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64052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包括氢离子浓度调节装置、脱氨系统、给水增压泵、第一管道混合器,第一保安过滤器、酸循环装置和铵盐储存装置,所述氢离子浓度调节装置通过进水管与给水增压泵连接,给水增压泵与第一管道混合器连接,所述第一管道混合器与第一保安过滤器连接,第一保安过滤器与脱氨系统连接,所述脱氨系统与酸循环装置连接,酸循环装置与铵盐储存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能够有效降低废水中的氨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属于废水处理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电厂凝结水精处理系统的含氨废水是通过水力搅拌装置,混合和中和酸碱废液,最终使得含氨废水达到满足要求的pH值。这样处理含氨废水的方法,依然不能避免含氨废水中的氨挥发后产生的难闻气味,影响周围环境,同时,酸碱中和过程中加入酸碱后所产生成的高盐废水,后续处理难度大。另外一种对凝结水精处理系统的氨废水的处理方法,是采用对含氨废水进行空气吹脱脱氨与喷淋回收氨的处理方法,包括对含氨废水进行脱氨及氨回收处理步骤。脱氨处理步骤:向废水加入NaOH溶液,调节酸碱度后喷淋,与空气逆向接触进行空气吹脱脱氨处理,脱氨后的废水排放;氨回收处理步骤:将经过所述脱氨处理步骤后逸出的气体经过脱氨吸收处理后排放,包括由循环喷淋的一级脱氨吸收液对经过所述脱氨处理步骤后逸出的气体进行第一级脱氨吸收处理步骤,以及由循环喷淋的二级脱氨吸收液和补充喷淋的稀硫酸溶液对经过第一级脱氨吸收处理步骤后逸出的气体进行第二级脱氨吸收处理步骤;二级脱氨吸收液为由稀硫酸溶液在第二级脱氨吸收处理步骤中进行氨吸收后再循环喷淋进行氨吸收得到的混合溶液,一级脱氨吸收液为由二级脱氨吸收液在第一级脱氨吸收处理步骤中进行氨吸收后再循环喷淋进行氨吸收得到的混合溶液。这种空气吹脱工艺气水比高(2000~3000:1)导致电耗高,约合4-8元/吨水;无法做极限脱除,最多串两级,通常只能将氨氮脱除到80-150ppm;设备庞大,设备维护成本高。在南方可安装在室外,在北方的话,由于冬天温度太低,只能安装在室内,导致基建成本高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该系统能够有去除废水中的氨氮,经本技术系统处理后的废水没有难闻气味,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本技术系统设备维护成本低、可安装在室外。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包括氢离子浓度调节装置、脱氨系统、给水增压泵、第一管道混合器,第一保安过滤器、酸循环装置和铵盐储存装置,所述氢离子浓度调节装置通过进水管与给水增压泵连接,所述给水增压泵与第一管道混合器连接,所述第一管道混合器与第一保安过滤器连接,所述第一保安过滤器与脱氨系统连接,所述脱氨系统与酸循环装置连接,所述酸循环装置与铵盐储存装置连接。前述的这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中,所述脱氨系统包括第一段氨分离装置和第二段氨分离装置,所述第一段氨分离装置和第二段氨分离装置串联连接;所述第一段氨分离装置和第二段氨分离装置均包括多个脱氨器。前述的这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中,所脱氨器包括壳体、酸液通道、高盐水体通道和中空纤维膜层,所述酸液通道由中空纤维膜层的中空部形成,所述高盐水体通道由中空纤维膜层的外层膜壁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间距形成;酸液通道中通入酸性液体作为吸收废水中氨气的介质,如酸性液体可以为硫酸。在脱氨器中由于浓度梯度的变化,高盐水体通道所通入废水中的氨气转移到酸液通道中所通入的酸性液体中,并立即与酸液(如硫酸)反应形成硫酸铵,反应式如下:2NH3+H2SO4→(NH4)2SO4,利用酸循环装置使酸液通道中的硫酸不停的循环,使得高盐水体通道所通入废水中的氨气不断被吸收,废水中氨浓度不断下降,最终废水中的氨含量极大部分被去除,本技术系统的氨去除率可以达到95%;酸液通道中的硫酸铵浓度不断增加,当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利用铵盐储存装置回收产生的硫酸铵,以用作肥料回收利用。所述脱氨器还包括进水管口和出水管口,所述进水管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端,所述出水管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端;所述脱氨器还包括酸液出口和酸液进口,所述酸液出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下侧外壁上,酸液进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侧外壁上。本技术利用脱氨系统去除废水中的氨,使得本技术系统排放水的氨含量降至10mg/L以下,达到国家综合污水排放标准(GB8978-96)中的I级标准。通过脱氨系统将废水中的氨氮(液相)转换成气相的氨气,再利用中空纤维膜层(透气不透水),在中空纤维膜层的两侧制造一定的氨气分压差,让气相的氨气从分压差较高的废水侧(液相),通过中空纤维膜层上的微孔跨过膜壁,到达氨气分压较低的吸收液侧(液相),从而达到降低废水中氨氮的目的。前述的这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中,还包括段间增压泵,段间增压泵设置于所述第一段氨分离装置和第二段氨分离装置之间。前述的这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中,还包括中间水箱,所述中间水箱设置于所述第一段氨分离装置和段间增压泵之间,所述第一段氨分离装置的出水口与中间水箱的进水口连接。