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式热库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50917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式热库总成,包括集装箱热库、动力模块和补水箱,集装箱热库包括第一集装箱体以及一个或多个热库单元,第一集装箱体上设有与热库连通的热库进水口与热库出水口;动力模块包括第二集装箱体以及加热装置和换热器,加热装置与换热器之间通过管路连接,第二集装箱体上设有换热进水口、热库回水口、二次侧供水口、二次侧回水口以及补水口;换热进水口与热库出水口之间、热库回水口与热库进水口之间、补水口与补水箱之间均通过管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集装箱式热库总成,易转移,易安装,系统集成程度高,应用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装箱式热库总成
本专利技术涉及储热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集装箱式热库总成。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在电价上存在峰平谷电价,因此谷电蓄热系统应运而生,即利用低谷时间段的电能,将热量储存在蓄热装置中,供平电或高峰用电时期使用,此方式大大节省了运行费用,并提高了电网利用率,减轻电网高峰时期负担。热库是一种大容量小温差恒温蓄热装置,其利用材料在相态(固-液、固-固或液-气)变化时,吸收或放出大量潜热而进行的热量储存或释放,相变过程中材料的温度几乎保持不变。利用中低温相变材料在夜间将谷电储存在相变材料中,白天用于供暖。中低温相变材料相变潜热大,和水蓄热相比,同样加热到85度,其有效焓值是同体积水的3~6倍,有效热量大部分集中在70~80度之间,非常适合采暖的蓄放热温度,稳定性和寿命长,储能单元可冲放热5000次以上,用于采暖可保证10年以上有效使用寿命,适应大、中、小型采暖用户。利用相变储热式热库组建谷电蓄热供热系统,可对小区进行集中供暖,大大方便了老旧小区的供暖。但是,目前的热库供热系统存在集成度低、结构复杂、不易安装等种种缺陷,限制了其进一步地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装箱式热库总成,该热库总成易转移,易安装,系统集成程度高,应用范围广。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式热库总成,包括集装箱热库、动力模块和补水箱,所述集装箱热库包括第一集装箱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集装箱体中的一个或多个热库单元,所述第一集装箱体上设有与所述热库连通的热库进水口与热库出水口;所述动力模块包括第二集装箱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集装箱体中的加热装置以及换热器,所述加热装置与换热器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二集装箱体上设有换热进水口、热库回水口、二次侧供水口、二次侧回水口以及补水口;所述换热进水口与所述热库出水口之间、所述热库回水口与所述热库进水口之间、所述补水口与所述补水箱之间均通过管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装箱体内的热库单元为多个,且所述第一集装箱体内设有与所述热库进水口连通的进水主管路和与所述热库出水口连通的出水主管路,所述多个热库单元分别通过独立的支管路并联于所述进水主管路和出水主管路之间。进一步地,每个热库单元均可独立地与所述进水主管路、出水主管路开通和截流。进一步地,每个热库单元在所述第一集装箱体内的管路同程。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集装箱体内的管路包括热库出水管路、热库回水管路、二次侧供水管路与二次侧回水管路,所述热库出水管路连接于所述换热进水口与换热器之间,所述热库回水管路连接于所述热库回水口、加热装置与换热器之间,所述二次侧供水管路连接于所述二次侧供水口与换热器之间,所述二次侧回水管路连接于所述二次侧回水口与换热器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集装箱体内还设有一次水泵与二次水泵,所述一次水泵设置于所述热库回水管路上,所述二次水泵设置于所述二次侧供水管路上。进一步地,所述热库出水管路与热库回水管路之间设置有还旁路管路,所述旁路管路上设置有切换阀。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集装箱体内还设置有软化水装置、一次侧补水管路、二次侧补水管路以及软化水回流管路,所述软化水装置通过自来水管路连接外部自来水,用于软化自来水;所述一次侧补水管路连接于软化水装置与热库回水管路之间,用于向一次侧补水;所述软化水回流管路连接于软化水装置与补水箱之间,用于向补水箱输送软化水;所述二次侧补水管路连接于补水箱与二次侧回水管路之间,用于向二次侧补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集装箱体内还设置有一次侧溢流管路和二次侧溢流管路,所述一次侧溢流管路连接于所述补水箱与热库回水管路之间,所述二次侧溢流管路连接于所述补水箱与二次侧回水管路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集装箱体内还设置有控制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与现有的采暖装置相比,本专利技术的集装箱式热库总成具有以下优点:1.易转移,热库及动力模块都可以通过板车拖移;2.易安装,固定好热库及动力模块后,需要连接的管路少,不需要额外安装水泵、换热器及部分一次侧、二次侧管路;3.系统集成程度高,一次侧、二次侧系统大部分管路集中在动力模块中;4.动力模块和热库可以一对多,可扩展热库数量,增加供暖面积;5.