)、传动机构、第1旋转擒纵调速机构(1)、第2旋转擒纵调速机构(2)、差动机构和显示机构;所述原动组件(3、4)依次与传动机构和旋转擒纵调速机构(1、2)连接,为第1和第2旋转擒纵调速机构补充能量,所述旋转擒纵调速机构(1、2)的传动机构分别与差动机构相连输出运动,进而控制显示机构,所述旋转擒纵调速机构(1、2)分别控制各自的传动机构与原动组件(3、4)的转速,所述差动机构将两个独立的传动合成一个转动输出至显示机构,实现两个计时基准共同控制时间显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文霞马广礼曹维峰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