前述的这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中,还包括第二保安过滤器,所述第二保安过滤器设置于所述段间增压泵与第二段氨分离装置之间,第二保安过滤器与第二段氨分离装置的进水管口连接。前述的这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中,还包括第二管道混合器和热蒸汽加热装置,所述第二管道混合器和热蒸汽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段间增压泵和第二保安过滤器之间,所述段间增压泵与第二管道混合器连接,第二管道混合器与热蒸汽加热装置连接,热蒸汽加热装置与第二保安过滤器连接。前述的这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中,酸循环装置包括酸循环罐、酸循环泵和酸循环保安过滤,所述酸循环罐与酸循环泵连接,酸循环泵与酸循环保安过滤连接,酸循环保安过滤与脱氨系统的各个脱氨器的酸液进口连接,所述酸循环罐还与脱氨系统的各个脱氨器的酸液出口连接;所述酸循环泵和酸循环保安过滤之间的管道上连接有第二计量装置。前述的这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中,铵盐储存装置包括铵盐外送泵和铵盐储池。前述的这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中,给水增压泵与第一管道混合器之间的管道上连接有第一计量装置,所述第一计量装置还与段间增压泵与第二管道混合器之间的管道连接;所述第一计量装置包括A计量泵和B计量泵,所述A计量泵和B计量泵并联连接,所述A计量泵连接于所述给水增压泵与第一管道混合器之间的管道上,所述B计量泵连接于所述段间增压泵与第二管道混合器之间的管道上;所述氢离子浓度调节装置均与A计量泵及B计量泵连接。A计量泵用于测量输送到第一段氨分离装置的废水中的氢氧化钠含量,B计量泵用于测量输送到第二段氨分离装置的含盐废水中的氢氧化钠的含量。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本技术脱氨系统逐级脱氨的方式可有效将废水中的氨分离出来;本技术脱氨系统的单级氨脱除率约50%,可根据需要的产水中的氨的浓度来设置脱氨膜装置的级数,从而达到精确控制脱除率的目的;本技术将氨吹脱和氨吸收两种方法合二为一,设备占地面积大大减少;本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脱氨系统的第一段氨分离装置和第二段氨分离装置之间串联连接,便于增加氨分离装置,移动、扩容方便,氨氮的脱除效率高;本技术系统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氢离子浓度调节装置(1)、脱氨系统(2)、给水增压泵(3)、第一管道混合器(4),第一保安过滤器(5)、酸循环装置(7)和铵盐储存装置(8),所述氢离子浓度调节装置(1)通过进水管(9)与给水增压泵(3)连接,所述给水增压泵(3)与第一管道混合器(4)连接,所述第一管道混合器(4)与第一保安过滤器(5)连接,所述第一保安过滤器(5)与脱氨系统(2)连接,所述脱氨系统(2)与酸循环装置(7)连接,所述酸循环装置(7)与铵盐储存装置(8)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氢离子浓度调节装置(1)、脱氨系统(2)、给水增压泵(3)、第一管道混合器(4),第一保安过滤器(5)、酸循环装置(7)和铵盐储存装置(8),所述氢离子浓度调节装置(1)通过进水管(9)与给水增压泵(3)连接,所述给水增压泵(3)与第一管道混合器(4)连接,所述第一管道混合器(4)与第一保安过滤器(5)连接,所述第一保安过滤器(5)与脱氨系统(2)连接,所述脱氨系统(2)与酸循环装置(7)连接,所述酸循环装置(7)与铵盐储存装置(8)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氨系统(2)包括第一段氨分离装置(201)和第二段氨分离装置(202),所述第一段氨分离装置(201)和第二段氨分离装置(202)串联连接;所述第一段氨分离装置(201)和第二段氨分离装置(202)均包括多个脱氨器(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氨器(15)包括壳体(151)、酸液通道(152)、高盐水体通道(153)和中空纤维膜层(154),所述酸液通道(152)由中空纤维膜层(154)的中空部形成,所述高盐水体通道(153)由中空纤维膜层(154)的外层膜壁与壳体(151)的内壁之间的间距形成;
所述脱氨器(15)还包括进水管口(155)和出水管口(156),所述进水管口(155)设置于所述壳体(151)的底端,所述出水管口(156)设置于所述壳体(151)的顶端;
所述脱氨器(15)还包括酸液出口(157)和酸液进口(158),所述酸液出口(157)设置于所述壳体(151)的下侧外壁上,酸液进口(158)设置于所述壳体(151)的上侧外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段间增压泵(11),段间增压泵(11)设置于所述第一段氨分离装置(201)和第二段氨分离装置(20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厂凝结水再生废水膜法脱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间水箱(10),所述中间水箱(10)设置于所述第一段氨分离装置(201)和段间增压泵(11)之间,所述第一段氨分离装置(201)的出水口与中间水箱(10)的进水口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小琴侯芳兰田斌李云林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水务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