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液压支护监测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4642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4: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坑液压支护监测机构,包括:两个支护座;两个支护座之间连接有十字型液压支护装置;十字型液压支护装置设有四根可伸缩支撑杆;可伸缩支撑杆上设有压力传感器;微控制器通过伸驱动模块分别控制每个可伸缩支撑杆伸缩运行;当支护座受到基坑的侧向压力过载时,压力传感器就会感应,并通过导线将信号传递给压力报警显示模块,同时伸驱动模块控制支撑杆伸长对支护座进行作用,顶住支护座防止其倒塌,能有效防止坍塌事故的发生。在进行基坑支护时,支撑点较为分散,对支护座的支撑效果好,不与地面接触,其有效解决了现有支护结构均通过倾斜放置的支撑杆支撑于地面和支护座上,支撑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液压支护监测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坑支护技术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坑液压支护监测机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电网建设的发展,输变电工程不断增多。而在杆塔基础施工的过程中,基坑支护是非常重要且十分常见的技术,能够确保工程有序推进,意义十分突出,关系到工程最后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基坑支护结构有多种形式,基坑支护结构的作用是阻止基坑外的地下水和土流入基坑内。如图1所示,基坑支护结构多以支撑板插入基坑底部并抵紧基坑侧壁,然后通过沉入基坑底部的斜撑杆抵紧支撑板以支撑,这种支护结构需要保证支撑板稳定插入基坑底部以抵抗斜撑杆对支撑板支撑时附带的向上作用力,避免支撑板被顶起离开基坑底部,使得安装支护结构时支撑板需要插入较大深度,操作复杂,成本较高,且不能时实的进行压力监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坑液压支护监测机构,包括:两个支护座;两个支护座之间连接有十字型液压支护装置;十字型液压支护装置设有四根可伸缩支撑杆;四根可伸缩支撑杆中每两根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可伸缩支撑杆的一端与支护座的连接位转动连接;可伸缩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支撑控制箱;支撑控制箱内部设有微控制器、伸驱动模块以及压力报警显示模块;可伸缩支撑杆上设有压力传感器;微控制器通过伸驱动模块分别控制每个可伸缩支撑杆伸缩运行;微控制器通过连接压力传感器获取基坑边坡侧压力,在获取的压力超阈值时,通过伸驱动模块控制可伸缩支撑杆增加支撑力,同时通过压力报警显示模块进行报警提示。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控制箱内部还设有信号处理电路;压力传感器通过信号处理电路连接微控制器;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第一运放电路A1、第二运放电路A2、第三运放电路A3、第四运放电路A4、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二极管D1以及二极管D2;第一运放电路A1正极连接端连接压力传感器;第一运放电路A1负极连接端分别连接第一运放电路A1输出端和电阻R1第一端;电阻R1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1第一端、电阻R3第一端、第二运放电路A2负极连接端;第二运放电路A2正极连接端与电阻R2第一端连接;电阻R2第二端、二极管D1阳极、二极管D2阴极、电阻R12第二端、电阻R13第二端、电容C5第二端以及电容C6第二端分别接地;电容C1第二端、电阻R3第二端、第二运放电路A2输出端以及电阻R4第一端共同连接;电阻R4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1阴极、二极管D2阳极以及电阻R5第一端连接;电阻R5第二端分别与第三运放电路A3负极连接端、电容C2第一端以及电阻R7第一端;电容C2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8第二端、电阻R8滑动端、电阻R9第一端以及第三运放电路A3输出端连接;电阻R7第二端与电阻R8第一端连接;电阻R9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10第一端和电容C3第一端连接;电阻R10第二端、电容C3第二端、电阻R12第一端、电阻R13第一端、电容C5第一端、电容C6第一端、电容C4第一端以及电阻R11第一端连接;电容C4第二端和电阻R11第二端分别与第四运放电路A4正极连接端;第四运放电路A4负极连接端分别与第四运放电路A4输出端以及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端连接。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可伸缩支撑杆设有固定段和伸缩段;固定段的第一端与支撑控制箱外壳固定连接;固定段内部设有空腔,固定段的第二端设有空腔开口,伸缩段的第一端通过空腔开口伸入到固定段的空腔内部;伸缩段的第二端与支护座的连接位转动连接。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段和伸缩段之间采用液压驱动,实现伸缩段在固定段的空腔内部伸缩;伸驱动模块采用液压驱动装置。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段的空腔内壁设置有内螺纹;伸缩段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伸缩段的外螺纹与空腔内壁的内螺纹通过螺纹配合;伸驱动模块采用采用伺服电机驱动固定段旋转。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伸缩段的第二端设有阶台,阶台上设有第一通孔;支护座的连接位设有连接板,连接板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通过螺栓配合连接,或者通过铆钉配合连接。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支护座上设有两个连接位;两个连接位分别对应设置在支护座的两端。