集装箱中热库单元为并联结构,当某一台出现问题时可单独截流、维修更换,不影响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的集装箱式热库总成的系统示意图;图2是集装箱热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集装箱热库的俯视图;图4是动力模块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动力模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动力模块内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00、集装箱热库;110、第一集装箱体;111、热库进水口;112、热库出水口;130、进水主管路;140、出水主管路;150、支管路;160、热库单元;200、动力模块;210、第二集装箱体;211、换热进水口;212、热库回水口;213、二次侧供水口;214、二次侧回水口;215、自来水接口;216、软化水回流口;217、二次侧补水口;218、一次侧溢流口;219、二次侧溢流口;220、换热器;231、热库出水管路;232、热库回水管路;233、旁路管路;234、二次侧供水管路;235、二次侧回水管路;241、一次水泵;242、二次水泵;243、加热装置;244、控制箱;245、软化水装置;246、二次侧补水循环泵;251、自来水管路;252、一次侧补水管路;253、二次侧补水管路;254、软化水回流管路;255、一次侧溢流管路;256、二次侧溢流管路;300、补水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
技术介绍
所述,目前的热库供热系统存在集成度低、结构复杂、不易安装等种种缺陷,限制了其进一步地应用。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式热库总成,包括集装箱热库100、动力模块200和补水箱300。请参见图2-3,本专利技术的集装箱热库100包括第一集装箱体110以及设置于第一集装箱体110中的一个或多个热库单元160,每个热库单元160均可为标准热库模块,优选为相变储热式热库单元160。第一集装箱体110上设有与热库连通的热库进水口111与热库出水口112。当第一集装箱体110内的热库单元160为多个时,第一集装箱体110内设有与热库进水口111连通的进水主管路130和与热库出水口112连通的出水主管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装箱式热库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集装箱热库、动力模块和补水箱,所述集装箱热库包括第一集装箱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集装箱体中的一个或多个热库单元,所述第一集装箱体上设有与所述热库连通的热库进水口与热库出水口;/n所述动力模块包括第二集装箱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集装箱体中的加热装置以及换热器,所述加热装置与换热器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二集装箱体上设有换热进水口、热库回水口、二次侧供水口、二次侧回水口以及补水口;/n所述换热进水口与所述热库出水口之间、所述热库回水口与所述热库进水口之间、所述补水口与所述补水箱之间均通过管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装箱式热库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集装箱热库、动力模块和补水箱,所述集装箱热库包括第一集装箱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集装箱体中的一个或多个热库单元,所述第一集装箱体上设有与所述热库连通的热库进水口与热库出水口;
所述动力模块包括第二集装箱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集装箱体中的加热装置以及换热器,所述加热装置与换热器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二集装箱体上设有换热进水口、热库回水口、二次侧供水口、二次侧回水口以及补水口;
所述换热进水口与所述热库出水口之间、所述热库回水口与所述热库进水口之间、所述补水口与所述补水箱之间均通过管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式热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装箱体内的热库单元为多个,且所述第一集装箱体内设有与所述热库进水口连通的进水主管路和与所述热库出水口连通的出水主管路,所述多个热库单元分别通过独立的支管路并联于所述进水主管路和出水主管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式热库总成,其特征在于,每个热库单元均可独立地与所述进水主管路、出水主管路开通和截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式热库总成,其特征在于,每个热库单元在所述第一集装箱体内的管路同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式热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装箱体内的管路包括热库出水管路、热库回水管路、二次侧供水管路与二次侧回水管路,所述热库出水管路连接于所述换热进水口与换热器之间,所述热库回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帅乐刘海军张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启能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