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4471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巷道降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捕尘装置,包括框体和捕尘网,框体的外侧轮廓与采掘工作面巷道的横截面的轮廓相匹配,框体的内侧与捕尘网的边缘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捕尘网的边缘固定在框体内侧,以通过框体支撑并固定在巷道内,捕尘网可覆盖框体所在巷道位置的横截面,对巷道内的煤尘全面捕捉,实现采掘工作面巷道的降尘、灭尘,对于顶板淋水大,电器设备多的巷道位置,能够代替传统喷雾、喷淋降尘装置,有效避免设备进水及巷道内水汽带来的危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框体与捕尘网结构简单,组装快捷,便于运输,运输到井下现场组装即可,能够在任何巷道任何位置布置,可拆卸安装重复回收再利用,节省成本材料。可采用本装置来替代喷雾降尘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捕尘装置
本技术涉及巷道降尘
,尤其涉及捕尘装置。
技术介绍
煤尘是在煤炭开采、运输、转载、储存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飞逸到环境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煤尘作为煤矿井下五大灾害之一,在煤矿生产和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岩矿微粒统称为煤矿粉尘,主要是岩尘和煤尘,它是在矿井生产如钻眼、爆破、切割、装载、落煤及运输和提升过程中,因煤岩被破碎而产生的。煤尘主要危害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人体的危害,如果人的肺部长期吸入大量的煤尘,就可患尘肺病,尘肺病是目前危害较大的一种矿工职业病;二是煤尘爆炸危害,煤尘爆炸是煤矿的严重灾害之一,它严重威胁着矿井安全;三是污染环境,当前,煤尘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产煤地区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井下煤尘主要来自于采掘工作面,现有技术中,多数矿井采用喷雾装置来达到降尘、灭尘目的,但面对顶板淋水大、电器设备多的巷道这种降尘、灭尘装置存在不足之处,如容易使设备进水,对巷道造成一定的危害,影响采掘工作,适用范围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针对采掘工作面巷道降尘、灭尘装置容易使巷道内设备进水,对巷道造成一定的危害,影响采掘工作,适用范围有限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捕尘装置,包括框体和捕尘网,所述框体的外侧轮廓与采掘工作面巷道的横截面的轮廓相匹配,所述框体的内侧与所述捕尘网的边缘连接。其中,所述框体的内侧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捕尘网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框体连接。其中,所述捕尘网包括网体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网体的边缘连接,且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其中,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网体的边缘通过紧固件连接。其中,所述网体包括尼龙网和纱网,所述尼龙网与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紧固件连接,所述纱网层叠设置于所述尼龙网上。其中,所述捕尘网包括多块子捕尘网。其中,所述子捕尘网构造出用于通行的通道门。其中,所述通道门包括推拉门和/或卷帘门。其中,相邻两个所述子捕尘网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实施例的捕尘装置,框体布置在采掘工作面巷道的周围岩壁,捕尘网的边缘固定在框体内侧,以通过框体支撑并固定在巷道内,捕尘网可覆盖框体所在巷道位置的横截面,对巷道内的煤尘全面捕捉,实现采掘工作面巷道的降尘、灭尘,对于顶板淋水大,电器设备多的巷道位置,本技术能够代替传统喷雾、喷淋降尘装置,有效避免设备进水及巷道内水汽带来的危害。本技术捕尘装置所需材料简单易于寻找与替代,且框体与捕尘网结构简单,组装快捷,便于运输,运输到井下现场组装即可,能够在任何巷道任何位置布置,可拆卸安装重复回收再利用,节省成本材料。可采用本装置来替代喷雾降尘装置。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的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有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之外,本技术的其他技术特征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优点,将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捕尘装置在巷道内无巷道输送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捕尘装置在巷道内有巷道输送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框体;11:第一连接部;2:捕尘网;21:网体;22:支撑件;23:紧固件;24:子捕尘网;25:第二连接部;3:通道门;31:推拉门;32:卷帘门;4:巷道行车轨道;5:巷道输送带。