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控制箱的箱体采用圆盘状;压力报警显示模块安装在支撑控制箱上端;压力报警显示模块采用LED灯显示通过蜂鸣器进行报警;或者采用数字显示屏进行显示。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控制箱内部还设有供电电池、供电电路、充电接口以及充电电路;供电电池用于通过连接供电电路给机构内部电气元件供电;供电电池依次通过充电电路和充电接口连接外电源进行充电。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控制箱内部还设有无线通信模块;支撑控制箱体上设有控制按键;微控制器通过连接无线通信模块与上位机通信;微控制器通过与控制按键连接获取用户输入的控制指令。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坑液压支护监测机构当支护座受到基坑的侧向压力过载时,压力传感器就会感应,并通过导线将信号传递给压力报警显示模块,同时伸驱动模块控制支撑杆伸长对支护座进行作用,顶住支护座防止其倒塌,能有效防止坍塌事故的发生。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坑液压支护监测机构支撑杆与支护座通过螺栓连接,且支护杆能够伸长压缩,便于施工及拆卸。在进行基坑支护时,支撑点较为分散,对支护座的支撑效果好,且调节座通过支撑杆同时连接两个支护座,不与地面接触,其有效解决了现有支护结构均通过倾斜放置的支撑杆支撑于地面和支护座上,支撑效果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坑液压支护监测机构轻巧灵便,占用空间小,能有效提高基坑作业面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坑液压支护监测机构相比水泥砖墙、挡土灌注桩支护,该装置能够实现循环使用,有利于缩短工期、节省材料,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示意图;图2为基坑液压支护监测机构示意图;图3为基坑液压支护监测机构俯视图;图4为十字型液压支护装置示意图;图5为基坑液压支护监测机构实施例示意图;图6为信号处理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坑液压支护监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支护座;两个支护座之间连接有十字型液压支护装置;/n十字型液压支护装置设有四根可伸缩支撑杆;/n四根可伸缩支撑杆中每两根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n可伸缩支撑杆的一端与支护座的连接位转动连接;/n可伸缩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支撑控制箱;/n支撑控制箱内部设有微控制器、伸驱动模块以及压力报警显示模块;/n可伸缩支撑杆上设有压力传感器;/n微控制器通过伸驱动模块分别控制每个可伸缩支撑杆伸缩运行;/n微控制器通过连接压力传感器获取基坑边坡侧压力,在获取的压力超阈值时,通过伸驱动模块控制可伸缩支撑杆增加支撑力,同时通过压力报警显示模块进行报警提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液压支护监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支护座;两个支护座之间连接有十字型液压支护装置;
十字型液压支护装置设有四根可伸缩支撑杆;
四根可伸缩支撑杆中每两根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可伸缩支撑杆的一端与支护座的连接位转动连接;
可伸缩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支撑控制箱;
支撑控制箱内部设有微控制器、伸驱动模块以及压力报警显示模块;
可伸缩支撑杆上设有压力传感器;
微控制器通过伸驱动模块分别控制每个可伸缩支撑杆伸缩运行;
微控制器通过连接压力传感器获取基坑边坡侧压力,在获取的压力超阈值时,通过伸驱动模块控制可伸缩支撑杆增加支撑力,同时通过压力报警显示模块进行报警提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液压支护监测机构,其特征在于,
支撑控制箱内部还设有信号处理电路;
压力传感器通过信号处理电路连接微控制器;
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第一运放电路A1、第二运放电路A2、第三运放电路A3、第四运放电路A4、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二极管D1以及二极管D2;
第一运放电路A1正极连接端连接压力传感器;第一运放电路A1负极连接端分别连接第一运放电路A1输出端和电阻R1第一端;电阻R1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1第一端、电阻R3第一端、第二运放电路A2负极连接端;
第二运放电路A2正极连接端与电阻R2第一端连接;电阻R2第二端、二极管D1阳极、二极管D2阴极、电阻R12第二端、电阻R13第二端、电容C5第二端以及电容C6第二端分别接地;
电容C1第二端、电阻R3第二端、第二运放电路A2输出端以及电阻R4第一端共同连接;电阻R4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1阴极、二极管D2阳极以及电阻R5第一端连接;电阻R5第二端分别与第三运放电路A3负极连接端、电容C2第一端以及电阻R7第一端;
电容C2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8第二端、电阻R8滑动端、电阻R9第一端以及第三运放电路A3输出端连接;电阻R7第二端与电阻R8第一端连接;
电阻R9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10第一端和电容C3第一端连接;
电阻R10第二端、电容C3第二端、电阻R12第一端、电阻R13第一端、电容C5第一端、电容C6第一端、电容C4第一端以及电阻R11第一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奇王斌李彬柳晓刘坤侯超亓翔曹丽莹王辉尚建华葛雷张晓川周超程祥珍郑探郑绘绘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泰安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