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个”、“若干根”、“若干组”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捕尘装置,包括框体1和捕尘网2,框体1的外侧轮廓与采掘工作面巷道的横截面的轮廓相匹配,框体1的内侧与捕尘网2的边缘连接。本技术实施例的捕尘装置,框体1布置在采掘工作面巷道的周围岩壁,捕尘网2的边缘固定在框体1内侧,以通过框体1支撑并固定在巷道内,捕尘网2可覆盖框体1所在巷道位置的横截面,对巷道内的煤尘全面捕捉,实现采掘工作面巷道的降尘、灭尘,对于顶板淋水大,电器设备多的巷道位置,本技术能够代替传统喷雾、喷淋降尘装置,有效避免设备进水及巷道内水汽带来的危害。本技术捕尘装置所需材料简单易于寻找与替代,且框体1与捕尘网2结构简单,组装快捷,便于运输,运输到井下现场组装即可,能够在任何巷道任何位置布置,可拆卸安装重复回收再利用,节省成本材料。可采用本装置来替代喷雾降尘装置。其中,框体1的内侧设有第一连接部11,捕尘网2通过第一连接部11与框体1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为转轴,转轴沿其轴向固定在框体1的竖向边框上,捕尘网2的边缘沿转轴的轴向插入转轴中,从而实现与框体1的连接。本实施例中,框体1由50#角钢制作成,焊接的转轴。转轴是由的圆钢公转轴焊接成。框体1组合完成后,捕尘网2由上向下插入转轴,框体1的长宽可随巷道尺寸变化而改变。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可为凹槽或合页等结构。其中,捕尘网2包括网体21和支撑件22,支撑件22与网体21的边缘连接,且支撑件22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网体21展开形成一平面,四周连接支撑件22,支撑件22支撑固定网体21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捕尘网2,网体21固定在支撑件22上完成后,支撑件22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即实现捕尘网2与框体1的连接。其中,支撑件22与网体21的边缘通过紧固件23连接。本实施例中,紧固件23采用螺栓,支撑件22上设有配合螺栓的定位孔,网体21与支撑件22位置对合后,将螺栓选入定位孔,完成网体21与支撑件22的连接。本实施例中,支撑件22由50#扁钢制作,且设有打好的铺设网体21的钻眼。螺栓为螺栓。在其他实施例中,紧固件23还可采用卡扣等结构。其中,网体21包括尼龙网和纱网,尼龙网与支撑件22通过紧固件23连接,纱网层叠设置于尼龙网上。本实施例中,捕尘网2的网体21由尼龙网和纱网组成的,其中尼龙网主要起支撑作用,纱网起捕尘作用。先将尼龙网通过紧固件23固定在支撑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和捕尘网,所述框体的外侧轮廓与采掘工作面巷道的横截面的轮廓相匹配,所述框体的内侧与所述捕尘网的边缘连接;所述捕尘网通过所述框体支撑并固定在巷道内;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网体的边缘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网体包括尼龙网和纱网,所述尼龙网与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紧固件连接,所述纱网层叠设置于所述尼龙网上;所述捕尘网包括多块子捕尘网,各子捕尘网由单独的支撑件和网体组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和捕尘网,所述框体的外侧轮廓与采掘工作面巷道的横截面的轮廓相匹配,所述框体的内侧与所述捕尘网的边缘连接;所述捕尘网通过所述框体支撑并固定在巷道内;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网体的边缘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网体包括尼龙网和纱网,所述尼龙网与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紧固件连接,所述纱网层叠设置于所述尼龙网上;所述捕尘网包括多块子捕尘网,各子捕尘网由单独的支撑件和网体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内侧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捕尘网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框体连接;第一连接部为转轴,转轴沿其轴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峰高晓进张洪清张震李德君李德军海永夫李寿君刘前进张启良李春睿于斌焦扬董平
申请(专利权)人: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